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普罗旺斯度度行-米梅(Mimet)

楼主: toiletmei (傲笑年)   2018-11-24 12:10:04
https://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585738275
  我问子台照片中的男孩是谁,他有些迟疑。后来他说:“应该是我”,我问他为什么
这么说,“因为只有妳会这么喜欢我”,子台在我唇上点啄,然后一溜烟的跑开,继续玩
他的轨道火车玩具,而往事的列车载着我进入回忆中……
  那是一个很悠闲的午后,婆婆开车载着我们全家到她朋友家的房子度假。刚好婆婆的
朋友也要去度假,就把房子留给我们。其实我不大懂为什么要大老远跑来这里住两天,这
是一个离马赛不远的小村庄,在星星山丘(Massif de l'Étoile)的另一端,当车子往
山里头去的时候,掌心的指北针告诉我们正在北移,婆婆说,公元前600年来自福西亚的
古希腊人来到马赛时,见到这座与北极星同个方向的山峦,他们就这样称呼它。
  山的尽头是一座遗世独立的村庄,一半挂在山腰上,一半躺在平原上,形成独特的
构图。“米梅(Mimet)”,法国人是这么称呼它的,在古代凯尔特-利古里亚人的口中
,指的是巨人。若不从马赛来,而是从艾克斯普罗旺斯那头的低地前来,透过矮树丛往高
处望见的岩石像极了巨人雄踞山头,而那条道路承载了悠远的记忆,称作巨人之路(
Route du Géant),划过米梅村庄中央,将之一分为二的D8公路。
  婆婆朋友并不住在米梅旧城区,而是近郊的慕里耶尔(Les Moulières),一座因进
入工业时代吸引大量皮埃蒙特 (Piemonte)移民而兴起的聚落,因此这一区住着许多义
大移民的后代。婆婆的父母皆为西西里人,出生于突尼斯的她因非洲独立战争爆发而举
家迁至马赛,人生大半辈子都在法国度过的她却能说得一口流利的西西里语和意大利语,
热爱阅读的她总能将书中名言信手拈来,以故乡的话语反复诵读。人因同根而亲近,婆婆
的密友大多都带有意大利血统,这位朋友也不例外。
  当我们抵达时,婆婆的朋友热情的招呼我们,一见面就和婆婆两人开始叽哩呱啦聊个
不停,没多久就向我们道再见,准备度她的假去囉!于是见面不到十分钟,她就把她的大
房子留给我们,让我们自己探索。
  慕里耶尔社区里的房子有着典型普罗旺斯配色-赭红色的屋瓦和鹅黄的外墙,户户皆
有庭院和游泳池,似乎永远如此湛蓝的天空和绿松石色的山峦是夏季的常客,稳定的收入
加上适长的工时,让人们每到夏天就去别处度假,屋子就这样空下。
  屋内的装潢现代,家俱却极富古意。木制的回旋楼梯在挑高的一楼大厅中特别显眼,
白色钢琴占据一角透出优雅气息。每个房间的摆设不尽相同,却同样用心。子台则是好奇
的在各个房间寻宝,搜索未知。
  屋外的庭院种著带刺的红玫瑰,盛开得热情奔放,鲜红得血脉贲张;与之相邻的菜园
显得朴实低调,定晴一瞧却是生意盎然:大红色的牛蕃茄、紫得发黑的茄子、绿得发亮的
栉瓜和有黄有红的甜椒。婆婆见我在菜园里东张西望,要我采回一些新鲜蔬菜,好当今日
晚餐。我们两个心照不宣,瞬间明白普罗旺斯杂烩(ratatouille)就是今日晚餐。婆婆
喜欢我用大量橄榄油和蒜头的调味方式,让蒜头的辛辣带出蕃茄的酸和洋葱的甜。没想到
这个台湾媳妇也能做得一手南法菜,让JY家族亲戚称赞不已。
  子台迫不及待到后院探路,白花花的阳光还来不及把游泳池的池水加热到子台能接受
的温度,怕冷的子台只好在一旁帮植物浇花,也是一种另类玩水的可能性。JY和他的小姪
