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特派专栏 欧洲居民对观光客渐生怨气

楼主: Hittait (西台人)   2017-11-13 01:45:46
特派专栏 欧洲居民对观光客渐生怨气
中央社驻巴黎特派员曾依璇/11月12日
身为观光客,走一趟欧洲几个特别受欢迎的城镇,很难忽视那股来自居民隐隐的怨气。
举例来说,葡萄牙里斯本大教堂旁的巷子里,有人用黑色喷漆在墙上写下
“大众旅游=人类污染”。
西班牙巴塞隆纳街头,一张贴在电线杆上的贴纸警告,“观光客正在杀死这个城市”。
奥地利小镇哈尔施塔特(Hallstatt)有居民用告示牌提醒游客,“我家不是博物馆”。
随着亚洲和中东新兴国家经济成长,工作模式改变以致假期增加,以及廉价航空相继营运
,有钱有闲又愿意出国旅游的消费者越来越多。
根据联合国世界观光组织(UNWTO),自1999年到2016年,跨国游客数从6亿6400万人增加
到12亿3500万人,大幅成长86%。
观光带来人潮和金钱,各国都摩拳擦掌争抢游客,拥有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底蕴的欧洲常
常是目的地首选。
但对居民来说,游客每天大批涌入自己的城市,改变了居住环境,已超出容忍界线。
今年,欧洲几个热门旅游城市,不仅官方感受到游客饱和的压力而开始采取措施,居民也
挺身抗议。
意大利威尼斯人口不到27万人,一年却迎来至少2200万名游客,比例差距悬殊,不时发生
古蹟遭破坏的事故,当局只能禁止游客席地饮食、穿泳衣逛街或跳入运河,否则最多可罚
500欧元(约新台币1万7600元),但古典画里的幽静威尼斯,无论如何再回不去。
克罗地亚的杜布洛夫尼克(Dubrovnik)有“亚得里亚海珍珠”美名,又因影集“冰与
火之歌:权力游戏”(Game of Thrones)引来更多游客,短短半年就有200万人造访,官
方已装设监视器,控制每天进入古城区的人数,以保护世界遗产。
巴塞隆纳于1990年迎来的游客还只有170万人,去年已超过900万人。今年夏天,有极左派
份子拦下游览车,朝挡风玻璃泼洒油漆或刺穿轮胎,以示不满。
住在巴塞隆纳郊区的奥立佛(Jacint Oliver)认为,观光客已经太多,今年10月因为独
立公投事件,有些邮轮略过巴塞隆纳,直接往更南边的城市驶去,“这样正好”。
住在观光城市的居民,担心的不外交通壅塞、物价拉高、传统食舖变成毫无灵魂的纪念品
店,房租涨价导致相熟的邻里不得不搬家,留下的房子都成了民宿,进进出出的尽是外国
人,还有凌晨或清早的狂欢笑闹声。
25岁、在巴塞隆纳担任导游的诺艾米(Noemi San Emeterio Huang)对此持较中立的态度

她接受中央社记者访问时说,“确实有一点这种现象,但观光客不是唯一的因素”,很多
本地年轻人也偏好时髦、高价的咖啡馆,因此小店、老店关门不全是观光客的错,“只是
不喜欢观光客的人认为观光客是唯一的问题,我觉得这也不对”。
诺艾米身为观光从业人员,也体验过在地人的敌意。她说,带团搭9人座小巴士移动,很
容易招惹出租车讨厌,“晚上车停外面,会有出租车司机敲坏,他们觉得我们偷了他们的
工作”,但她认为以巴塞隆纳的条件,大可让彼此都保有工作。
她说,巴塞隆纳以美食、美酒和建筑为傲,当然希望与外国人分享,只是人潮应该分散在
不同时节。
巴塞隆纳夏季游客特别多,“尤其兰布拉大道附近,暑假我是完全不会进市中心,除非一
定要买什么东西,很多本地人暑假不会经过那里,要见面也会约别的地方”。
巴塞隆纳毕竟是都市,对人潮的冲击感不那么强烈,但在不到800人口的哈尔施塔特,居
民心头是另一番滋味。
部分哈尔施塔特居民的梦魇,每天早晨不到9时就开始。
上午,阳光照射的角度正好打在湖畔教堂上,是一天之中最适合摄影的时段。于是,游览
车一早就陆续载着各国观光客到湖泊南侧拍照,其中大多是亚洲人。
他们忙着寻找最佳拍摄点,呼朋引伴,摆好姿势,留下来此一游的证明,没空注意旁边一
块约2公尺高的告示牌,以德、英、中、韩语写着各种提醒,诸如“不要过分喧哗”、“
不要进入私人花园或住宅”。
近来甚至有游客操纵无人机,在哈尔施塔特擅自拍摄一般住家的花园庭院,严重干扰居民
隐私和安宁,已有触法疑虑。
团客的行程紧凑,匆匆拍照后,就得奔赴下一个景点,真正容易造成居民困扰的是闲晃的
散客。
沿着湖边往北走,也有一个极佳观景点,时间充裕的游客才会走到这里。
一对情侣靠在路边围栏自拍,他们试着避开围栏上挂著的木板,它的面积大到难以忽视,
上面以英语大写字母写着“请安静”。
围栏对面,车库门上贴著一张“非无人机区域”的贴纸;再走几步,另一户人家的金属矮
栏上挂著“请尊重隐私”的塑胶牌。
绕一圈哈尔施塔特,这类居民自制的标语随处可见,加上官方的告示,全镇到底有多少,
已多不胜数。
有些论调认为,观光客难免影响环境,但同时带来金钱,居民不是全无好处。
这种说法也有令人质疑之处,在哈尔施塔特,有些商家经营者或店员并非本地人。
湖畔一间卖快餐的中年店员就住在萨尔斯堡,他说哈尔施塔特晚上什么都没有,他还是喜
欢热闹点。
为了工作,他学会用中文替客人点餐、介绍菜色,还学了简单的泰语、韩语和日语。问他
到底有多少顾客是亚洲人?他秒答:“几乎全是亚洲人。”
在小镇一隅贩售岩盐的老板娘也不是本地人。她每天从5公里外的欧柏尔通(Obertraun)
到哈尔施塔特开店,店里用大大的中文字标明食用盐、浴盐等品项。
老板娘很亲切地招呼客人,但问她观光客近年是否越来越多?小店经营模式是否为此改变
?她只是很谨慎地微笑,并不回答。
一个美丽的城镇吸引众人游赏是很自然的事,但若商店、餐厅为了迎合游客而失去本地风
味,世代扎根、有故事的居民陆续迁走,无异流失了在地文化本质。
还应该思考的是,少数人赚观光财,苦果却由众人承担,居民的怨气,也许只是找一个醒
目的箭靶,把城市里贫者更贫、富者越富,以及产业发展失衡的后果怪罪到观光客头上。
若真如此,反观光客现象只是症状,社会公义才是该动手处理的问题。1061112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711120083-1.aspx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