储蓄险是一个很台湾人的产物,储蓄是储蓄,保险是保险,但台湾人偏偏将这二者绑在一
起。以略高于所缴保费的保险理赔金,让保险低保费高保障的功能几乎不存在。而略高于
定存的利率则让保户付出了有好几年无法动用资金否则会损及本金的代价,变向延长了一
般只有三年期限的定存与改变了解定存只会减少利息而不会伤及本金的规则,让储蓄如门
后之枪备而不用的功能也大打折扣。也许,这种四不像的产品根本就不该存在于市场上。
然而,在台湾人不喜欢钱拿不回来的保障型保险产品与投资型保单引起了许多纠纷的情况
下,虽明知是短多长空,饮鸩止渴,各大保险公司仍不得不将储蓄型保单当成主力产品来
销售。对银行而言,定存是赔本生意与拒收定存早已不是新闻,有储蓄型保险可以消化定
存的压力,并且可以从保险公司拿到优渥的手续费,何乐而不为。于是,保险业与银行业
成了贩卖储蓄险的共犯体系。
事实上,储蓄险绝非只有业务员的佣金、银行的手续费收入与消化定存如此单纯。会买储
蓄险的人一般多属于风险规避者,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储蓄险,这笔钱很大的去处就是以
定存的形式放在银行,而不会放在高险较高的股市,或者是需要流动性较弱且需要投入较
高成本的房市之中。银行的本业是放款,即使有财务部门可以做各类型的投资,但因为大
部分的存款还是要用于放款,而各种的投资也受到诸多限制,至少无法像保险公司一样可
以大举投资不动产与买进大量股票并且将大量的钱投资于海外。可以说,原本会静止不动
放在银行的定存,因为储蓄险的存在,而变向的投入了股市、房市与海外市场。
银行的收入主要是存放款利差、投资损益与手续费收入。在存放款利差日渐缩小、投资有
赚有赔的情况下,手续费收入成了银行的救命草。而手续费的三宝自然是基金、IPO与保
险。然而,在经历金融海啸、连动债、TMU等风波后,消费者对基金相关产品心有余悸,
加上容易引起纷争,所以兴趣不高。而IPO,对保守的客户而言要面临风险,对想要快速
获利的客户则又不若其他投资标的有吸引力。最后只剩下保险,但保障型保险的利润太低
,且投保前的客户健康状况的掌握与投保后的理赔都不若传统业务员的服务来的好。而投
资型保单则容易因为投资报酬率不如预期,引起大量客诉,所以银行在销售时,也都小心
谨慎。于是,只剩下储蓄险安全又方便,既保障获利,也因为理赔金额跟缴费金额相差不
远,没有道德风险,不会有理赔上的纷争,几乎毋需售后服务,银行手续费轻松入袋又无
后顾之忧。
对相对保守的官股行库行员而言,业绩压力固然重要,但如何避免纷争与客诉也同样重要
。毕竟,无法像民营银行一样,卖了产品,领了高额奖金,引起纠纷,大不了就离职。银
行饭是要吃一辈子的,业绩是一时的,业障是永远的。所以,相较其它的产品,保证获利
的储蓄险就成了最佳的选择。而对高层而言,储蓄险可以带来高额的手续费收入,除了获
利增加,也减少对放款利差的依赖,并且可以消化高成本的定存,让银行整个活存比率变
高。也以说,储蓄型保险不止提高了官股银行的收入,也美化了整个获利结构。于是,整
个八大行库都变成了民营保险公司的通路,努力卖储蓄险。
而对民营银行而言,储蓄险简单好懂,容易行销,手续费收入高,是少数可以请客人从官
股行库解定存来买的产品,若是外币产品,则又可以赚得换汇收益。因此,民营银行也是
全力冲刺储蓄险。然而,官股行库与民营银行所获得的利益远小于拥有保险公司的金控公
司。原本,如果没有储蓄险,保险公司若单纯卖保障型产品如定期寿险或实支实付医疗险
等则获利有限,而高缴费低保障的终身寿险或终身医疗险,则消费者购买的意愿与愿意投
入的金额有限,在台湾人平均已购买多张保单的情况下,市场并不容易扩展,保险公司的
规模也不容易成长。
保险公司靠的是费差、利差、死差与汇差来获利,一旦规模不大,则获利极为有限。然而
