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 今年赛车设计的有趣现象

楼主: roxinnccu (触身球专家)   2022-02-18 20:15:02
今年各车队发布的设计创意,扣掉类似红牛跟威廉士只是涂装展示的以外
一些比较明显的设计变化在小弟个模型迷看来倒很有一点返祖的感觉
都似乎在往2010-2013年间设计找灵感搭配新的赛例。
2014年以前的设计,因为排气管有两根,还可以花式在侧面找位置喷气
所以所有的车队都想辄利用排气管/侧箱的组合去制造扩散器上方的‘高品质气流’
以及封闭扩散器两侧的气流,让扩散器效果更好
那么新赛例下,说是说地面效应回归,
但因为始终有Skid block存在,那就跟过去的地面效应车不一样
扩散器具体作用的 kick-up 点(文组脑记得的是这个词汇,有错请指正)往前拉
过去大约是车底变速箱的位置,现在往前拉到约略油箱的位置(换言之变‘深’了)
以前Barge-board的地方也被一个往底板进气的结构取代,主动往车底收集气流这样
可以说整个“扩散器”结构变得很大,整个底板几乎就是一个特大号扩散器
但无论如何作用的原理还是一样,谁可以让“扩散器”更好的抽气就会有更好的下压力
而今年的车侧空力设计又被砍了,那有人会把脑筋想到2010-2013年间设计似乎也不足为奇
亦即用整个车身整流把更好的气流送到车尾,为整个底板的抽气工作服务
这不,马丁车队的车侧设计,
如果拿去跟2012 康达排气管设计的鼻祖:麦拉伦 MP4-27比,由上面看就极为相似
只是当时排气管可以装在向后延伸的侧箱尾端现在不行
但那个长长的侧箱‘蝶翼’结构仍然可以起到压缩车侧空气并导往车尾的作用
康达排气管时代就是靠这个往扩散器上方输出高速气流,
然后透过排气往扩散器两侧吹气封闭扩散器两侧,
这样双重效应来给扩散器制造最好的工作效率
2012年后半开始到2013年的红牛赛车无疑是把这套发挥的最好的车队
大家都记得,2012年即便有人车侧被撞出了一个大洞
纽维老兄看着大图输出的损坏照片眉头皱的跟包子一样,VET还是在巴西站拿下世界冠军
法拉利那个‘下凹碗公状侧箱’,则跟麦拉伦2011年的MP4-26的下凹侧箱设计若合符节
都是试图让通过车手座位两侧的气流减少阻碍直接通往车尾后方
这当然也要搭配鼻翼设计导引气流,各报导也都有提到法拉利的鼻翼设计
总之跟上面马丁完全靠车侧结构导引气流是完全不同思路
小牛的车则跟2011年红牛的RB7有像,
总之车身曲线从侧箱最外缘开始往车尾灯方向倾斜收紧,目的一样是往车尾后方输送气流
RB7当时为了让整合于底板两侧,打扁的吹气排气管运作的更好,车身曲线就长这样
那现在没有吹气排气管,车身设计成这样一样会有助于车尾气流
大致来说这算是不太冒险也不走奇路的路子,对小车队来说应该是个好方法
我一个不太看赛车的朋友看我在歪著头看小牛车设计凑过来看,他就觉得这车很漂亮。
与上面三个明显返祖设计的车队相比,刚发布的W13就显得蛮像2017年以后的奔驰赛车的
刚刚乍看还以为谁拿了2017年那个还没经过‘向法拉利致敬魔改’的W08当新闻照片...
仔细看才看到啊后悬吊部分算是有试图制造一个气流隧道这样
让我想起09年雷诺赛车的后悬吊附近结构。
其他的部分....连侧箱进气口的花样好像都.....没什么花样
跟HAAS一样相当的平淡,今年赛例的重点:底板‘进气’设计倒是看起来比较有变化
然底板以上的车身设计是没有很大的花样了,
所以这就是 James Allison 离开前线一年孵出来的成果?
Well,是大巧无工无招胜有招,还是人家想到的奔驰没想到,等公测就知道......
作者: gully (沟鼠)   2022-02-18 20:20:00
巴赛隆那跑完就知道了我觉得这不是所有最强零件装上去就会最厉害的世界,总要有一个主设计理念
楼主: roxinnccu (触身球专家)   2022-02-18 20:26:00
是,不见得花样多就效果好,这是没错的。
作者: StrikeThree (永远的外角海)   2022-02-18 20:27:00
今年全部空力规矩砍掉重练,跑完巴塞跟巴林才知道
作者: qwe1374 (大熊)   2022-02-18 20:49:00
’22 Ferrari第一眼也是想到’11年的McLaren xDAM的车体 (座舱后开始)在MCL36出之后我才确定跟散热无关 (误巴林的话其实看不出来下压力差距多大,比较还是以高速及重煞区为主,散热倒是个重点蛮期待F1-75的表现,ferrari从s-duct 到x-duct,鼻子的部分都满多花样的,看看能不能找回前翼被重砍后的下压力倒是车尾高斜率目前好像还是只有纽维有做的比较明显?
