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址:http://big5.zhengjian.org/node/151193
观念粗叙(三):宇宙由能量构成
作者: 陆章
【正见网2016年02月16日】
四、宇宙由能量构成
相对论对物质的认识带来的冲击还没有平息,粒子物理学的出现又给人们带来了更为震撼
的新认识。
粒子加速器的出现又使得高能物理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粒子物理学界掌握了用撞击来击碎
粒子的方式,使得研究粒子分裂后的情况成为可能。
现代粒子物理学的研究集中在亚原子粒子上,这些粒子的结构比原子要小,其中包括原子
的组成部分如电子、质子和中子和放射和散射所造成的粒子如光子、中微子以及许多其它
的粒子。
迄今粒子物理学家们所知道的三百多种基本粒子中除少数寿命特别长的稳定粒子如光子、
中微子、电子和质子外,其它都是瞬息即逝的,它们在诞生的瞬间就已湮灭了,所以现在
粒子物理学家告诉我们物质的微观世界就是建立在这些瞬息即逝的粒子园里的粒子之上的
。
┌原子核━质子、中子━夸克
物质━━分子━━原子━┤
└电子━━━━━━━━轻子
据说在粒子物理学家所认识的亚原子的粒子世界里,空间的上下左右和时间的先后都失去
了意义,因为在未被观测时微观粒子也并不一定占据某一个确定的空间,也不一定在空间
中有一个轨道,这样在粒子的世界里连我们在感官的经验世界里所确定认知的时间和空间
的概念在普朗克长度的尺度下都失去了意义。
一些粒子物理学家甚至认为粒子被观测时的现象与游戏里的《模拟人生》的原理是一样的
,在游戏中只有我们开始观察游戏中某一些范围的时候,电脑萤幕上那一范围的场景才会
开始通过电脑运算显现出来。
一些粒子学家甚至引入了“现象”一词来代替经典物理学中的“实体”一词,经典物理学
所研究的实体在粒子物理中消失了。
粒子物理学中还有一种奇特量子纠缠现象。一些粒子物理学家认为两个或多个量子系统之
间存在非定域、非经典的强关联,这似乎是在说无论两个粒子间距离多远,一个粒子的变
化都会影响另一个粒子的现象,即两个粒子之间不论相距多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
也不需要任何的连接,它们都能够像有生命的存在一样心心相印,这种粒子的非定域现象
既违反了牛顿的经典物理学原理,也同时违反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原理。
某位粒子学家甚至还说,粒子物理学是脱胎于炼金术的科学,现在它似乎变得比炼金术更
加神秘。
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概念也渐渐地开始在全球物理学界广为接受,一些物理学家通过研究认
为我们的宇宙是由比它大五倍的暗物质组建起来的,他们比喻说,我们可以观察到的宇宙
只是大海上的一层泡沫而已,更根本更大的宇宙其实是观察不到的,是由暗物质组成的。
粒子物理学的理论一个比一个奇怪。比如目前尚未经证实的弦理论在物理学界的出现可能
又将把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带到一个更虚幻的理解中去。
弦理论的雏形出现很早,在一九六八年由Gabriele Veneziano在一本老旧的数学书里找到
了有二百年之久的欧拉公式,他发现这个公式居然能描述原子核内的作用力,这个欧拉公
式后来就成了弦理论数学公式之一。
弦理论可以用来描述引力和基本粒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和电磁相互作用
力,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都同时具有波粒二象性,弦理论认为这些粒子的形
成可能都是由一种很小的弦能量的不同振动模式所产生的,就好像吉它或者小提琴上的弦
。
弦理论中的宇宙弦或者能量弦可以作某种模式的振动,每种振动模式都对应有特殊的共振
频率和波长,如果说小提琴弦的一个共振频率对应于一个音阶,那么能量弦或者宇宙弦的
不同频率的振动对应于不同的质量和能量,所有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光子、中微
子和夸克等等都是能量弦或者宇宙弦的不同振动模式下产生的结果。
在物理学的弦理论中如果把宇宙和物质看作是由能量弦创生的一部交响乐,那么在各种已
知的基本物质粒子往下更微观存在的能量弦就像是一个个无以计数的乐音,它们不断在产
生的同时就在不断在湮灭,我们物质世界就是能量弦演奏而成的一曲雄伟的交响乐。
我们先不管物理学中的弦理论和标准模型的理论是否是正确的,今天的料子物理学的研究
思路、研究方向和研究结果都足以打破我们老旧迂腐的物质认识观念了。