,因为有了储蓄险,一切都改变了,大量原本应该在银行定存的钱都变成了保险公司的保
单,保险公司的规模快速膨胀,获利也急遽成长。而同时拥有银行与保险的金控公司,更
是吃了大补丸。一方面银行端赚得大量手续费收入,另一方面保险端更是获得了源源不绝
的资金,到处猎地买股,投资国内外各种产品,整个金控规模大增,让国泰金与富邦金不
只击败了台湾金与兆丰金,成了最大的金控,股价也维持高档。可以说,储蓄险的钱被投
入了股市,保险公司买了大量的银行股,提高了银行股的股价,而银行的储蓄险手续费收
入也增加了获利。此外,保险公司的钱投入了不动产市场如商办等,炒热了房市,让银行
放款增加,而最后银行的获利,又以股利的方式回到了保险公司。
储蓄险让一切变得很美好,客户有高于定存的保本收益;官股银行消化大量定存,提高活
存比,赚进手续费;民营银行成功从官股银行挖到定存客户;保险公司业务员赚得大笔佣
金;大型金控银行端与保险端二头赚,既有手收与佣金,也赚到了规模变大。台币产品维
持了台湾的股、房市,外币产品甚至也影响了汇市。于是,大家的钱就往储蓄型过去,银
行通路的保险销售超过了传统的业务员通路,储蓄险的保费收入大于传统产品的收入,各
种迹象都显示储蓄险影响了整个银行业与保险业的生态,甚至有的证券公司与邮局也跳下
来推储蓄险,储蓄险成功的逼出了保守者的资金,让原本该是定存的死水,成了活化台湾
经济的活水,大家雨露均霑。
于是,原本该专注利差的银行开始当起了保险公司的下线,而应从费差、利差与死差赚钱
的保险公司,也变成了专业投资公司,以追求高投资报酬率为己任,并且因此承受了大量
的汇率风险。原是夕阳产业的证券公司有了新产品,邮局也都不邮局。原本,台湾人不喜
欢买保障型产品而喜欢买钱拿的回来的产品的特性就让许多外国保险公司撤离台湾市场,
而储蓄型产品保证获利的特性与IFRS的实施,更是让这些外商落荒而逃。但台湾的保险公
司却一肩扛起了这个重责大任,确信有能力能够经营得比外国的保险公司更好。
台湾的许多保险公司还在为以前的高利保单所苦,储蓄险的利率虽然只比定存高一点,但
一开始就付出的大笔佣金与手续费、后续还是要有基本行政费用等开销,都让保险公司的
投资保酬率要求比我们看到的还要高。例如固定2%的台币储蓄险,保险公司的投报率就要
2.5%以上,甚至更高。在景气好的时候,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台股已是万点已久,房
市也遇到景气环循正处下修状态,商办市场也不像以前热络,整个台湾缺乏适当的投资标
的,让保险公司满手现金,却无处可去。可以说,保险公司承受了原本银行该承受的存款
过多之苦。是的,保险公司的投资管道比银行更多且更有弹性,但这却不保证保险公司一
定能创造出比定存高出很多的投资报酬率。
台湾国内市场太小且标的有限,不如到海外海阔天空,整个保险业将目标放在了外币保单
。因为消费者要承受汇率风险,所以势必要有比台币高的报酬率,才有可能让消费者买单
。而过去几年,澳币、南非币与人民币等基金产品与定存,让消费者赔了夫人又折兵,汇
利率双赔。外币储蓄险一方面收纳原本惨套的外币资金,另一方面也因为目前汇率相对低
档,吸引了不少想赚汇差的人投入。
有了金融海啸的经验之后,各国对银行开始加强监理,而巴塞尔愈来愈严的资本适足率规
定,让银行业无法再像以前一样小孩开大车,要做大生意,就要有足够的资本才行。而且
,银行主业是赚利差,如果不积极追求获利,在放款时小心谨慎一点,稳稳赚利差还是能
够平安过日子的。但保险公司因为储蓄险让手上的资产部位暴增,但资本却没有及时跟上
,所以杠杆开的非常大。先不论保险公司能否稳稳每年赚到3.5%以上的获利,因为海外投
资的数字太大,光是汇率的一个风吹草动,就让整个台湾保险业像洗了一次三温暖一样,
上冲下洗,动魄惊心。于是,金管会不得不出手了,希望保险公司能够增资,并且对储蓄
