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牛奶工》/2018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 /英国布克奖
一、活动办法:
1、抽奖活动页面
https://bit.ly/35LXJQG
请在本则动态下‘按赞’+‘留言’索取。
2、眼看着今年夏天快到了留言请告诉我,你曾经被贴过什么标签?(正负面皆可)例如
:
《牛奶工》:正妹、小可爱、小迷糊啊实在太多了,数也数不完哪~(被巴头)
3、完成以上步骤,即拥有抽奖资格。
二、奖品介绍:
推荐序和译后记分别由师大英语系教授黄涵榆与东吴大学英文系教授谢瑶玲撰写,能帮助
读者更深入理解这部小说。
◆抽奖名额:《牛奶工》(三名)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2020/5/12(二)晚上十二点截止,届时将于粉丝团公布得奖名单
◆中奖公布:2020/5/12(二)晚上十二点
◆请正取得奖者于2020/5/13(三)晚上十二点前,回复寄件资讯,超过领奖期限未认领者
由备取递补,寄送仅限台澎金马。
三、读后心得:
“大众无法忍受我的沉默,所以他们必须捏造谣言,将我烙上污秽、放荡、令人困扰的女
孩的印记。”
阅读《牛奶工》之感受十分奇特,由于作者安娜伯恩斯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和意识流写法,
大量内心独白贲涌而出,不时佐以插叙、倒叙丰富故事层次。故读者仿佛住在女主角大脑
中,被卷入波涛汹涌的思潮,不停接受种种画面及场景大力冲击。
通常来讲,个人读书速度偏快,平均一个小时可读一百页左右,但这本近四百页的小说却
足足花了我一礼拜时间,许多时刻不禁冒出“现在不停下来,会窒息!”之惊悚想法。安
娜伯恩斯以急促流动的连绵文字攀上、紧紧扼住你的脖颈,即使阖上书,具有生命力的故
事依然持续呼吸,翻开书页当下,她就种了一颗剧毒且布满荆棘的种子在读者脑中,根根
毒刺皆有倒钩,试图挣脱,失血的速度只会更快。
全书以隐讳、暗喻的形式叙事,包括女主角在内,所有出现的角色都没有完整姓名,亦无
指涉具体时间地点,以“牛奶工”、“麦XX”、“海那边”、“马路那边”等含糊不清词
汇带过。这个讨论政治、宗教和性别议题的寓言似乎可以套用在所有人身上,你能从每个
细节里体会到自己受过的创伤。
随剧情层层递进,读者将发现《牛奶工》以1970年代的北爱尔兰为背景,当时联合派与民
族派因宗教、阶级等问题产生政治意见纷歧,引发武装斗争,“海那边”指英国人、“马
路那边”指新教徒社区,而“牛奶工”从来不是真正的牛奶工,当然也不是嘉南羊乳的业
务员(喂)。
以上背景知识对阅读和理解本书影响甚微,书中探讨的“我们”和“他者”,时至今日,
仍旧存在,歧视与偏见不会因时代演进便荡然无存,人类始终擅长排除异己,帮非我族类
者贴标签,懒得尝试去理解别人与我们的不同。过了五十年,那些坚定的小圈圈屹立不摇
,就如女主角居住的社区。
回到故事本身,《牛奶工》叙述一位十八岁的女孩屡受权威人士“牛奶工”骚扰,对方一
步步入侵她的生活,从工作、家庭、交往状况到半夜几点起床尿尿皆了如指掌,假如大家
有征信抓猴需求,请电洽“牛奶工”谢谢。
女孩成长的地方是个封闭、女性地位低落的社区,起初不知道“对任何靠近的人都有权利
表达不喜欢且不需忍受”的概念,只好礼貌搭话并忍耐厌恶感。没想到她和牛奶工见面的
事被再三扭曲、捏造,变成一则广为流传的谣言,人人都称女孩和牛奶工有染,是破坏家
庭的第三者,她瞬间从受害者变成加害者。
除了传播谣言的三姑六婆,女孩原本对家人还怀抱一丝希望,然而母亲、大姐、三姐夫、
最好的朋友纷纷弃船逃跑,周遭没半个人相信她。母亲认为女人的命运是选择适当婚配对
象,繁衍宗教信仰正确的孩子,牛奶工不是好对象,劝女儿回头是岸(你们是太久没挖耳
屎导致耳背吗!?);三姐夫甚至责怪她,全因女孩边走边看书,缺乏警觉心,才让人有
可趁之机…….那三姐夫你边运动边说教,是否也提高了运动伤害以致跌断脖子的风险!
?
人人皆“裁定”女孩理应低头认错,不由分说在她的人生烙印上红字“A”。女孩自认没
有做错事,更不想为此道歉,因为对社会无理指摘而感到羞愧,代表向不合理屈服。
《牛奶工》掏掘出许多人性黑暗面,并以另类黑色幽默化解过于沉重的气氛。女主角担忧
社区沉浸于漫长黑暗中,即使出现能照亮周围的人,也可能被黑暗吞没。即便书中少数的
正面人物法文老师鼓励学生们“勇于尝试转变。”,她却担心尝试后仍然不变,甚或变得
更糟。
但在最后的结局,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未对人类放弃希望,正如书中所言:“那些光点让人
不再害怕,变得习惯亮光,期待着它,受它影响。”我想,这也是曾饱受酗酒问题困扰的
安娜伯恩斯,从游民到2018年曼布克奖得主的心路历程吧。
※延伸阅读_博客来OKAPI专文推荐〈从游民到2018年曼布克奖得主〉
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