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https://cygnusx523.blogspot.com/2025/07/f1-f1.html
原文:
https://medium.com/formula-one-forever/f1s-giant-leap-how-one-season-changed-formula-1-forever-8359a14fadcb
原作者/George Wright (@F1Buff)
回顾F1漫长的历史,重要的赛季可说是数不胜数。不管是冠军争夺战激烈、赛事水准高
超、情节高潮迭起,甚至这几个元素同时出现的年份,往往都成为车迷津津乐道、加载史
册的经典时刻。
不过,真正彻底改变这项运动面貌的赛季,却是凤毛麟角。而在这之中,有一年我认为
比其它任何时候都更有资格被称为关键转捩点 —— 那就是1977年。
如果单纯从赛事精彩程度来看,这个选择或许有点奇怪。1976年詹姆士·亨特和尼基·
劳达之间你来我往、高潮迭起的冠军争霸战,不只戏剧张力十足,甚至让好莱坞都拍成了
电影。相比之下,1977年的赛季就显得平淡许多,没有那么戏剧性。
那一年的车手总冠军,其实在倒数第二站就已经被复出的尼基·劳达提前锁定。他那一
季展现出惊人的稳定性,顺利拿下生涯第二座世界冠军。但因为法拉利车队内部的政治纠
纷,劳达在最后一站前选择离队。虽然他在经历前一年严重伤势后,依旧能如此强势,实
在很让人佩服,但说实在的,这一年的故事性还是比不上1976年那种你死我活、一路厮杀
到最后一场的紧张气氛。
除此之外,1977年还笼罩在一片死亡悲剧的阴影之下。布拉汉姆车队(Brabham)的车
手卡洛斯·佩斯(Carlos Pace)因为轻型飞机事故不幸身亡,而飞箭车队(Shadow)极
具潜力的汤姆·普赖斯(Tom Pryce),更是在年初的南非大奖赛遭遇骇人的车祸离世。
这些不幸的事件,让1977年更难被当成F1历史上的高光时刻。
但这也不是说1977年在赛事方面就一无是处,事实恰好相反。那个年代的比赛一向精彩
,这一年也不例外。像朱迪·谢科特(Jody Scheckter)在沃尔特狼车队(Walter Wolf
)处女秀的亮眼表现,还有卫冕冠军詹姆士·亨特虽然开着不太稳定的麦拉伦,依然有不
少高光时刻,都让这个赛季增添不少看头。
像那年比利时大奖赛这种经典战役,放到现在还是让人看得津津有味。不过,虽然车手
们当年表现抢眼、赛事水准不俗,但我之所以认为1977年是F1历史上最具意义的赛季之一
,理由可不只是赛道上的激烈竞争而已。
我认为,真正让1977年成为分水岭的,其实是F1技术层面的巨大突破。当年不只有一项
,而是两项足以改变游戏规则的革命性技术首次出现,这两项创新不只深远影响了F1接下
来的发展,甚至一直延续到今天,对整个赛车运动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中一项突破,就是来自一支前几年运势低迷的车队,凭借著这场技术革新,让他们迎
来崭新、虽然短暂却极具压倒性的辉煌时期。
我说的,当然就是莲花车队(Lotus),他们把“地面效应”这项划时代的空力技术带
进了F1。
莲花车队在1970年代中期其实过得并不顺遂。他们那台经典的Lotus 72底盘虽然不断升
级,但终究还是跟不上竞争潮流,已经走到生涯尽头。原本寄予厚望要接班的Lotus 76更
是彻底失败,1974年刚推出没多久就被迫打入冷宫。
所以,科林·查普曼(Colin Chapman)领军的这支传奇车队,当时只能苦苦在中游挣
扎,勉强用着老掉牙的Lotus 72升级版,比起那些新世代的车款,早就被远远甩在后头。
到了1976年,莲花想要力挽狂澜,推出了Lotus 77。这台车在那个时代大致上还算传统
