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银的那些事
彰化商业银行:
世界排名:266(2017/12)
107年1-9月获利:11,454M(税前损益)
净值:154,602M(市占4.24%) (2018/9/30)
资产总额:2,084,512M(市占4.28%)
存款余额:1,682,585M(市占4.39%)
放款余额:1,381,349M(市占4.93%)
国内分行家数:184
员工人数:6,573(平均年龄42.73)(平均服务年资16.93)(106年报)
海外据点:纽约分行、东京分行、香港分行、中国子公司、马尼拉分行、洛杉矶
分行、伦敦分行、新加坡分行、仰光代表人办事处
华南商业银行
世界排名:222(2017/12)
107年1-9月获利:12,657M(税前损益)
净值:182,712M(市占5.01%) (2018/9/30)
资产总额:2,618,589M(市占5.38%)
存款余额:2,115,323M(市占5.51%)
放款余额:1,600,270M(市占5.71%)
国内分行家数:185
员工人数:7,368(平均年龄43.8年) (平均服务年资17.67)(106年报)
海外据点:深圳分行、深圳宝安支行、上海分行、福州分行、洛杉矶分行、纽约
分行、伦敦分行、香港分行、马尼拉分行、胡志明市分行、河内代表办事处、新
加坡分行、仰光代表人办事处、澳门分行、雪梨分行
台湾中小企业银行
世界排名:354(2017/12)
107年1-9月获利:7,087M(税前损益)
净值:83,605M(市占2.29%) (2018/9/30)
资产总额:1,618,282M(市占3.33%)
存款余额:1,382,598M(市占3.60%)
放款余额:1,086,180M(市占3.87%)
国内分行家数:124
员工人数:4,880(平均年龄44.89)(平均服务年资18.43)(106年报)
海外据点:上海分行、武汉分行、香港分行、东京分行、布里斯本分行、洛杉矶
分行、仰光代表人办事处
随着绿色在2018的选战大败,蔡政府应该再无余力在金融改革上有任何发
挥,彰银的员工们在熬过扁八年、马八年之后,庆幸又再撑过一个蔡四年,整个
彰银案从2005年至今已快15个年头。虽然2017年5月17日,二审宣判结果出
炉,高等法院宣判台新金胜诉,代表财政部应支持台新金取得过半数的彰银董事
席次,但目前财政部已经依法提出上诉,现正由最高法院审理中,彰银该何去何
从,依然是个谜。
或许低调是彰银目前最好的选择,对政府而言,这个烫手山芋能不碰就不
碰,对员工而言,撑一年是一年,许多员工也就这么莫名其妙撑到退休也说不定。
因此,除了诉讼案之外,彰银近几年并没有太多的新闻,顶多就是跟一银一样争
取到了一个发票的兑奖银行而已。当然,也该高兴彰银并没有爆发像兆丰与一银
的大案子,获利虽然比不上一银、华银,但也与华银相近不远(107年1至9月,
一银16,246M,华银12,657、彰银11,454M),彰银并没有愧对三商银这个名号。
然而,彰银的不幸从一开始命名的时候也许就已经注定好了。在所有以城市
命名的银行中,台北银行被富邦吃下了,从此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老员工几乎
都走的差不多了,台中银行除了欺负自己的行员之外,连在台中的风评都普普通
通,而高雄银行即使有官股的成分,但资产几乎是所有银行中最低的,可以说彰
银的确是替彰化出了一口气,远胜其它三个以大城市为名的银行。
同样是历史悠久,同样是三商银,彰银永远排名在一银与华银之后,连在成
立金控时,都被迫缺席,也许其中一个很大的理由是叫彰化金控或彰银金控实在
是太不顺口。而在无法成立金控的时候,或许就可以预期政府的立场大概就是要
将彰银卖掉。台湾的民营金控是财团的天下,也是家族企业的天下,当初国泰并
世华银、富邦吃台北银,元大吃复华银,而台新大概就是彰银了。
只可惜,元大买复华银,让国民党党库进补不少,也帮国民党处理掉了一个
不赚钱的负担,同时免掉了党营银行的骂名。中信金当初准备插旗兆丰金,一旦
成功,中信金大概天下无敌,而台新金一旦并彰银成功了,威力也将大增。只可
惜,在台湾姓蔡的最大,不论是姓吴还是姓辜都要往旁边靠。所以中信金失败了,
少主逃亡海外,只能搞搞棒球自娱娱人,而台新与彰银却陷入了一个完全无解的
窘境。没办法,这几年的合并案,只有姓蔡的会成功,不论是银行、保险还是电
