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cdpow2 (谁也不可惜。)
2014-12-18 14:27:54考完期末考了,虽然还有报告,但只剩一点点要写,
所以基本上算半个放寒假的状态了。
能出来交换对我来说真的是件很惊奇的事;能拿奖学金出来也是件惊奇的事;
来UC Berkeley更是另一件惊奇的事了。首先我要感谢上帝给予我这个机会来体验这些。
(关于我的申请心得,请在版上搜寻我的ID)
来聊聊交换学生到目前半年的收获与反思。
假如未来有想要交换的人,这篇贴文或许可以让你再想一想,
有不同意见的人也欢迎推文指教。
前言
这篇是写给交换学生的,所以假如是出国唸学位,或是硕博士,
我个人觉得状况不同,很多点不能相提并论,所以要参考的话,还是以交换学生为主。
学业(可被复制的)
(a) 课堂学习
就社会科学而言,我个人感受是负担比在台大时还大,
我这学期修的学分数是在台大时的一半,但花在读书的时间没有少多少。
当然英文阅读速度不够快是个原因。
我计算过,一本三百页的中文书,我可以周末的两个下午读完;
但是同样份量的英文书,我现在要花五个下午才读的完,
所以假如英文不是母语,一开始在追阅读量真的蛮辛苦的。
我个人去年考多益阅读满分,托福阅读29分,隔一年英文又更进步,
但来美国还是觉得自己阅读速度差人家太多,所以假如你比当初的我还不好,
那么出来之前最好再多加点油(建议暑假时可以多阅读英文)。
至于课程难度,我个人觉得没有比较难,
考试拿A不是问题(当然前提是要都读完读懂读熟)
然后上课的部份,就跟大家在台湾听到的一样,
教授很爱问台下问题(起码我每门课都这样),至于底下,
虽然回答都很踊跃,不过我观察到的,是都几个人固定举手发言,不是所有人都积极。
所以定义国外学习就等于积极这个说法,就我个人经验来说,并不成立
综观一学期下来的学习经验,我个人认为好像没有哪个部分是不能被复制的。
不论是讲课还是讨论,现在的线上课程设计基本上都能覆蓋到。
所以就大学部而言,你真的很渴望修国外的课的话,
恭喜你,免费线上课程一箩筐等着你。不一定要靠交换学生。
(b) 英文变好。
我必须说我的英文的确有变好,现在让我裸考托福的话,
我觉得考个110以上应该不是问题,但变好的原因,绝对是在台湾也能完全复制的。
英文变好主要原因不外乎每天被英文大量轰炸,
真的很痛苦,我到学期快结束才总算适应…。
一周的阅读量超过三百页、每天听与说英文,然后作业报告也都用英文写,
跟朋友传短信也打英文。简言之碰英文的时间比我当初考托福前密集准备还多,
英文想不变好应该蛮难的。但是这点在台湾也完全可以达到呀!
