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拉脱维亚|里加 波罗的海的艺术文化之都

楼主: teddy78541 (teddy78541)   2017-07-29 14:01:15
拉脱维亚的首都里加,是三小国中的最大城市
也是波罗的海三国中,乃至全欧洲我最喜欢的城市
从南至北一路走过波罗的海三国的首都
虽然因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三国总是被归类在一块
但是实际上每座城市、每个国家带给我的感觉是各有不同的
北方塔林的旧城小巧而精美,虽然中世纪的塔楼街道古朴温润,但却是一种可远观不可亵玩的美
维尔纽斯有全欧洲最大的中世纪老城,蓊郁而虔诚,但走在维尔纽斯的街头,似乎还弥漫着一股前苏联影响力的阴郁
但里加是波罗的海的商业中心、充满活力的都会
虽然一百万人口也不真正算个大城,但是走在里加街头,觉得这座城市是有生命力的。
图文网志版:https://goo.gl/Vxp6dC
三小国游记延伸阅读:
|立陶宛|维尔纽斯近郊 特拉凯 森林环绕的湖心古堡:https://goo.gl/Jyc3Fm
|立陶宛|维尔纽斯 波罗的海的巴洛克风华:https://goo.gl/mcVCxr
里加最著名的黑头屋以及大教堂 里加 2016.05.31
拉脱维亚的首府里加(Riga),人口一百万出头,是三小国地区的最大城市,也是波罗的海地区最重要的科学、文化、社会、艺术、商业和教育中心。历史上,拉脱维亚立国的时间不长,也一直没有以拉脱维亚为名的国家,直到沙俄倒台后的1918年,波罗的海三小国独立,拉脱维亚才第一次以国名正式出现在欧洲历史的舞台。虽然如此,里加作为波罗的海东岸最重要的商业贸易城市,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周边列强对这片土地争夺得你死我活也是东欧历史的重心之一。
2015-16年,我在英国北部河谷区的中心城市里兹交换,弟弟则来到里加的拉脱维亚大学。两座城市的中文译名都以“里”开头,两座城市的纬度也差不多(里加稍北),但位置一东一西,一个孤悬在北海上的不列颠岛,一个在遥远的波罗的海东岸,Ryanair有直飞两座城市,两个半小时的航程在欧洲说短倒也不短。在2月中,弟弟先来里兹找我,等到下学期结束的五月底,我才开始波罗的海三小国之旅,为的就是躲避三小国寒冷的冬天。比起常见的三小国首都之旅,由于在拉脱维亚有地陪,因此自然要在拉脱维亚停留多些。5/28先从曼彻斯特飞里加,以里加为中心,往南到ꔊ蒆钏{两天,再回到拉脱维亚待上整整五天,除了在里加市区之外,还要前往拉脱维亚西部的库尔泽姆(Kurzeme)地区公路旅行、以及里加东北方的国家公园小镇锡古尔达看古堡和森林。在里加的两天里,就放慢脚步,逛逛旧城、逛逛有名的新艺术区、吃吃拉脱维亚的名菜(还是饺子)、看看弟弟的交换学校、还要去一些观光客不常拜访的区域。
|旧城|
于1201年建城的里加,最具特色的便是其建筑物与城市设计。根据UNESCO的世界遗产名录,里加具有历史意义的城区可以分成三区。第一区就是道加瓦河畔、以大教堂为中心的中世纪旧城;第二区是旧城东边19世纪建设,以半圆形大道、宽广街廓以及公园绿带运河的新城区;第三区则是18到20世纪在原先的郊区建筑起来、规模方正、特别是以木头为建材的密集住宅区。从弟弟在城南的学校宿舍坐巴士进到市区,就会在花木扶疏的第二区下车,走到大街上,一抬头就看到自由女神骄傲庄严的矗立在新旧城的交界。这是里加的自由纪念碑,为了纪念在拉脱维亚独立战争(1918-1
920)中丧生的军人。顶端的自由女神手拿着三颗星星,分别代表拉国三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区域:维德泽姆(Vidzeme,道加瓦河以北)、拉特加列(Latgale,拉脱维亚东部)和库尔泽姆(Kurzeme,西部波罗的海沿岸)。座底的浮雕则代表拉脱维亚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蓝天白云之下,里加的街头、比起前两天拜访的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硬是有种大都会的风华。