信业。
原本,彰银与台新的合并未尝不是一件同时救二家银行的好方法。毕竟,彰
银不是金控,体质在八大行库中也只赢台企银,而台新虽然是金控,但台新银的
存、放款量不只落后官股行库,也输中信、国泰、富邦、永丰、玉山等民营银行,
可说相当弱势。新光、国泰有保险双引擎,中信托几乎是最强的民营银行,当然
更没有富邦的政通人和。所以台新只能拼命与彰银合并,一旦合并成功,新台新
彰银将变成台湾的领头银行之一。只是,民营银行要并官股行库本来就是一件非
常困难的事,富邦并台北银是小并大,但彰银的规模大于台北银,而某种程度而
言,台新又不及富邦银,所以这个并购案可说是难上加难。
吴东亮是很有魄力的,并彰银的决定也不完全是错的,如同孔明北伐一样,
伐亦亡,不伐亦亡,何如伐之?以台新的规模,别说拼不赢官股行库,连在民营
大银行中都算是相对弱势的,如果不赌点大的,几乎可以说是慢性自杀。而彰银
在官股行库中的地位也几乎与台新相当,是相对看不到远景的官股行库之一。无
奈,台新没趁彰银弱的时候抓住契机,反而是在换股的过程中处处高姿态,最后
让彰银反扑成功,社会观感刚好也反对财团,反并购,所以因小利而失大惠,双
双陷彰银与台新于万劫不复之中。
台新为了彰银投入了数百亿银弹,在金融海啸时差点倒闭,后来也被迫卖出
了金鸡母台証证券,元气大伤。而彰银,员工整天活在台北银行的梦魇之中,就
怕那天突然真的被台新合并了,一群年轻的小伙子突然跑进来接管,然后无所不
用其极的逼退彰银的员工。因此,在合并案未解决的一天,台新与彰银都没有力
量做任何改变。原本,就是因为彼此都弱势,所以才需要合并,结果合并不成,
反而让原本就不强的力量变的更弱。
说真的,台新实在很倒霉,阿扁为了减少官股数也好,为了捞钱也罢,吴东
亮用求用借用押的凑了几百亿来买彰银的股权,结果后来彰银反对,立委反对,
彰银突然变成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全民资产,一家不能被民营银行合并的银行。既
然不能合并,将股权卖回去总行了吧!偏偏财政部没钱,也不准备将彰银的股权
买回来。于是,台新几百亿资金卡死,与彰银像没了感情却又不能离婚的夫妻一
样,只能挂名为彰银的大股东,只能看不能摸,互相绑在一起,却什么事也不能
做。虽然这一切都是阿扁惹出来的,但考量到当初彰银的困境,阿扁的确是有不
得不为之的理由存在,只能说造化弄人。
有人说台企银与彰银的工会很强,所以对员工很有利,但很多时候就是因为
公司福利不够好,所以才需要强力的工会。至少,在八大官股行库中,的确是最
弱的彰银与台企银常常有工会的新闻。没办法,因为随时有被卖掉与购并的危
机,所以需要团结一致对抗外敌。比起其它官股行库,彰银与台企银非常低调,
深怕一旦被立委诸公或其它政府官员看到,又会急着将他们卖掉。
事实上,没有人敢碰台新与彰银的问题,如果台新并不成彰银,如果彰银不
想被并,那么换成其它家民营银行也一样并不了彰银。彰银当初那么弱,台新溢
价花那么多钱买,如果这样都没有成功,那根本就不存在民股并八大行库的方程
式。不论是蓝色执政,还是绿色执政,以国库目前的状况,要叫政府拿几百亿出
来难如登天,更何况彰银本来就是官股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既然卖
出去了就算了,何必自讨苦吃。
台新彰银问题注定无解,曾经有一度让彰银员工觉得台新要来了,所以有些
彰银人想办法退休或开溜,因此需要广招新人,但后来发现合并难关重重,就又
不急着离开了。于是,彰银招了一堆人,却都是后补,望穿秋水后才发现无法进
入彰银,最后只是一场空。没办法,因为彰银的员工也不知道何去何从,更遑论
要顾及新人了。因此,彰银招募行员的不确定性最高,福利也差,当然更顾不了
所谓的MA还是其它人才的培养了。
很明显的,彰银现阶段的目标是脱离台新,先不论有没有可能脱离台新,但
就算脱离了台新又如何呢?金控的门票早就满了,原本就只比台企银稍强的国
力,也在合并的过程中消耗殆尽。虽然近年获利并不比华银差多少,但近年来各
家银行求新求变,彰银的黄金时间却在与台新的聚散离合中一点一滴的消逝。更
惨的是,目前还看不出解套的可能,连要认赔计算损失的机会都没有。
彰银的发展从扁、马与目前的蔡,可说是一事无成。但员工却享受了一段美
好的黄金时光。每任董事长与总经理到彰银时,不管是来自财政部,还是来自台
新,大概都会接到一个命令,好好的管好彰银。但到底什么样才叫做管好彰银呢?