楼主: roxinnccu (触身球专家)   2022-02-18 20:56:00
高斜率原始的设计目的,如我没理解错的话,是因应2010一桶油赛例后必然的正赛中车尾高度变化,把赛车下压力中心往前移而不是着重车尾,这样可以少受一点车尾高度变化影响,然后2013年以前就用吹气排气管弥补这样但以前是因为扩散器在车尾,现在整个底板都扩散器高斜率设计的原始目的还存不存在就不太清楚牛车的正式版本也还没公布不是?
作者: ken720331 (肯)   2022-02-18 21:04:00
推解说
作者: qwe1374 (大熊)   2022-02-18 21:05:00
也是啦,样品车没啥参考点期待今年是AM和Ferrari斗xD两家都是把车体尽量弄宽去做,反而McLaren, Merc都是和以前一样把车体收紧,到巴塞隆纳就知道了
楼主: roxinnccu (触身球专家)   2022-02-18 21:07:00
宽就是积极干涉气流,窄就是尽可能不干涉,到底哪一种会对车尾气流更有帮助.....现下大概没人说的准吧,哈哈
作者: gully (沟鼠)   2022-02-18 21:24:00
季前通灵也是很好玩的一部分
作者: Arsene (亚森)   2022-02-18 23:49:00
除了车侧和车尾,AM的鼻翼也设计的很极端。它比起其他家都高不少,好处是可以有大量的clear air流往车底,地面效应upup,但坏处就是要从其他地方找回车头的下压力。从车侧底板到车尾扩散器侧边还有多挖洞,据说可以产生额外的涡流帮助扩散器作用。
作者: bben900911 (Ben)   2022-02-19 00:50:00
yt有一个人讲解的感觉很专业,但解说英文有点难(或是我英文太烂XD) 有兴趣的可以看https://youtu.be/o_pVuaNkx0o
作者: terasono (Alice in Underworld)   2022-02-19 00:51:00
Kyle吗?前奔驰F1空力组的工程师,最近每台都有分析XD真的是
作者: bben900911 (Ben)   2022-02-19 00:54:00
贵等版友解说,我的英听能力看来不够QQ跪求* XD
作者: dennis699 (钤)   2022-02-19 08:03:00
推解说
作者: awayaway (away)   2022-02-19 08:58:00
宾宾的底板超复杂...
作者: josephv (joseph)   2022-02-19 10:01:00
作者: zoidsx (烈空)   2022-02-19 11:16:00
法拉利的鼻翼反倒没有特别凸起的位置
作者: Coma (Coma)   2022-02-19 13:07:00
小牛车是真的好看
作者: airphone   2022-02-19 14:45:00
现在讨论设计还太早 等第二轮季前测试在看比较准
作者: likeastar ( )   2022-02-19 16:36:00
那个yt他讲的都非常technical,硬知识。我听一下子就神游了.就是那种每个字都听得懂但是怎么凑起来要花很久时间听懂XDDDD. 可能要精神好一点的时候听比较okMGP这次的发表车明明就很不一样耶。 尤其这设计明显跟其他家差很多,有些设计就是仗着自己引擎稳定性好才做得出来,基本上可能这车不是大好就是大坏吧
作者: awayaway (away)   2022-02-19 18:52:00
他讲述过程中很多都带到规则,没有对规格很有fu,光用听的没有图解很容易听不懂他在说啥..期待他讲宾宾的车..Kyle的讲解已出~有兴趣的可以听听囉~
作者: bben900911 (Ben)   2022-02-19 21:12:00
宾宾直接给下场影片了...虽然不是Flying lap的,但也够猛总之完全不怕被抄的样子XD 不知试车太猛还是太烂https://youtu.be/XEzNirEeRzQ
作者: awayaway (away)   2022-02-19 22:09:00
宾宾现在这台不知道已经是第几版的了...
作者: bben900911 (Ben)   2022-02-19 22:18:00
看巴塞隆纳时会有多少改变了喔
作者: likeastar ( )   2022-02-20 11:44:00
Kyle讲得太技术性了QQ. 建议大家看driver61的比较容易了解
作者: Inar (Inar)   2022-02-20 20:38:00
driver61出片神速...
作者: Noiunsonic   2022-02-21 09:23:00
Kyle的讲解真的非常专业,而且用看的就能分析很多细节绝对是经验老到的工程师,以法拉拉的车来说,鼻翼部分着重下压的位置与宾宾不同,涡流产生器放置的位置与方向各家都非常讲究,涡流对飞机是毒药,但在F1上只要抓好位置跟方向就能对后续的套件提升效果、加强流速和防止表面分离,法拉拉车身中间的凹槽也有增加上表面压力的效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