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izna (进攻北极)
2016-10-04 03:30:00资讯不足,文中只提到"妈妈充满问题",没有妈妈的优点或其他家人的个性与缺失,光看文章描述会觉得妈妈在感情上缺少依归,妈妈对家人不信任,家人又瞧不起妈妈(明明妈妈的成就还不错),新屋既是妈妈出钱,为何她的决策要被质疑和否定?文中也没提到妈妈需要去身心科的状况描述,优柔寡断、舍不得丢东西就是一个自信心不够(经常被否定)的女性常有的状况而已我对身心科不了解,但我觉得当然要家人先去聊过吧,否则1.带没有病识感的人去身心科很困难,也可能真的把那个人搞成身心症(当事人:原来我最亲的人把我当神经病) 2.医生不见得认为这状况有需要就医 可能你描述得太保守了吧,另外专任讲师的薪水没有很多,居然可以一个人负担在台北买新大楼+整修的钱,我觉得好拼,你妈应该是文组博吧(异常慎重与感情丰富这部分)就我个人的观念,你和你姊未来会就业、搬出去,爸妈的财产处理,儿女只能表达意见和建议,没有实质的决定权,真的能否定母亲决策的人只有父亲而已,除非母亲主动向儿女求助,否则儿女不需担心房子被妈妈处理成什么样子我认识少数几对父理工+母艺术的组合,正好父亲都瞧不起母亲,父亲常说因为母亲是唸xx的所以比较不... 最后都离了父理工+母业务/家管 or 父母皆文科 的就相安无事,颇有趣最后~我认识的心理师以前和我说他们只能解决当事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是当事人被家人带去就诊,他会先处理家人的心理问题(让家人不再在意当事人的问题)不过那个心理师是走学术的没有真的执业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