,但最大亮点就是它有前所未见的高度可调性,让车队可以根据赛道和需求去微调设定,
这在当时可是创举。
虽然这个创新确实让莲花稍微提升了一点竞争力,但离那种足以改变F1历史走向的突破
,还有一段距离。毕竟,这篇文章要讲的,可不是只提升一点点表现的技术而已。
不过,莲花在70年代中期的低潮,以及1976年推出Lotus 77,这些背景其实都铺陈了后
续的大突破。因为就是在开发Lotus 77接班车时,莲花的空力专家彼得·莱特(Peter
Wright)灵光一现,想出了一个彻底改写F1空气力学规则的大点子。
他当时在伦敦帝国学院进行风洞测试,试着设计有特殊气动外型的侧箱。其实他早在
1970年代初在玛驰车队(March Engineering)时就玩过这一套,不过当时根本没啥成效
。
当彼得·莱特在测试这个设计的缩小模型时,发现模型的侧箱因为重量,所以有点下垂
,贴近了风洞地板。结果他意外观察到,这个变化居然让下压力大幅提升。
他觉得很有意思,就继续尝试在模型上加装延伸到底的侧裙,让侧箱几乎贴地。结果测
出来的下压力数据直接爆表 —— 因为车底空间被收窄,产生了低气压,把整台车紧紧吸
在赛道上。
就这样,彼得·莱特无意间发现了可以实际应用在F1赛车上的地面效应设计。这种方式
,不但能带来巨大的下压力,而且阻力极小,这是传统空力套件根本做不到的境界。他十
分笃定,只要把这个突破应用在赛车上,莲花绝对有机会重返巅峰。
一向热爱创新的莲花创办人科林·查普曼,对彼得·莱特的地面效应设计更是大力支持
,积极推动这款全新概念赛车的开发。最终诞生的,就是Lotus Type 78 —— F1历史上
第一台所谓的“翼车”。这台车的底盘造型特殊、侧裙紧贴地面,成为之后F1各队争相仿
效、风靡赛场的标志性设计。
Lotus 78在1976赛季末其实就已经具备上场条件,主力车手马里奥·安德烈蒂(Mario
Andretti)甚至极力争取让新车赶快上阵,因为他觉得Lotus 77开起来真的不怎么样。而
且在多次试车之后,安德烈蒂对这台全新地面效应赛车的表现可说是信心满满。
不过科林·查普曼做事还是比较谨慎,没有急着让新车提前亮相,而是选择再多花点时
间,持续打磨,等到1977年再正式投入完整赛季,确保这台车能发挥最大潜力。
事后来看,查普曼当初选择延后Lotus 78登场,果然是明智之举。即使有额外的开发时
间,这台车一开始还是花了几站才完全调校到位。一直到赛季第四站,安德烈蒂才靠着这
台新车首度夺冠,而且还是在他家乡美国Long Beach街道赛场,最后关头戏剧性超车击败
Wolf车队的朱迪·谢科特,赢得现场观众一片欢呼。
从那之后,莲花的速度就几乎一骑绝尘。安德烈蒂拿下七次杆位、又再摘下三场胜利,
其中还包括法国大奖赛最后一圈戏剧性的超车逆转,场面精彩得让人拍案叫绝。
二号车手古纳尔·内尔森(Gunnar Nilsson)也在混乱的比利时雨战中为莲花再添一胜
。这场比赛,Lotus 78靠着地面效应带来的额外下压力大显神威。1977年的Lotus 78总计
拿下五场胜利,是当年胜场最多的车队。
不过,虽然莲花速度快得惊人,安德烈蒂和内尔森最后却都没能拿下年度冠军,主要还
是因为新车的稳定性出了状况。大家常说,这其实跟Lotus 78的设计有关,因为它为了操
控性,尾翼做得很大,导致风阻还是很高。虽然地面效应理论上可以减少阻力、提升下压
力,但在这台车上,地面效应的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这主要还是因为当时大家对地面效应的原理经验不足,这个问题在1977年成了莲花一大
障碍,尤其是在高速赛道上更是显得力不从心。
身为Cosworth最久、最忠实的客户,莲花有机会拿到实验性的大马力DFV引擎来弥补风