我们在过去的物理学中之所以认为物质是存在的,之所以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其中
最基础的理论基石就是,物质微粒不管追查下去再微观、再细小都是具有一定的大小体积
的,都具有一定的大小质量,同时还具有长久存在的稳定性。正是无数具有稳定性的物质
微粒由最小微粒构成了更大一层的微粒,更大一层的微粒又构成了更大一层的微粒,进而
形成了我们感知尺度所能够理解的物质世界,但事实经常与人们的猜想是相反的,微观世
界的粒子动物园里大多数粒子都没有长久的稳定性。
物质粒子具备一定的体积在事实上也是站不住脚的。
我们都能够理解大一层的粒子是由更小的一层粒子和虚空组成,那么更小一层的粒子又是
由更小更小一层的粒子和虚空组成,那么更小更小一层的粒子又是由更小更小更小一层粒
子和虚空组成,一直往下追查下去是无穷尽的,最终的粒子的大小是趋于零的,到了一定
的时候物理学家就认为粒子的半径就为零了,就成了空无,此时如果再追查下去会发现物
质的最终的本质构成可能就只是能量了,也许,未来的某一天人们会发现物质最终就是由
能量构成的。
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反过来猜想一下。宇宙大爆炸的学说认为宇宙曾经是压缩成一
个无限小的奇点。如果宇宙是由经典物质学中猜想的物质构成的,那么物质就一定是实在
的,就必定具备一定的大小体积,只要物质微粒的存在有体积的,在逻辑上就不可能出现
物质的宇宙这么无限大居然能够被压成无限小。
经典物质学中物质最小粒子应该具有一定的大小的质量,也是一个很牵强的概念的概念。
粒子物理学家也在“标准模型”理论框架中猜测,粒子的质量是由基本粒子相互作用产生
的结合能产生的。
1964年,英国科学家彼得·希格斯提出了希格斯场的存在,假设希格斯玻色子是物质的质
量之源。在他的理论中被称为“上帝的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是其他粒子形成质量的基础
。它们在希格斯玻色子构成的“海洋”中游弋,受其作用而产生质量,有了质量才产生引
力,尔后所有的粒子在除引力外的另三种力相互作用下形成了粒子的物质形态,进而产生
宇宙中的各种元素、恒星、行星和生命,从而构筑成大千世界。
当微粒之间的空隙被压缩到完全没有时,就不可能再进行压缩了,怎么可把那么一个无限
巨大的物质的世界压缩成无限小的奇点呢?假定宇宙大爆炸这一学说真的能够成立,那么
一切也就只能用佛家的空来解释了,也就是说物质的最终存在必然是没有体积的,那么没
有任何体积的存在,空的存在,倒底是存在的呢?还是不存在的呢?
物质质量的形成,也不是我们过去认为的是由物质微粒的组成密度决定的,那么到底什么
东西才是物质呢?连物质也只是我们人类所约定俗成的一个科学概念罢了。
我们现代物理学所了解到的粒子的世界,其实是一个变幻莫测的高能世界。在粒子的世界
里,能量才是真正的主宰。
唯物论所设想的构成宇宙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永恒砖块,那种猜测中构成万物的最微
小的静态存在于虚空的物质“原子”,其实是根本就不存在的。我们的这个宇宙,并不是
一个静态的,物质的宇宙,而是一个高速运动的,高能的宇宙,它瞬息万变地发展变迁著
。
五、物质与能量相互转化
物质与能量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在经典力学中质量和能量还仅是一对相互独立、没有关系的概念,可是爱因斯坦在他的相
对论力学中,却把能量和质量变成了是物体力学性质的两个不同方面,并在一九零五年发
表狭义相对论时提出一个震惊当时科学界的质能公式(E=mc2 ),公式标明物质的总能量
相当于其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这个公式说明能量和质量可以互相转换,而光速其中是恒
定不变的常数。
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化?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这很象古老的道家中经常谈论到的虚与
实的转化关系。
在我们熟知的人体里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能量与物质的互相转化的现象。
大陆有许多“科学斗士”非常反对古代精液是人体的精血之气的说法,认为这是无稽之谈
,认为是荒唐的迷信。他们的理由是精液不过是由精子和精浆组成,其中精子占百分之五
左右,余下的是精浆,全部的成分除了水、果糖、蛋白质和脂肪外,还有就是酶类和无机
盐。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啊!这些也都是现代科学不可否认的事实啊!就这么一点点东西
里面还能有多少物质与能量呢?