子勇敢的下水游了两圈,上岸时边发抖边喊冷,幸好一颗足球让他们两有事可做,几轮下
来身体热了再下水游泳。
  没多久子台就喊著无聊,要我带他去屋外走走,婆婆说房子后头有片树林,可以去那
儿散步。树林满地的细松针香味扑鼻,踩在上头发出“沙沙”的声音,子台拾起树枝把玩
,嘴里嘟嚷着我听不大懂的话语,似乎倾诉的对象并不是我。我尽管跟在他后头,等着他
来牵我的手,子台的注意力却不在我身上,一只小虫、一根树枝,还有莫大的快乐让他忘
记天光的消逝。直至蚊子大军攻城略池,我们才急忙撤退,回到屋内。
  与家人一起共度晚餐的时光永不嫌久,男人们聊著足球,女人们谈著电视剧,平淡却
幸福满溢。法国人的晚餐时间出名的长,两个小时并不算久,我已习惯在繁复的进餐次序
中找到节奏,有时我以为我已经饱了,当婆婆端出乳酪后却又反悔,甜点紧接着来,永远
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嚷着吃不下的我还是默默完食,减肥计画无止尽推迟。
  晚餐过后,似乎还不到时候上床睡觉。大人们聊著天,子台在窝在伯父的怀里撒娇。
当我弹起钢琴时,人们并没有停止谈话,但音量却变得轻柔,成为音乐的一部分。电影《
似曾相似(Somewhere in Time)》的旋律一出,便吸引了婆婆的注意,她说她曾看过这
部电影,一部讲述穿越时空的爱情故事,那是我国中时期所学的歌曲,当时钢琴老师向我
述说电影情节的浪漫,被课业压力蹂躏得不成人形的我却怎样也无法想像。没想到在这么
宁静的夜里,这首歌成为抚慰人心、引人入梦的锁钥,当指尖落在最后一个音符时,子台
已沉沉入睡,带着笑意来到梦乡。
  隔天一早,我们到被晨露浸湿的松林中散步,空气中弥漫着朝阳的气味,阳光正好,
天空正蓝,心情正美。回到屋子里收拾行李,吃过午餐后婆婆开车带我们到米梅的旧城区

  旧城区占据着一座小山头,使得展望极佳,星星山丘就在眼前,从那儿可望见地中海
和马赛,凯尔特人曾在这里建城(Oppidum de la Tête de l'Ost),福西亚人和高卢人
也曾聚居,星星山丘从不是座难以跨越的屏障,对于地中海登陆或从北边南下的民族,盘
踞星星山丘的堡垒可是攻防兼备。星星山丘一向是马赛人健行和度假的好去处,它频繁的
出现于马瑟‧巴纽(Marcel Bagnol)《普罗旺斯童年四部曲》中,是巴纽儿时与玩伴力
力(Lili)逃避暑假结束的藏身之处,、是和父亲与姨丈一起打猎的荒野丛林,也是巴纽
小弟弟保罗一辈子离不开的牧羊地。
  一座于16世纪扩建、18世纪修复的小教堂历史可追溯至1020年,耶稣显圣容教堂(É
glise de la Transfiguration du Seigneur)是米梅的教区教堂,不过他在岁月的流逝
中变得平凡无奇。但若细究,教堂保存著普罗旺斯现存最古老的两个圣童(santons,马
槽圣景中的泥塑人偶)和第一座的描绘耶稣降生的马槽圣景(crèche),1644年制作后
,几经辗转,目前保存于教堂内。
  教堂旁是一座称作“城堡(Le Château)”的民宿,但仍不见任何城堡的遗迹,这
儿自封建时期第一位领主开始便曾有过一座城堡,但随着战乱或时光而消失无踪。
  民宿外头有个瞭望台,天气好的时候可见吕贝宏山丘(Massif du Luberon)、凡图
山(Mont Ventoux)甚至更远的卢尔山(Montagne de Lure)。米梅是隆河河口省境内平
均海拔最高的村庄,最高点“大普奇山头(Tête du Grand Puech)”为779公尺,村办
公室(Mairie)所在海拔491公尺,今日一见,当之无愧。