阻劣势。但这些新引擎还没经过考验,结果反而拉低了新车的稳定性,一再爆缸退赛,间
接把年度冠军拱手让给稳定发挥、懂得抓住时机的尼基·劳达和他的法拉利,让他顺利夺
下生涯第二冠。
所以,地面效应技术虽然在1977年的时候还没带来冠军,但隔一年就彻底发威了。莲花
推出的Lotus 79成功解决了78型的风阻问题,安德烈蒂轻松夺冠,莲花也因此迎来最后一
次站上F1食物链顶端的辉煌时刻。
Lotus 79大获全胜之后,地面效应原理马上成为当时所有F1车队追逐的标准答案。不过
,真正点燃这股地面效应狂潮的,还是属于1977年诞生的Lotus 78,这才是后来五年F1空
力革命的开端。
不过,1977年不只诞生了地面效应这项颠覆性的技术,当年还有另一项重大突破可以说
影响更深远、生命力也更长。
这项突破,当然就是雷诺车队(Renault)。他们在法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展开了一
个雄心勃勃的计画,要打造一颗足以征服F1的涡轮增压引擎。
当时的F1,其实在动力系统方面已经进入一种“千篇一律”的状态。除了少数例外,
1977年绝大多数车队都是用那颗经典的3公升Cosworth DFV引擎,配上Hewland的5速或6速
变速箱,几乎是一成不变。
这套组合,虽然在马力上还是比不上法拉利、布拉汉姆、利吉尔(Ligier)这些用12缸
引擎的车队,但它轻巧又耐操,稳定性高,价格也相对亲切,对当时满街都是的“小型独
立车队”来说,完全是首选。
雷诺就是想要打破这种虽然竞争但却有点停滞的局面。他们钻了当时赛例的一个漏洞
—— 只要用涡轮增压或机械增压引擎,排气量可以只有自然进气引擎的一半。这个规定
,其实早在1966年F1规定3公升引擎时就已经写进去,原本只是让车队可以继续用旧有1.5
公升引擎,没想到这条款在雷诺登场之前几乎没人认真利用过。
雷诺其实早在1970年代初就有开发涡轮增压赛车引擎的经验,还组过自家厂队参加跑车
赛事。凭著这份技术底子,他们决定把涡轮技术引进F1,把单座赛车的比赛当成新战场。
结果,1977年就是这一切成真的时刻。那年英国大奖赛,雷诺推出了RS01赛车,首次亮
相,由兼具工程师背景的车手让·皮埃尔·雅布依尔(Jean-Pierre Jabouille)驾驶。
其实原本车队还希望能在两周前的法国第戎主场比赛赶上首秀,但当时赛车还没准备好,
最后只好延到英国才正式出赛。
这场涡轮革新行动背后的资源也很充足,雷诺把轮胎大厂米其林一起带进了F1。1977年
,这家法国轮胎巨头首次现身一级方程式,之后也断断续续成为赛场上的常客。
如此阵仗浩大的计画,自然一登场就吸引了所有目光 —— 但不是每个人都抱持正面态
度。有些人赞赏雷诺勇于尝试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有人对这项尝试抱着怀疑态度,甚至
直接表现出敌意。
更糟的是,这台雷诺初登场时时就状况连连,涡轮引擎非常不稳定,动不动就冒白烟收
场,维修区一片乌烟瘴气。F1闱场里的其它车队和老一辈人物,索性给雷诺的赛车取了个
讽刺绰号 —— “黄色茶壶”。大家还笑说,涡轮引擎完全是天方夜谭,根本是在浪费时
间。
1977年的时候,雷诺当然还没能把涡轮引擎做得又既耐操又有竞争力,最大的问题就是
高温失控 —— 要让这颗能输出F1等级马力的涡轮引擎撑住比赛,真的是关卡重重。虽然
被其它车队冷嘲热讽,他们还是咬牙坚持下去。
靠着雷诺这种大厂的资源持续投入,没过几年,那些原本的酸言酸语很快就变成一片惊
慌 —— 因为就跟地面效应一样,涡轮增压技术很快也成了F1赛场上大家争相追逐的“标
配”。
1977年之后的F1几乎就只剩下两个重点:谁的地面效应做得最好、谁的引擎涡轮最强。