如果把彰银弄得太好,财政部怕台新又更爱彰银,到时候更不想放手,而台新也
怕财政部更舍不得彰银。
反之,如果将彰银搞烂了,财政部怕彰银没卖相,到时候不只台新不要,收
个烂货回来还会被立委修理。台新则是更怕彰银烂了,到时候合并不成,要将股
份卖给其它人,也没人要收。更重要的是,财政部与台新都怕彼此互相指责是将
彰银搞烂的罪人,这责任可没人担的起。同时,也不能用业绩压力把员工逼的太
急,到时候万一财政部跟台新在战争时,一个不小心,也许一点小火花,员工就
借故上街头,星星之火就足以燎原。
不像林家在华银的官民共治,财政部一直监视著台新在彰银的一举一动,而
台新有了财政部这对手,也没多余的精力去好好的治理台新。当然,台新深知,
如果用台新银行那一套去管彰银,那彰银员工一定会揭竿起义,跟台新拼个鱼死
网破。因此,即使吴家内心有千万个计划想在彰银实行,也要等到将彰银完全吃
下来之后再说。
这几年,吴家想尽了各种方式想要解决跟彰银这段孽缘。不论是用低姿态的
请彰银来并台新,用彰银的名字作为存续银行。还是接近用撕破脸的强硬态度来
征求委托书,想一鼓作气处理掉彰银的问题,最后还是一无所获。甚至,遇到了
态度比以前更为强硬的财政部,让台新连维持以前的局面都做不到,在董事席次
上节节败退,情况比前几年更糟。
然而,即使台新与财政部的战争一直在进行中,彰银的表现却没有比其它官
股行库差。因为,其它官股行库的奋起大多是空包弹一场。信用卡从核卡到发卡
的成本至少一千元以上,若加上赠品与对帐单寄发等帐务管理费用,成本则会更
高。在台湾,大概只有花旗与中信二家的信用卡业务是赚钱的,主要理由还是因
为刷卡机的量最大。
因此,其它官股行库即使拼命逼行员推卡,让数字好看。但许多人情卡,时
间一到就剪卡,根本没太大成果,赔了夫人又折兵。即使不剪卡,大家也都还是
会以民营银行的信用卡作为主力信用卡,因为便利程度实在是差太多了。官股银
行的信用卡业务总是在新官上任时大力推新卡,过没多久,优惠没了,或者是时
间到了,就会被剪掉,总是在开卡与剪卡间不断循环,绕来绕去,市占率与刷卡
金额又会回到原点,白工一场。
而保险,官股行库的奖金与升迁制度连要激励银行的员工都很困难了,更遑
论要让旗下的保险与证券子公司的员工像民营银行一样动起来。国泰、富邦保险
会赚钱,是因为奖金敢给,而且有强力的后援系统,业务员敢冲敢拼。官股行库
的保险子公司,整个心态上非常保守,设计出来的产品以保本为主,非常不吸引
人,根本没有竞争力。保险相关问题的咨询等售后服务的专业度相差更多,提到
理赔方面更是完全不能比。
许多官股行库曾经试着要弄保险子公司,但算了之后,发现这样成本太高,
设计出来的产品没有竞争力,后续的服务又容易引起客诉,倒不如当个中间人,
单纯帮国泰、富邦、南山、新光卖保单就好了,纯赚无风险的手续费。前端的产
品设计,后端的售后服务,就全部交给这些保险公司就行了,省麻烦又能赚钱,
保单卖出去后就是保险公司的事,一劳永逸,何乐而不为。
银行为了消耗定存,也怕以后保单会有纷争,所以特别喜欢卖类定存保单。
保险公司也喜欢在银行通路卖类定存保单,因为这样既可以保住传统业务员的饭
碗,在跟银行员解释时,也比较简单好懂,以后发生纠纷的机会也比其它类型的
保单来的少。于是,银行帮保险公司卖保险,保险公司帮银行消耗定存的跨业合
作就出现了。
因此,最近几年富邦、国泰、南山的保险获利大增,很大的理由就是因为几
乎全台湾的银行都成了这几家保险公司的子公司,纷纷在帮这些保险公司卖保
险。只是,这些保险的手续费收入几乎都是一次性的,上面有逼才有成绩,不像
存款与放款都是可以与客户建立长期的往来关系。说白一点,就是银行为了多赚
手续费收入,将自己定存客户或长期往来的客户送到保险公司手上。让保险公司
只花微薄的钱,甚至是只靠几张简单的DM,就利用了银行的通路,靠着银行的
信誉,借力使力,就得到了这些可以缴费数年或数十年的宝贵客户。
某种程度而言,官股银行是在割自己的肉来壮大国泰、富邦、南山、新光等
几家保险公司。所以,彰银在保险领域的无所做为也许在某种角度是保护了自己
的宝贵客户也说不定。扣除这点,彰银跟许多其它试着想在保险业有所发展的官
股行库一样,都可以算是一事无成,顶多就是卖保险的手续费收入比其它官股行
库少一点而已。
说到基金,不少行员都是拿自己的钱买,闭锁期一过就赎回来,赔的钱就当