险产品稍微自制一下。而央行,也出来声明保险公司海外的投资尚属安全合理的范围。
但情况却不是如此乐观,保险公司即使想增资,但目前股市已高,加上之前的汇差吓坏了
投资者,恐怕是成效有限。而不发股利,将获利转增资,除了股价会下跌之外,接下来几
年的获利情况也令人担忧。毕竟,目前保险公司的储蓄险水位已接近满档,即使金管会不
出手,保险公司也已经开始怀疑自己对汇差的风险承受能力。因此,储蓄险的减量是市场
趋势,不论是对消费者还是保险公司都一样。一旦少了储蓄险,除非有其他吸睛的产品推
出,不然保险公司的获利大减已经是可以预期的事,到时,股价下跌,增资困难,获利下
跌,只怕也没太多的钱可以转增资。
更惨的是,除了新的保费收入将大量减少之外,就如同以前的高利率保单一样,保险公司
享受在前,痛苦在后。除了早就发出的大笔手续费与佣金,这几年的获利也早已用股利的
方式发放出去,权利已享受完,后面却是无止尽的保证获利的给付义务。虽然,保险公司
并不喜欢推固定利率的产品,但依然卖了不少固定利率的产品,而这些产品的利率从2%到
3.3%甚至更高都有,加上其它的费用,可以说保险公司要承受每年都要有3%到4%以上的投
报率压力。
而宣告利率产品,即使是变动的,也有最低的预定利率要给付,虽然比固定利率好一点,
但要承受的投报率压力也不小。而这3到4%的报酬率,对保险公司的海外投资而言,并不
是件难事。然而,一旦加上汇率风险之后,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因为手头的外汇部位太
庞大,远超过保险公司可以自然避险承受的范围,一旦要做汇率避险,整个成本大增,对
投报率的要求将超过5%以上,若不做汇率避险,则保险公司整天都要活在汇率变动的阴影
下,随便一个风吹草动,不只可能赔掉整年的获利,甚至会损及资本。
外商保险公司纷纷撤离台湾是明智的,储蓄险本来就有违保险的本质,是一种变向的将风
险规避者的资金引到风险相对高的股汇市与海外投资的产品。号称保本与保证获利,但这
一切需建立在保险公司有能力做到这些保证的前提上。外商公司自认做不到,所以跑了,
但台湾的保险公司却拼了,钱先收进来再说,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台湾的保险公司早知道
会有这么一天,IFRS只是让一切现形而已。国际情势诡异多变,要保证获利,又要承受汇
率风险,本来就是一件高难度的事,若再加上终身给付的获利保证,更是不可承受的重。
储蓄险的本质跟保本且有固定收益的基金差不多,但保险公司却要去承受投资与汇差的风
险。
如果有一家公司发行了保本且固定收益的基金或债券产品,并且终身给付,且解约权
在消费者身上的话,这种产品如果收益订太低一定没人买,但如果收益订太高,则会被认
为是疯了,怎可能推出这种投资报酬率与汇差都要由公司承受的产品,而公司只得到了收
到一笔佣金与六年到十年消费者不得将钱拿回去的好处。而更糟的是,这笔佣金跟基金的
手续费不一样,是要计入以后用来计算投资报酬率的本金,与到时要还给消费者的本金上
。这种不理性的产品本不应该出现在市场上,但披上了保险的外衣后,摇身一变成了这几
年拯救台湾金融业的救世主。
对保险公司而言,客人买外币保单,都是外币进与外币出,看起来不会有汇率风险。但如
果投资报酬率不够,缺少的部分还是要去补回来,例如原本用美元投资会赚3%,但实际只
赚了2.5%,差的0.5%还是要用台币或其他币别去换美元回来补齐,这时如果美金涨,保险
公司除了原本0.5%的美元损失外,也要算上换汇的成本。所以外币保单对保险公司而言,
并非所有的汇率风险都在客户。此外,许多外币保单的六到八年的闭锁期已过,客人解约
不会有损及本金的问题,因此这些外币保单变成了类似外币活存,客人随时可依汇率的变
动解约。而一旦汇率变动过大,例如美金大幅升值,客户解约的机会大增,保险公司可能