没跟上这两波技术潮流的车队,马上就被甩在后头。各队在空力和动力两条战线上展开军
备竞赛,让F1的车速飙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峰,赛事精彩程度也是愈演愈烈。
从这个角度来看,1977年其实就是决定F1未来走向的关键分水岭,也开启了一个竞争空
前激烈的黄金年代。各队都在想办法打造一辆梦幻赛车,希望能同时拥有“双重王牌”—
— 强悍又可靠的涡轮引擎,加上威力十足的地面效应空力套件 。
很少有车队真的能把这两大元素完美结合,但正因如此,1977年之后那几年,F1历史进
入了空前竞争的时代。各种风格迥异的赛车设计轮番出头,百家争鸣,每一台都有属于自
己的高光时刻。
虽然1977年那波技术大爆发开启的时代,最终还是画下了句点 —— 地面效应侧裙在
1983年被全面禁止、规定底盘必须是平的,涡轮增压引擎也在1989年后逐步退场,最后被
完全禁用 —— 但1977年那些突破所留下的影响,其实到现在还深深烙印在F1世界里。
事实上,从2014年、2022年开始的这两次新规大改,F1又把涡轮增压引擎和地面效应重
新带回来了。地面效应之所以强势回归,就是希望让比赛变得更精彩 —— 现在大家都知
道,地面效应下压力产生的乱流比较少,让后车更容易紧跟前车,能制造更多真正贴身厮
杀的机会。这正是近年F1车迷最渴望看到的画面。
其实,只要回头看看1977年以及后来那几年地面效应称霸的赛季,很难不认同一点:地
面效应赛车真的让比赛变得更精彩。当年那些激战场面,绝对是F1历史上的经典,像1979
年在第戎的法国大奖赛,吉尔·维伦纽夫(Gilles Villeneuve)和开着涡轮雷诺的勒内
·阿尔努(René Arnoux)你来我往的那场大战,早就成了传奇故事。
至于涡轮增压引擎,在更早的2014年就正式回归F1,至今一直没缺席。比起传统的自然
进气引擎,涡轮引擎效率更高,也更符合近些年来车厂对环保节能的期待。F1也顺势把这
种引擎当作技术核心,再加上油电混合系统,打造出一个对国际汽车大厂极具吸引力的动
力规格。
谈到1977年对F1的影响,“比赛的可看性”和“赛车运动的形象”这两方面也绝对不能
忽略。那一年,其实也刚好成为这些层面的重要转捩点。
1977年,其实可以说是F1第一个时代的终章。我之所以这么分,是因为从F1创立后一直
到1977年间,其实电视上真的很少会转播赛车比赛。当时的车迷,都是透过收音机、杂志
报导,或者亲自到赛道现场追赛,只有极少数重大赛事才会出现在电视里。
但1977年之后,这一切就完全变了。从1978年起,F1开始被全球电视台大规模转播(虽
然英国当年因为有支车队的赞助商是保险套品牌,结果大半赛季不给播),随着电视台的
摄影机进入赛场,F1不只越来越专业化,也变得越来越重视对外形象,彻底翻开了新的篇
章。
车手们也越来越懂得怎么跟媒体打交道,无论在哪个层面,整个F1的包装都越来越讲究
,少了以前那种草率、随性的感觉。就连工程端也开始大跃进了,油头垢面、打赤膊的机
械师、满地扳手乱扔的传统年代逐渐退场,取而代之的是电脑辅助设计、干净整齐的高科
技车房。
可以说,F1因为电视转播而大幅吸引关注,这也直接促成了车队和赛会开始高度重视对
外展示的形象。现在一讲到有新车队想加入,马上就有人担心“品牌价值被稀释”;而像
这几年一直强调永续发展,也是为了迎合大众越来越多元、细微的期待。至于F1究竟是真
心改革,还是只是表面功夫,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话说回来,F1这几年走向越来越亲民、越来越“主流”的道路,其实也可以说是从1977
年开始的。当年F1正式从小圈子的狂热世界,晋升成家喻户晓的大型媒体盛事,这条路一