做是不想被上面钉所付的保护费。根本也只是在做表面工夫而已,跟信用卡一
样,不停的重复上面逼就买,闭锁期一过就赎回的循环。即使拜托客户买,也是
等闭锁期一过,只要报酬率是正的,马上就赶快请客户赎回,以免到时候亏钱被
客户骂。
美其名是银行无风险的手续费收入,但银行不想担风险就表示风险要转嫁给
客户。景气好时,客户好来好去,彼此相安无事,风向一转,客诉就不断,偏偏
金管会又偏向消费者,所以银行赚了一点手续费,赔了信用,甚至最后还要赔偿
客户损失,得不偿失。就像之前双卡风暴、连动债、TMU等,最后都证明这些短
线的获利,最后还是要吐回来的。
卖了保险、基金,有了手续费收入,要奖励行员,就多了支出。行员在推销
的过程中又会减少处理一般业务的时间,也许会因此造成人力短缺而让客人觉得
服务不周或过度行销而将存款转往他行。这一来一往之间,到底能多为银行创造
出多少利润?若再加上万一以后景气反转,客诉与赔偿的处理成本,那就更需要
令人好好的算计一番了。
以人民币业务为例,各大银行拼了命吸了一大堆定存之后,想说可以放中银
台北稳稳的赚利差,最后还是抵不过大陆的降息,变成没赚头,甚至收愈多赔愈
多的窘境。想想看那各大官股银行抢著做的黄金存摺,现在下场为何?还有那狂
推的高利澳币、南非币基金与澳币保单,现在还有人敢提吗?可以说,其它官股
银行在这几年虽然动作连连,但绕了半天,成效有限,最后还是要靠利差来获利。
所以,最后缴出成绩单时,大家来比的还是利差,而这点,彰银并没有比其它官
股行库差太多。
大概是台新与财政部都想讨好彰银的员工,所以加了不少薪水,让彰银的待
遇并不会比其它八大行库差太多。员工也因为没有太多额外业务,所以都早早下
班,既少花了不少加班费,也不用像有些官股银行一样,要不停的招人,整个人
事成本并不会比其它积极运作的官股银行高太多。也因为上面不太给压力,所以
员工很容易就沈溺在这桃花源之中,离职率也没有想像中的高。
于是,彰银的员工就像身处台风眼一样,老员工庆幸又平安渡过了几年,离
退休又更近了一步,退休之后,到时候彰银跟台新的发展就与我何干了。新行员
享受彰银的舒适,虽然升等加薪不易,但比起其它银行,效能比算高的,所以积
极一点的人可以边准备其它银行的考试,消极一点的静静享受早下班的好日子,
等待财政部与台新之间能有个所以然之后再说。
彰银原本稍胜台企银,但现在几乎与台企银一样成了官不要,民不收
的难兄难弟。就某种程度而言,台企银传出来的亲家都是好人家,不是兆丰就是
台银,即使嫁不掉,至少上面没有一个像阴魂存在一般的台新。这几年彰银员工
过了一段美好时光,但台新的问题依然还没解决,虽说财政部还在上诉中,但目
前的判决结果是有利台新的。现在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到时最终判决出来,只
怕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在彰银人心中,有台北银行的例子在前面,超级恐惧会被台新吃掉,但一旦
跟台新关系解除,看看另外二家三商银逼业绩的样子,好像也没比现状好多少。
也许,能够一直维持现状,是不少彰银人心中不能说的秘密吧!想进彰银的人,
千万别将过去的好日子当成以后的好日子。不进彰银,彰银与台新的故事可以当
做阿扁金改的茶余饭后话题,一旦成了彰银的员工,一不小心,就会成了一段凄
美的爱情故事了。
总之,彰银与台新的纠结让吴东亮不只壮志未酬也让台湾的银行业整并的进
展,尤其是八大行库的部分几乎毫无进度可言。但十几年也非白过,彰银与台新
的关系进入司法程序已久,是分是合也将快要水落石出,到时法院判决出来,政
府还是要有所回应,而不能再像过去一样不作为。另外,少子化的冲击已动摇到
各行各业的根本,如果说大学是招不到18岁的新生,那银行就是招不到22岁的年
轻行员。即使金融业的待遇比一般行业高,但台、土、兆丰都已经面临报名人数
大为减少的问题,一叶知秋,代表着接下来几年,银行业的新血将不再像以前一
样源源不绝,而唯一的解法当然只剩下银行整并一途。届时,彰银与台新将很有
可能成为政府民并公的首件成功案例,对目前想进彰银的人,值得再三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