大家知道现代的主流医学其实就是西方医学了,因为中医早已经名存实亡了,就剩点药方
和中药了。
西方医学经过了几个较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解剖医学的阶段,从文艺复兴的画
家达·芬奇等人开始人们开始系统地用器械剖割人的尸体,以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形态、
位置、构造及其相互关系,并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完善的解剖医学。
达·芬奇据说曾经绘制了七百多幅人体解剖图,流传至今仍有一百五十余幅。同期的医学
界专家也开始冲破一些宗教封锁努力地研究人体解剖。A·维萨曾经在有欧洲最好的解剖
教室的意大利帕多瓦大学任教,他在那里积累了大量的人体解剖的医学知识。一五四三年
,A·维萨发表《人体构造论》一书,至此欧洲医学完全摆脱了西方古代宗教权威的束缚
开始系统地建立了人体解剖学。
随着对人体内部器官的深入了解,一些医学专家又开始研究疾病对人体器官的影响,义大
利G.B·莫尔加尼在一七六一年发表了《论疾病的位置和原因》,书中论述了疾病影响下
人体器官出现的各种变化,他把疾病看作是人体器官的局部损伤,认为每一种疾病都有它
在某个器官内的相应病变部位,至此以后医学界就开始用“病灶”来解释症状,随后病理
解剖学也正式系统地发展了。
在十七世纪以前,欧洲并没有系统的临床医学教育,学生到医校学习只要读书并考试及格
就可领到毕业证书。到十七世纪中叶,荷兰莱顿大学开始实行临床医学教学,并在取消宗
教派别限制的基础上吸收了不少外国学生。
十八纪,莱顿大学开始在医院中设立了教学病床,该校的教授H.布尔哈维是当时世界上有
名的临床医学家,随后临床医学教学从莱顿大学开始扩展到全世界,并兴盛发展起来,以
后不久临床病理讨论会(C.P.C.)也建立起来了,西方医学至此有了更系统更富有实践性的
发展。
到了十九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R.菲尔肖开始倡导细胞病理学,他开始将疾病研究深入
到细胞层面,他认为人的机体是细胞的总和,所有疾病可以用细胞病理来说明。法国人L.
巴斯德在研究发酵的作用和研究微生物过程中证明了发酵及传染病都是微生物引起的。德
国人R·科赫发现霍乱弧菌、结核杆菌及炭疽杆菌等,并改进了培养细菌的方法和细菌染
色方法,还提出科赫三定律,他们三人对细胞的科研工作初步奠定了现代微生物学的基础
。
十九世纪后三十年里西方医学界进入了细菌学研究时代,大多数主要致病菌都是在这个时
期内先后被发现的,此后细胞医学也开始成熟起来了,西方医学又进入了新的更微观的研
究发展阶段。
之后,西方医学又出现了遗传医学,西方医学界开始系统地研究人体基因了。西方医学就
是这样从解剖到细胞再到基因一层一层系统地向人体微观层面依次深入地探索和发展起来
的。倘若西方医学只是发展到了这里,谁想要用西方医学来解释清楚古代中国人说的精血
之气是不太可能的。
西方医学并没有就此止步啊!自从现代生物能医学的出现后,西方医学对人体的认识就跟
以前不一样了。现代生物能医学在目前的研究阶段它已经知道了人体有着一个完美的生物
电系统,也知道了生物电就是人体的主宰能量,我们人体就是靠生物电来维持运行和生活
的。
动物和植物也一样靠生物电来维持机体运行和生存的,我们知道植物是没有骨骼和肌肉的
,那么植物靠什么来实现运动呢?植物就是靠生物电来使自己产生运动的。谁都知道向日
葵它会由东向西地自己转动,向日葵靠什么来实现运动的呢?它并没有肌肉啊!它就是靠
向日葵内部的生物电。含羞草也一样啊!如果谁用手轻轻一碰它,它就自己动了,它也是
靠生物电来产生运动的。
许多搞生物研究的人都知道有些植物可以放出大约三十毫伏的电压。以一个体重五十公斤
的人体来计算,人体一昼夜所消耗的热量约二千五百千卡,这么多的热量可以将五十公斤
的水从0℃加热到50℃,那以此为参照我们的人体每一天得产生多少生物电啊!