里加的核心旧城,以最高的圣彼得教堂(Rīgas Sv. Pētera baznīca)为中心,庞大的建筑物从低矮民房中升起,可以上去塔上一探里加的城市风光。
登上高塔,北边可以看到里加的旧城区。左边高耸的钟塔是里加主教座堂,右边是圣雅各伯主教座堂。后方的河面上可以看到停泊前往塔林、斯德哥尔摩的邮轮。在东边可以看到新城区整齐宽阔、绿树成荫的马路。往南边看,可以看到规模庞大的里加中央市场,一座华沙科学文化宫的缩小版,宽阔美丽的道加瓦河,还有远方的里加电视塔。在欧洲一整年看了这么多座教堂,很少付钱登上高塔(因为登塔大多不便宜,只有在东欧物价便宜的地方可以尝试啊),除了英国的约克、大概就是波兰的格但斯克。里加各种颜色缤纷、风格多样的房子,在空中看来,好像玩具模型一般小
巧可爱,倒让我想起和里加渊源颇深、同样是汉萨同盟成员的格但斯克。
鸟瞰完市区,接着就来逛旧城街道,看看拉脱维亚的历史故事。和立陶宛人一样,拉脱维亚人的祖先是印欧民族往西迁移至波罗的海畔仅剩的两支民族。古代的拉脱维亚是部落为主的生活形式,透过波罗的海沿岸丰富的琥珀蕴藏量,人们建立了发达的商业路线,路网甚至涵盖北欧及罗马。在10世纪的时候,各部落才开始逐渐形成早期的王国。由于地处欧洲边陲,拉脱维亚也是欧洲最后改信基督宗教的区域。12世纪晚期,来自日耳曼地区的利沃尼亚兄弟会受到教宗的指派,远赴现今的拉脱维亚进行传教,但是一开始并不太顺利,兄弟会动用了多次武力才征服区内大部分的土地
。里加也是在这个时候(1201年)建立,透过道加瓦河和波罗的海便捷的水路,逐渐发展成日耳曼商人和传教士活动的商业城市,在波罗的海逐渐扩张影响力,并在1282年正式成为汉萨同盟的加盟城市,和欧洲其他地区展开密切的互动。里加地区良好的地理位置也因此遭列强觊觎,主要便是波兰立陶宛、瑞典、俄罗斯和条顿骑士团的势力。在16世纪中时,这里首先被立陶宛大公国统治,稍后随着立陶宛和波兰的合并,又成为联邦的附庸。17世纪初期的波兰瑞典战争之后,瑞典接收拉脱维亚大部分的地区,里加还一度取代斯德哥尔摩,成为瑞典最大城市。18世纪,俄罗斯的彼
得大帝积极在波罗的海沿岸寻找出海港口,并在大北方战争(1700-1721)中打败瑞典,成为北欧新霸主,1710年里加沦陷,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也都沦为俄罗斯掌控之下。直到沙俄解体的一战后,拉脱维亚才真正获得首次独立。
在这几个世纪个开发和列强争夺中,拉脱维亚都是一个分散的个体,由各部落、王国,或是各个外国势力统治。在19世纪俄罗斯统治时期之下,一些赴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的“拉脱维亚人”接受进步的民族思想,回乡开始推广后,拉脱维亚的民族意识才逐渐兴起,“拉脱维亚人”的概念也逐渐被确立,甚至“拉脱维亚语”也是到这个时候才逐渐被创造出来,因此拉语大量采用外来语用词。和波罗的海的另外两国一样,拉脱维亚在1918年独立之后,二战时又被苏联并吞,成为苏联名下的加盟共和国,直到苏联瓦解的1991年,才获得二次独立。脱离苏联的拉脱维亚,急欲奔向西
方的怀抱,2004年加入欧盟和北约,2007年申根实施、边境条约解除,2014年也开始采用欧元。比起古国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街头那种淡淡的苏联时代阴影,虽然民族国家的成形距今也才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拉脱维亚似乎更加的开放、更加的西倾,准备好往下一个时代迈进。
正因为复杂的历史背景,比起维尔纽斯鲜明的立陶宛巴洛克风格、或是塔林整齐划一的红瓦北欧风格,里加的建筑风格最为多采多姿。巴洛克、俄罗斯、北方哥德式都可在城内见到,甚至由于作为汉莎同盟在波罗的海东岸重要的港口,旧城区内有非常庞大荷兰式、立面有着三角形山墙的建筑物,其中便以河畔的黑头屋为代表。简单说,维尔纽斯有点像波兰的华沙或克拉克夫,里加有点像是波兰的格但斯克、吕北克、北德荷兰一带,而爱沙尼亚的塔林却比较偏向北欧风格,特别是地缘靠近的芬兰。
