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内容对观众很有帮助,可以站在更理解的角度,容易以
公平的心情接受评分结果....起码我是这样受惠啦^^"
这篇的内容是看过别人的文章后翻译并加入自己的想法,不代
表内容正确,希望也可以和大家讨论讨论对PCS的感受:)
【规则的策定对象是选手全体】
至今为止网络上对于评分项目感到疑惑和讨论的,大多是顶尖
选手群的案例。由于以“选手”为主体出发,自然会和以“规
则”为主体出发见解分歧。规则制订的适用对象为全体选手,
因此并不是针对某些顶尖选手而存在的基本认识,我想是个初
步概念。一条规则制定或改订之后,有时也会出现“对某某人
非常不利....”的意见,然而并非对特定人物不利,而是新的
标准会套在所有有利或不利的选手身上。
竞技不是非胜即负,在大会上刷新个人纪录也是非常重要的,
选手、教练、乃至于观众都会依这些纪录大致预期彼此的实力
差距,不单是在转播的大型赛事上如此,没有转播的小比赛原
本也就是如此。只是现状下观众鲜少讨论小比赛的评分状况。
容易站在特定选手的角度出发是思考上常有的盲点。自然,也
不能只站在规则的角度,而是尽可能均衡地采用双方视角观察
赛事,进一步讨论给分是否恰当、正当。
而讨论选手之间的比较时,切入角度不同也会产生问题。
正因为规则的适用对象为全体选手,以个体选手的角度出发评
断规则面或者实行技术面是很容易偏颇的。虽然规则年年改制,
也有意见主张规则跟随特定人物或者国家变化,但大方向、大
前提这类根基部份的原则却是从未产生过变化的。因此在讨论
给分或规则时,也要避免二元论调,对于计分方式是无法单纯
由“好”“坏”这种量表表现一切的。裁判席总是会有5~9位
裁判,这代表会有5~9种视角给予节目评价。越是国际的赛事,
裁判的来历也就四面八方,带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经验知识;
滑冰比赛评鉴机制本身如此,自然也不会是二元论的评鉴方式。
【表面上的CLEAN】
仅站在观众的角度,很容易会掉进CLEAN的陷阱。
GOE的量表中共有±3合计七级的SOV量表,评鉴指定动作质的
大小与失误的大小。但表面上的CLEAN不代表质佳,也不代表
真正没有失误。因此,在表面上的CLEAN与虽然没有CLEAN却滑
完高难度编排的评鉴之间经常会因为认知方向不对而产生评分
结果与内心预期的落差,尤其反映在PCS这一点。为何失误仍
会有高PCS的理由正是由于多方评鉴,而不会以单一失误否定
整套节目的表现与难度,而不一定全在印象分数;反之,表面
上CLEAN的节目既不一定能在难度上得到评价,实际上也未必
果真毫无失误。
以电视上的转播为例,实况解说者必须马上反应第一时间状况
播报。然而很多时候,选手滑完连本人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不
是真的完全没有失误,转播员却先入为主播报“成了!”、
“CLEAN!”,而进一步影响到观众认定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事实上,没有跌倒和CLEAN之间还存在一段差距。但由于“表
面上看起来CLEAN”让人直觉进一步下意识认定这套节目的
“CLEAN印象”并且烙在心底,加上表面上扣分项目能反映的
事件不多(例如跌倒、掉落物、超时、违规),因此过去电视上
主张“只靠滑倒还很难判断究竟是否零失误还很难”的解说员
后来就被撤下。但,解说员若无法给予观众正确的转播内容,
观众自然也很难公平判断;本应对于得分高低的内容进一步说
明,但由于避免争议或者综艺化等理由,造成观众少有当下追
及给分细节与节目细节。
虽然电视炒作让滑冰变得日本国内人人皆知,但也有弊端;若
不是只针对特定必杀技放大报导,而分析难易度构成与失误解
说的话,也能改善国人对于CLEAN的误解。花滑这项运动有趣
之处就在于追求完成度的同时也挑战新难度。在我们评论的时
候,很容易陷入黑白是非的价值观,但思考也因此容易被二元
论牵着鼻子走,中间的灰阶地带其实是很广的。
【PCS的自然变化】
前面也提到裁判的来历和赛事规模等林林总总。PCS也会因为
这些理由产生自然的浮动现象。例如,在不同国家比赛,当地
的裁判特有的文化和经验角度评鉴就会反映当地给分的量尺特
色,在地区性比赛中更是如此。
就算裁判们一起参加ISU的研修,看同样的影片,对于乐曲的
好恶感及内容还是可能每个人各有一套解释。彼此的给分在
PE/CH/IN这些项目上出现大分歧的例子事实上是很常见的。正
因为这些浮动一定会自然出现,所以多人数裁判才能平衡这些
差异。
如果认为和自己的想法不同就是分数有问题,就很容易落入思
考上的陷阱中。
换个角度想,担任裁判的人选中,不少也曾有选手经验,因此
他比起转播或者观众更能同时贴近选手及规则双方立场判断评
鉴量尺。
规定年年改制的时候,既会出现更严格的标准,有时也会出现
对努力选手的奖励。自己的量尺与标准量尺不一定一致,自然
实际得分有时就会偏离预期了。
那么,究竟该怎么知道裁判是否妥当评鉴了呢?