直延续到今天 —— 虽然现在免费转播已经走入历史,令人惋惜。
当然,这并不是说死忠车迷跟一般观众比起来没那么重要 —— 其实我自己也算是那一
派的。不过话说回来,F1如果一直待在小众领域、只靠少数死忠支持,根本不可能发展到
今天这种声势浩大的局面。
也正因如此,我才会认为1977年是F1历史上最重要的赛季之一。其实F1虽然讲求速度,
但变革往往都是渐进式的,很少有什么石破天惊的大转折。可是在1977年,无数足以天翻
地覆的创新和改革,竟然同时爆发,这种剧烈的变动,直到现在都没再出现过。
虽然F1的规则偶尔也会来个大改,但1977年那些革命性的突破,其实并不是因为赛例突
然大修,而是靠一群有远见的技术人员与工程师,自然孕育出来的创新。这些想法不只当
下奏效,甚至在表面上被禁多年后,又以全新的姿态回归,塑造出今天我们所熟悉的F1世
界。从这个层面来看,1977年其实就是F1“成年礼”的那一年……
作者: dddds 2025-07-15 18:34:00
好文
作者:
maroku (飞跃的大雕)
2025-07-15 18:43:00谢谢介绍
作者: mh631 (苍天之毅) 2025-07-15 19:44:00
推 知道历史能让人更了解这项竞赛
怀念70年代还有6轮车的诡异年代当年老大、杭特、Jody、GV、Hill爸、老皮龟、史都华、keke,人才辈出阿
作者:
manberg (李面包)
2025-07-15 21:39:00优质发文
作者: Stockton0129 (Jean) 2025-07-15 21:40:00
推
作者:
Richun (解放左手的OO之力)
2025-07-15 21:51:00明年的全雨胎会复活吗?
作者: LIEN2021 2025-07-15 21:54:00
优质好文
作者:
chaulove (Chau_Kawhi)
2025-07-15 22:00:00看完了 推!
作者:
yujin (*)
2025-07-16 00:59:00好文推
作者:
lonetwyl (Elmon)
2025-07-16 02:15:00好酷的发展史
作者:
seerp (硅阿批)
2025-07-16 02:23:00优文
作者:
Alexi519 (见证家驹的奇蹟!)
2025-07-16 07:04:00完整看完!我到现在还是觉得闪电霹雳车的设定 河森正治是未来人 可变鼻尾翼 加速器 电脑辅助 甚至预言了舒马克王朝 XDDD
作者:
cowbaya (靠北啊)
2025-07-16 10:35:00好文
作者: foreseer (动手不动嘴) 2025-07-16 12:39:00
推
作者: InfinityAxis (おもしろい) 2025-07-16 12:43:00
看到C大好文必推
作者: kiki0089 (kiki) 2025-07-16 13:15:00
打开推进去
作者: showpan1983 (pupu^^) 2025-07-16 15:18:00
一堆有的没的黑科技装上去大乱斗,好赞的年代
试着把大语言模型装上去法拉利的那只默认是回: Copy we are checking
作者:
PHJ777 (PoEtRy)
2025-07-18 00:29:00推
作者:
Greif ((贡丸))
2025-07-18 17:50:00优质好文推
作者: Moish (This is Moish) 2025-07-19 22:22:00
赞!
作者: uverock (almightylaffa) 2025-07-20 00:12:00
推优文,Pryce 的车祸看过一次影片就完全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