国际上体育大赛前为什么运动员都会禁房事,而不禁止跑步或者大运动量的体育训练呢?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用精液化学成分的分析就不可能解释得了吧?大运动量的训练消耗的
热量和能量更多啊!那不是应该禁止运动员赛前训练才对啊?解释不了吧?
从生物能量的角度一看就明白了。每一个成年男子每天大约可生产数千万至几亿个精子。
每过一次性生活过后,人体需要五至七天的生产精子才能成熟和达到正常的数量,这就是
说每一次性生活挥霍掉的人体生物电能是人体内五到七天里累积转化起来的生产量啊!
精血之气是在人体会阴穴的地方汇集了许多人体内部能量转化出来的,这个完整的过程就
是一个生物电转化成精血物质形式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人体内一种天然自行的能量向物
质的转化形式。
人体的修炼又是一个倒过来转化的过程。许多道家的修炼法门都有一些什么炼精化气之类
的说法,就是他们要把精血之气提到丹田的位置进行转化,又从物质形态转化成为能量形
态,再接着又要在丹田部位通过那里的演炼机制转化成新的生命类存在形式。
这也是为什么修炼到高层次的人会出现没有常人的性欲的原因,因为他会阴穴的微观空间
里不会处在满溢的状态上,里面的精血之气随时会被提升,往更高形态的能量转化。
六、物质与运动
目前人类的科学并不是终极真理,只是人类认识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来自科学的现有阶段
的认识而已,并非是宇宙中的终极真相。
我们不需要争论什么样的科学发现是对的或者是错的,我们只需要明白它们其实都是有局
限性的就好了,科学是一个仍然在渐渐发展的东西,这应该是最基本的认识判断了。
我们这一期的人类的历史才只有几千年,比起宇宙中许多发展了几十万年甚至更长发展时
间的史前文明和外星文明来说是相当短暂的。
为什么近代短短的几百年时间里人类的科学这么急速地发展起来了呢?是因为有外来的力
量参与到了人类的科技发展中来了,仿佛是吃了超级兴奋剂一样急速地发展着一切科技,
可是再往下发展它们就不敢了。因为科技并不遥远的尽头,正是众神站在那里等待着人类
做出最后选择了,其实人类的科技、宗教、政权、经济、文化、环境等等都已经走到尽头
了。
迄今为止,人类的科学界里并没有谁能够知晓物质的最终是什么。谁也不知道物质是从哪
里来。谁也不知道物质的最终极的尽头究竟是什么形态。作为连粒子物理学的研究成果也
不太了解的普通人只是在人类的感官和仪器的认知尺度和范围内对物质的认识形成了一个
僵化的尚在发展中的看法而已。
人们都重视物质,全都沉陷在这个物质科学里去了,可是物质到底是什么呢?
想要真正理解物质也是灵性的,物质和精神是统一性,仅破除人们在近代物理和近代哲学
中形成的僵化唯物观念是不够的,仅知道物质粒子微观到了一定程度时就是类似佛教中讲
的“空”是不够的。
我们在看电影、电视或者是其它形式的文艺作品中形容一个人或者是动物死了,经常会说
:“已经不动了,死了。”在我们的观念中生命体如果不会动了,那就是死了,这是我们
通常的认识。我们就再一次回到现代科学的认识观念中,去了解我们今天是如何用科学关
于运动的观念来认识生命的。
现代科学从整体上来说是很习惯从运动的角度来理解世界的,现代科学将现实世界的所能
探知的运动形式归纳为七类:机械运动、电磁运动、热运动、化学运动、原子运动、生命
运动和思维运动,前五类运动形式按现代科学观念就是无生命范畴内的运动形式,也就是
物质运动形式了,后面两种运动形式才是属于生命的运动形式。
在生活中这些运动形式是无所不在的,你比如:长江由西向东在大地上沿着千万年天成的
河道在流动;枯叶被风儿吹拂著在河岸边上下翻飞;晚上的客厅的电视正在播放著美国的
电视剧,浅黄色的筒灯照在浅色的沙发上,空调吹着冷气;泡功夫茶的电水壶里的矿泉水
开了,呼呼地冒着白气;煤气炉里蓝色火焰加热著陶罐里的老火汤;核电站里的核反应堆
正在运转;小区里一个面无表情的女人正在牵着她的小狗穿过草坪中间的步行道;失恋的
男人正在酒吧里一个阴暗的角落里沉思,想着他刚刚离去的前女友;瓶子打碎了;花开了
,草绿了,太阳出来,草地上的小女孩在笑着荡秋千;我们坐在房间的电脑前思考问题;
邻居家的女儿要出嫁了;温州的老板们为逃债跑路;独裁者们给人民洗脑;现代和尚到游