  旧城附近还有座普罗旺斯最古老的“石冰库(Glacière)”,在没有冰箱的时代,
人们用大冰块来使食物保持新鲜,而这座石砌冰库便提供了马赛和艾克斯普罗旺斯两座大
城的冰块。石冰库的结构仍旧完好,上头覆蓋著赭红色的瓦片,利用石灰岩砌成墙面,拱
门以上锁的铁栅门封起,但走近门口还是能感受到内部温度明显低上许多。
  这座石冰库建于17世纪,几乎完好无缺的被保存至今,偶然在旧城区的游客中心窗口
上见到地图,虽隐匿在荒烟蔓草之中,却不减我的好奇。即使没有明显的路标,但上头说
明只要沿着冰库路(Chemin de la Glacière)走就能找到。婆婆不负众望将车开到石冰
库的入口处,我和JY进入森林后便见到本尊,一时之间我还有点错愕,因为和我想像中的
完全不同!但一接近入口马上可以感受到内部的凉气逼人,里头有个相度深的坑洞可储存
冰块,但现在只剩人们弃置的垃圾,实在非常可惜!
  对于有机会能够探索法国观光地区以外的村庄,我心存感恩。若不是婆婆朋友家就住
这里,我想我这辈子应该无缘来此吧!
  这座村庄的观光业并不发达,但无论如何,星星山丘那些地中海灌木丛散发出的普罗
旺斯乡间气息,正是人们熟悉的气味。百里香和迷迭香占据山头,松树和橡木遍布林间。
正是这样朴实无华又不造作的气质,吸引了电影制片来此取景。1953年的黑白电影《瓦洛
格的面包师傅(Le Boulanger de Valorgue)》是法国土耳其裔导演亨利‧维尼尔(
Henri Verneuil)的作品,定居马赛的他决定来米梅取景,电影中的瓦洛格村庄直接采用
米梅的街景,而电影中的面包店则是米梅当地真正的面包店,虽然这间面包店已不复存在
,成为私人住宅,但外头仍挂著招牌,告诉人们它过去的风光。
  回到有网络的世界后,我立即上网搜寻这部电影,看着电影中如此熟悉的街景,才发
现透过镜头所见的世界如此不同。《瓦洛格的面包师傅》叙述瓦洛格面包师傅儿子与杂货
商女儿之间的爱情故事,虽然是平民百姓的日常,但时代转轮却不留情的辗过小老百性的
命运:因北非独立战争而去服役的男主角,有着意大利血统的女主角带着非婚生子女回到
意大利,两家为了儿女之间摆不定的感情闹得全村都没面包吃,才知道原来小村庄里唯一
的面包店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只要面包师傅罢工全村就得跟着饿肚子! 
  看完电影,除了剧情与时代的结合让人佩服编剧及导演的功力以外,才发现为电影配
乐的是意大利作曲家尼诺·罗塔(Nino Rota),他最为人所知的电影配乐是《教父》主
题曲《教父华尔滋》。更让我们觉得巧合的是,婆婆的朋友正好就是面包师傅!
  米梅曾在1593年至1595年的宗教革命期间受到艾伯农伯爵(Duc d’Épernon,Jean
Louis de Nogaret de La Valette)的蹂躏,全村几乎灭绝,在两个世纪后村庄才以缓慢
的速度重生,农业、伐木业、矿业到工业,想办法存活是人们的生活法则。人们为了生活
离开故乡,另一群人为了他们的生活来到这里,新的聚落诞生,旧城区却转入寂寥的死巷
。50年代的米梅是马赛游客夏季度假的去处,但米梅一直不是个多么热门的景点,没有什
么特别的古蹟或景观吸引游客,只有星星山丘一如往常静静横躺在平原上,将繁华忙碌的
马赛隔绝在外,自成一方宁谧的世界。
  我们一如50年代的马赛游客前来这里度过悠静的两天,并无贪图任何美景,而是专心
与家人共度时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