上图的黑头屋(Melngalvju nams),历史可以追溯至14世纪早期,是黑头兄弟会(未婚德国商人行会)的会所。这是里加在汉萨同盟时代,商业贸易兴盛的代表,繁复的雕刻装饰,显露了当年的繁华。下图的拉脱维亚国家戏剧院(Latvijas Nacionālais teātris),是18、19世纪里加在苏联统治下,文化兴盛、艺术蓬勃发展的年代最好的证明。
拉脱维亚地处俄罗斯旁,受到东正教影响极深,境内的俄裔人口主要信仰东正教,里加便有不少装饰华丽的东正教教堂。只是东正教一向较为保守,在拉脱维亚的部分地区更是如此,大部分的东正教堂都不允许短裤进场,因此就错失了一探究竟的机会,只能看着夕阳反射著洋葱屋顶的阵阵金光。
|里加车站|
逛完旧城,开始在旧城外的街道逛逛。在旧城南边的里加车站是里加的玄关,气派滂薄的车站大门,还有高耸的RIGA标志,像是在欢迎全世界来到波罗的海三国的最大城市。
里加地处欧盟前线,更是三小国的最大城市,每天都还有开往莫斯科、圣彼得堡以及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的长途列车。至今拉脱维亚与俄罗斯以及东欧一众未入欧盟、更加封闭保守的前苏联国家,像是白俄罗斯来往依旧密切,不少家庭都有亲人在两地生活。在铁幕升起、三小国入欧之后,另一道新的界线似乎重新出现,在通往非欧盟的陌生地带,车站变成了亲友分别的座标。或许对当地人来说,到白俄就像是到后院一样轻松平常,但在你我眼里,火车目的地的那片土地,似乎还是一片未知、神秘无比。下午四点多,来自圣彼得堡的国际列车进站,往来送行的旅客,橘皮的车
厢、写着西里尔字母的列车目的地、门口站着的随车服务员,还有后方苏联时代遗留下来的科学文化宫,在我眼里,这另一种欧洲,还有许多待我发掘呢。
|中央市场|
了解一座城市的庶民生活,最好的方式就是去逛市场。特别是在欧洲,传统市场里可以找到便宜、新鲜又货色齐全的蔬果、食材,虽然保存期限通常不能很久,但却是交换生捡便宜的好地方。里加的中央市场就在车站旁,四连栋的特大型拱棚是全欧洲最大的市场之一,也是一笔令人印象深刻的城市印记。这一栋栋大拱棚,各自卖著不同的商品,有些卖水果、有些是肉铺,也有海鲜和起司的摊位。尽管三小国地处北方,但夏天的气候也倒舒适宜人,更是水果生产的旺季。在市场内可以看到各式各样丰富的水果,商家吆喝,居民摩肩差踵,操著听不懂的语言,好令人兴奋。特别
是那堆成一座座小山的樱桃草莓,一大盒只需要一欧两欧,又新鲜无比,连空气也不知不觉鲜甜起来。
|道加瓦河|
流经旧城西侧的道加瓦河,是里加的母亲河,也是里加商业兴起的重要命脉,她发源自俄罗斯,经白俄之后进入拉脱维亚,并从里加注入波罗的海的里加湾。好几座大桥横跨著河流,站在桥上便可饱览市区风光。有着时钟的高塔便是可登高的圣彼得教堂,大铁桥是进入里加中央车站的铁路动线,桥边便是中央市场,后方是苏联时期留下来的科学文化宫,和华沙市中心的同名作品一模一样,一样散发共产时代诡异、巨大的气息,但是大小缩小许多。河边不少人在慢跑运动,还有新人举办婚礼,生命力十足。
|道加瓦河西岸|
跨过大桥,步行至道加瓦河的西岸,便算是进入里加的郊区。西岸是纯粹的住宅区,有一些当地人会逛的outlet,除此之外景点不多,大概就是国家图书馆,以及规模不大但却收藏许多苏联时代火车的拉脱维亚国家铁路博物馆,推荐给对苏联时期的铁路有兴趣的旅人们。至于造型最显眼的,便是这座像是一艘船舰,突出于西岸的拉脱维亚国家图书馆(Latvijas Nacionālā bibliotēka)。这座巨大的图书馆展现了拉脱维亚对文化的重视,规模庞大的预算在金融风暴、拉脱维亚经济陷入低谷的时候曾一度停工,因此不少内部设计都带略有点陈旧之感。
从国家图书馆继续往前走,有一座荒废的广场,其上却矗著一座巨大、高耸的五星纪念碑,一旁环绕着一列旗竿,还有军人、工人以及胜利女神的雕像,空旷的有说不出的诡异。这是苏联时代建立的二战纪念碑,在里加一众景点里,不止远离闹区,从杂草丛生的情况来看,也明显的乏人问津。在东欧一众前共产国家中,大部分的共产标记都已经铲除,但在拉脱维亚,前苏联时代的遗迹依旧有非常大的争议。作为苏联纪念二战胜利的纪念碑,理所当然的被民族主义者视为苏联压迫拉脱维亚的证明。拉脱维亚至今存在着拉苏对立,境内就有非常多说俄语甚至不谙拉脱维亚语的俄