举本人主修之一的台大经济系,起码大一大二基础课程都有用全英文授课的班、
选修课程也都有英文授课的,学习环境完全可以暴露在全英文之中。
至于生活上,台大也是一堆交换生,多认识一些,
你的生活英文使用量基本上完全可以跟在国外一样。
而娱乐上,你可以选择不看台湾报纸改看纽约时报或华尔街日报,
不看台湾综艺节目,上youtube看那些国外素人自己录的也是很好笑的影片。
反过来说,假如你出国还是都跟华人混在一起,
那么英文使用量基本上跟在台湾没差多少,这样英文要进步可能会有困难。
小结一下,英文变好这点在台湾完全可以达成,
跟国外相比只是环境逼你、跟你自己逼自己的差别罢了。
学业(不可被复制的)
上面两点可被复制的,是蛮多人写交换学生申请计划会写到的。
但就我个人看来,只要自律够,那些在台湾也可以达成,
来国外也只是环境逼你而已。所以假如我是审核读书计画的教授,
看到写这两点,心里大概会暗笑写的人的迂。
但的确也有很多东西是真的只有在国外才有,下面列举几个重点项目。
(a) 办公室时间
这点我觉得不能复制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点,大师之所以为大师乃是达到别人还触及不到的境界,
台湾目前比起国外,很现实的大师少了点,所以想要一对一咨询大师级人物,
目前多数情况还真只有亲自来国外才可以。
第二,那可能有人会问,线上化不就好了,还可以开放更多人参与讨论。
这点就跟单纯课堂学习讨论不同,我个人觉得多人讨论比较像是发散式的学习,
但是一对一咨询比较是收敛,是选定方向然后专精,这种状况比较难让太多人参与,
一来是每个人方向可能不同,二来是时间跟资讯被人数给分散后,就比较难专精。
(b)推荐信
这点真的是太现实了。但以经济学角度来分析,
讯号是让人决策的重点,所以假如两个同等优秀的学生,
一个拿到学术圈赫赫有名的UC Berkeley教授写的推荐信,
跟拿到在台湾的普通教授写的推荐信,很现实的人家要UC Berkeley这个讯号,
即使两个学生一样强。
所以未来有想走学术路线的同学,
先准备好自己,来交换时让教授看见你的优秀,
拿到推荐信,比起留在台大,相信绝对是有正面加分的。
(c)在地特色
这点也是很现实的。国外有很多在地特色资源,真的是台湾没有办法有的。
像某些特定主题的课程,台湾没人研究,主题又没热门到被线上化,
那真的只能来国外学习;又或者某些社会科学研究的族群,
只有在某个地方特有,例如要研究华裔美国人,
当然是来加州可以收集到的资料比在台湾多;
还有像加州相当有名的硅谷,是新创公司的天堂,
很多很酷很猛的新创公司都聚集在这边,想感受创业能量,来湾区唸书会是好选择。
另外特别想提的是,假如有机会到比较顶尖的大学唸书,身边的人也都会是你的宝藏,
尤其来UC Berkeley,不论是美国同学,还是台湾同学会的学长姊,
我在他们身上学了很多,也听了很多很厉害的经历,
这点在台大我个人觉得虽然可以达成,但比较难,
毕竟能来这边的硕博士生,在台大都是最顶尖,
能有地方把他们汇集在一起,个人觉得十分难得。
另外再举几个UC Berkeley的特点项目让大家参考
(i) URAP at Berkeley
这是大学部研究计画,可以让你在大学部就跟世界大师学习做研究。
(ii) UCDC Berkeley in Washington
这是到华府实习的计画,可以体验美国最顶级的实习体验
总之这三点是我觉得出国交换比起留台湾能得到,并且不可取代的。
所以同样的,假如要写交换学生的申请计画,这三项会是很能发挥的。
其他迷思
最后来讲几个交换学生给人带来的刻板印象,
因为我个人觉得不成立,所以就把他们叫做迷思。
(a) 走出舒适圈?
很多人说出国就是走出舒适圈,我觉得这点也是被包装过的。
假如你出国还是每天跟华人混、吃台湾菜、上网看台湾的媒体,
做完全跟以前没两样的事情,那是哪门子走出舒适圈?
但假如你在台湾就大量尝试不同领域的事物,多交不同个性类型的朋友,
那么不用出国,你也是每天在突破自我。
(b)变独立?
出国的确有无数可以帮助你变更独立的事情。
从买机票、自己生活、外出旅游诸如此类的事情。
但就我来说,从台南到台北读大学,跟从台北到柏克莱,
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所以要变独立?在台湾就可以。
(c) 旅游?
这点我必须说,很多经历的确只有到国外才能体验到,
旅游是其中一项,但假如想旅游的话,就直接去旅游就好呀。
用交换学生名义尸位素餐跑去旅游完全是资讯不对称中的道德风险。
当然寒暑假去旅游可以,但先前听国际处老师说,有学长学期间去旅游,
都没去上课被当光,对方学校对台大有坏印象,从此不跟台大签约。
结语
这是我觉得在考虑要不要申请交换学生,或是写交换申请文件可以参考的点。
至于UC Berkeley的其他学校与生活细节,等我过完一整年再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