戏机室打电玩;月亮转着地球转,像这些情景都可能被科学理解为各种的运动形式。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了现代科学发展的第一块基石,由古希腊的原子论到牛顿的经典力学并
开始催生了现代唯物论哲学。接下来我们将谈到现代科学的第二基石,就是从牛顿力学系
统引入经典数学从运动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万物的。
牛顿时代对于机械运动等这些最低层次的简单运动形式的量化研究是建立在经典数学基础
上的,后来经典数学增加了处理随机现象的机率和统计数学以建立低层运动形式的数学模
型,到了十九世纪经典数学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很大的发展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二十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使人们能够有机会研究更
高层次复杂运动形式,科学界不断地发展数学体系期望能够揭开高层次复杂运动的秘密,
模糊数学的创立又拓展了经典数学为研究复杂运动形式开辟了一条上升的通路,经典数学
主要就是在研究事物和运动中量化的确定性,模糊数学则开始考虑到了事物差异的中介过
渡所表现出的模糊性,可是无论是经典数学和模糊数学它们都无法计算事物的可变性,所
以这两种数学形式在研究机械运动、电磁运动、热运动、化学运动、原子运动的时候它们
是游刃有余的,可是一旦进入生命运动和思维运动时便无能为力了,现有的数学体系就走
到瓶颈了。
现代科学从物质和运动的角度来研究事物的时候,从数学量化的要求出发可以划分出了三
个基本要素:质量、能量、信息。
当科学只选择研究机械运动、电磁运动、热运动、化学运动、原子运动五种低层次运动形
式时,只需要运用数学来计算质量和能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因这五种运动形式中的转化只
表现为质量变化、质量互变、能量增减、能量传递、能量转换等,这是由于低层次简单运
动只体现了质量和能量的相互关系。
这时科学只需要在各种实验中去反复的计算质量和能量的变化就行了,质量或者能量在数
量上缺少了科学家们便想方设法去寻找这种缺失产生的原因,这就是基本的探索思路。科
学家在各种规定环境和条件的科学实验中仔细计算著质量和能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所有
转化形式就已经足够了,可是当科学想要去研究生命运动和思维运动的时候,信息的因素
就呈现在科学的面前了。科学家们必须要去研究信息的产生、信息的存贮、信息的运行、
信息的合并、信息的传递、信息的执行等等形式了,那就必须进入思维的领域了,传统的
经典数学和模糊数学就不够用了,再往前发展就应该是把计算的任务交给灵性数学了。
灵性数学已经是一个有生命表征的数学了,就像中国古代道家的术数一样,那个灵性数学
就象是活的一样了,它会跟该数学的使用者和被计算的对象协调起来,因为灵性数学也是
有生命特征的了,实际上就是进入了传说中的神通和法力的领域了,灵性数学它会和灵性
数学创始者与运用者和被计算的对象都协调联通起来。
当科学想要离开和超越物质领域而进入生命的领域去探索的时候,原来的那套方法就不适
用了,得有新的对物质、对思维的认识方式了,同时也是需要有新的数学形式出现了。
既然都说到灵性数学,那我们顺便说点远一些的事,真正的经书也是活的,经书的创始者
的信息会和阅读者沟通起来,就是说经书也有生命了。
如果古代的经书被现代某个宗教人士重新用白话翻译一遍以后就坏了,其实从字面上意义
来说现代人的解释是完全没有错的。古文翻译成现代文把意义翻译正确了是不难的,找个
语言系的教授都可以翻译得很不错了。问题不在于翻译的正与误,不在于翻译的准确与否
,而是翻译过程必将切断经书创始者的信息联系,这就意味着经书已经在翻译过程中完全
变成一本普普通通的学术性著作了,那本书从此就已经死了,成了一本平凡的印刷品,其
实根本上来讲翻译过的经书就已经不再是那一门的经书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