罗斯族群,为族群融合和国家团结蒙上阴影。在里加市的人口中,拉脱维亚人只占46%,另外有将近40%的俄裔人口,这还不包括在这工作而不设籍的人口。里加以东、深入内陆的东半部地区,以道加瓦河上游的第二大城——道加瓦皮尔斯(Daugavpils)为代表,俄语人口的比例甚至超过半数。除此之外,拉脱维亚还有所谓的“非公民”问题。1991年二次独立后,拉脱维亚当局规定只有1940年以前出生在拉脱维亚的人以及其后代,可以取得新国家的国籍。换言之,在1940年以后、苏联时代进入拉脱维亚加盟国的俄裔,有很大一部份无法得到拉国国籍,估计约有70万人,也就是
当时30%的人口,成为了所谓的“非公民”,拥有永久居留权,但没有任何国家的国籍。在独立之后,这些非公民的权利义务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没有选举与被选举权,不可以担任国家公务员,出入境也有限制(据说非公民有自己版本的护照),只有通过拉脱维亚语言、历史和宪法考试的人,可以获得拉脱维亚国籍,不过许多俄裔的老年人口并没有受过拉脱维亚语教育,因此就成为社会中被遗忘的一群。虽然政府试图解决问题,包括实行一系列的考试改革、权利义务、入籍费用的调整,在2014年非公民仍占总人口的14%。对照眼前巨大而杂草丛生的广场,弥漫着一股荒凉ꄊB诡异气氛,前苏联的阴影似乎挥之不去。每次来到这种共产气氛强烈的景点,好像“老大哥”就还在你身边。弟弟说这座公园在夜晚时分更加安静可怕,晚上似乎还会点上奇怪的灯光,在里加一年,直等到我来找他才敢过来一探究竟,不过也只是拍了几张照、晃晃之后就赶紧离去。
|新艺术区|
来到里加,不可错过的就是旧城东北方的新城区内的新艺术区。新艺术(Art Nouveau
style)起源于1880年的巴黎,当地的艺术家团体改良当时流行的矫饰风格,运用在建筑上就形成了这种有装饰华丽的大门、雕刻华丽精致的立面的设计。在跨世纪的欧洲,新艺术风格一度蔚为潮流,从巴黎、布鲁塞尔、巴赛隆纳、布拉格到维也纳,都可见到新艺术的踪迹,著名的西班牙建筑师高第、还有维也纳的画家克林姆,作品都受到新艺术运动的影响。里加是新艺术的大本营,有着800多栋新艺术建筑,不只在旧城区里面就可以看到许多装饰华丽的建筑物,新艺术区短短的街道Alberta iela,两旁建筑物就汇聚了里加新艺术的精华。
一转进这条街道,两旁的建筑物各各争奇斗艳,建筑立面的装饰极为细致,小到连人像的脸孔表情都各有不同。除了许多描绘人脸、头像的雕刻,新艺术建筑也擅长使用花卉、鸟兽和藤蔓的花纹,还会用上华丽的色彩。这些都可在里加令人惊艳的新艺术区得到验证。
看那骄傲的火炬手、不知是喜怒哀乐的脸口,还有镇守大门的飞龙。
里加是我在波罗的海三小国、乃至整个欧洲里,非常喜欢的城市。从南至北一路走过波罗的海三国的首都,虽然因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三国总是被归类在一块,但是实际上每座城市、每个国家带给我的感觉是各有不同的。北方塔林的旧城小巧而精美,虽然中世纪的塔楼街道古朴温润,但却是一种可远观不可亵玩的美;维尔纽斯有全欧洲最大的中世纪老城,蓊郁而虔诚,但走在维尔纽斯的街头,似乎还弥漫着一股前苏联影响力的阴郁;但里加是波罗的海的商业中心、充满活力的都会,虽然一百万人口也不真正算个大城,但是走在里加街头,觉得这座城市是有生命力的。特别
是拉脱维亚是个非常注重文化艺术的国家,里加街头的歌剧院周周上演高品质的芭雷舞剧,里加街头保存良好、风格多变的古老建筑物,还有一年到头的各种节日庆典,都为这城市增添迷人的风采。而里加本身也就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一直记得从维尔纽斯回程的巴士快要抵达里加时,快速驶过道加瓦河的斜张桥,晚间十点多的夏日夕阳,把古城的高塔、里加电视塔照射的一片金澄,众多古城尖塔,应证著“夕阳无限好”这句话。只可惜窗景一闪即逝,只能留在心里慢慢回味了。
作者: yannjiunlin (Law in shit)   2017-07-29 14:04:00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随处都有街头艺表演~真的很赞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