究竟有没有可能公平兼顾规则与选手视角呢?
来看一下影片为例的团体花式比赛,Rockettes芬兰锦标赛。
从裁判席角度摄影
http://youtu.be/HVs307dHqLg
从裁判对面的角度摄影
http://youtu.be/CaDfSZYZCCs
虽然不是同一场比赛,但视角不同而反映出的效果差异应该不
难发现。而,我们平常看的实况转播,摄影机大多设置在冰场
对角的位置。
瑞典队评审处视角
http://0rz.tw/rERlS
评审台反侧视角
http://youtu.be/Qjsrla9hEOM
我们可以发现,不同于转播之处,视角不同之于,也不会追着
选手跑,甚至high light局部动作,而是全面性地、全方向性
地、从整体视点评鉴节目。也因此之前所提及的,PCS越高的
选手,在场上越是能兼顾多角性演出,向多方向表演之余,每
个姿势在不同方向又会产生不同且丰富的视觉效果。
然而,比起收看转播,现场人数只占全部收视的极少比例。而
这极少的现场观众中,又只有不到一半是和裁判坐在同视角方
位。在赛场上,为了让裁判看清楚自己的技术和比赛规定的掌
握状况,选手将特定段落展示在裁判席前冰面上的情形很常见。
凡此种种,在电视上特定视角及现场裁判后方看台的感受应该
相差很大,换个座位角度看比赛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确实
如此@@)
花滑评分不只看运动面向上的滑行技术,也看滑行技术的艺术
面。但我们很难有机会在裁判台的视角看比赛。再则,不论现
场或转播,就算再有丰富的观赛经验,大多数冰迷没有实际上
冰的经验。加以陆上行进和冰上行进的感觉完全不同,很难以
陆上的经验想像冰上行进是什么样的感觉。最麻烦的部份,莫
过于因为大多数人没有体验过冰上这些动作,对于动作的难易
度想像也只能依据极少数的文字情报,想像空间与评价判断和
实际状况很容易产生落差。很多冰上技术只靠侧面看,很难理
解技术面细节的难易度何在,以及为什么困难。比如很多日本
人就误以为2A是简单的技术。反之,可以炒热观众的也不一定
要是难技,有些其实相对很简单,有些虽然观众没有发觉到,
其实却难个要死。我们在转播上看到的A级赛事都是超困难技
术大集。
然而以现代滑冰比赛的难度来说,学会技术只是很一般的程度,
赛场上的世界已经进入了“求质”的领域,技术若没有高质感
呈现,便无法在裁判面前竞争,这就是GOE。GOE和PCS同样,
很难判定到底完成度达到怎样的水准。花滑是一种判断很容易
被效果牵着鼻子跑的运动,一如最前面提过的,“失误或者错
刃”还相对容易判别,“质感与完成度”高低鉴定则是另一回
事。很少有人现场观赛之后,回到家还继续比较转播观感差异
的。
日前举办的国别对抗赛是少见在裁判席后方设有摄影机的比赛,
虽然有时会切换角度,但相较于其他赛事来说是较能贴近评审
视角的转播。
备注参考:
MENSHOV SP各视角(祝他早日康复)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Etg-ECypv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wH8Me99jt0 (裁判席)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8SoFsLJB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