会面临无法及时拿出足够的美金解约金,而势必要用台币去买高价美金来给付,这也算是
一种汇率风险。
现在问题来了,庞大的外币保单的汇率风险怎么算。若算到最严,只要汇损都要先算,那
只要外汇市场波动大一点,台湾的保险公司以目前的资本,大概一下子就要宣布倒闭了。
如果算到最松,客户外币进外币出,所以汇率风险由客户承担,硬要算也只有投报率不足
的部分才有一点需要买外币来补的汇率风险。至于最后到底要怎么算,虽然要用IFRS来做
标准,但若标准过严,台湾的保险业甚至是银行业可能会崩盘,所以就这有赖台湾的主管
机关来想办法解释了。
即使不要去管这些未实现的汇损,利率下跌,为了给付固定利率的保单,保险公司的投报
率压力大增。而宣告利率的保单虽然投报率的压力也跟着变低,但一旦利率太低,客户就
会不如归去,掀起一波解约潮。而一旦台币大贬,不论是固定利率还是宣告利率的保单,
客户都有可能会选择获利了结,让保险公司面临要临时付一大笔解约金的压力。虽然,保
险公司原本就会预留一定额度的外币来付解约金,但这笔钱留太多,就减少投资的机会,
留太少,到时就会临时调度不及。只能说,美金再这样涨上去,加上六到八年的闭锁期也
差不多要过了,到时候保险公司面临的挑战只怕很严峻。
只是,储蓄险这个全民共业该由谁来承担?IFRS的适用与之前的外汇波动让大家看破了保
险公司外强中干的本质,要叫投资人买单继续增资可能不太容易。而在少了储蓄险这个金
鸡母后,保险公司的获利减少,股价会跌。银行少了手续费收入,获利会跌,股价也会跌
,股利也会减少。保险公司从股市的获利也会下跌,获利再跌,股价又再摔一次,增资更
难。
一旦保险公司股价下跌,投资者缩手可能会影响保户的信心,于是期满后开始解约,别贪
利息了,本金拿回比较实在。一旦付不出解约金,只怕保险公司要倒闭,所以很有可能发
生保险公司拿其他险种的外币来付储蓄险的解约金,最后吃亏的还是购买其他险种的保户
。因为国内的保险公司都几乎参与了储蓄险的热潮,所以所有的台湾保户都要一起承担风
险。万一政府让保险公司倒,台湾大部分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这些公司的保单,大概也是覆
巢之下无完卵。如果政府接管,也是全体纳税买单,依然也是全民共业。
也许,保险公司高估了自身的能力,甚至早就预期了储蓄险的结局。但只要把规模弄成大
到不能倒,变成全民游戏,赚的钱是自己的,到时赔的部分就让股东甚至是全民去负担。
也许,讲这些太遥远也太悲观了,生命自有出路,金融海啸不也这么渡过了。但储蓄险大
概是无法再热销了,已经够低的利率,如果再降下来,大概也没有什么吸引力了。失去了
储蓄险之类的产品之后,银行通路能卖的保险产品将变得极为有限,手续费收入也将大减
,最后还是要回归放款本业,或者是再重回投资型保单与基金的战场。保险公司对银行通
路的依赖也将减少,但保险业务员能卖的热销产品也不见了。只以说,还是希望银行回归
银行,保险回归保险,这种四不像的产品到此为止就好。
最后,储蓄险产品的消失对金融从业人员都将带来莫大的压力。少了储蓄险这样利器来消
化定存,银行的放款压力大增,而其他金融产品不论是手续费收入还是销售难易度都比不
上储蓄险,以后要达成长官的业绩要求,只怕难上加难。而对保险业务员而言,少了这个
可以说服客户将定存从银行搬出来的大绝,只能再回去卖传统保险产品,不只佣金减少,
成交的机会也将大减。而少了储蓄险这个外币的停泊站,以目前各银行的外币存款利率普
遍与台币差不多,甚至更低的情况下,只怕以后国人对于购买外币的兴致大概也不会太高
。连动债,双卡,基金,TMU,台外币储蓄险,金融业过去已经创造出了不少新产品,但
结局好像都没有太好。只能说,我们期待下一个产品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