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公务员特种考试经济学题目:
为何一国之平均每人GDP并不能完全代表该国人民之生活福祉或生活水准?
为何近年来我国经济迭有成长,但许多人却感受不到所得的上升或享受不到成长的果实?
(20分)
这两题是同一题,我主要想问第二小题怎么写才会高分呢?
自己的想法
1.第一小题打算写每人实质GDP的缺点:未考虑休闲价值、未考虑品质的变化、忽略所得
的分配
2.第二题透过古典、凯因斯、理性预期,这三个面向去下笔,这样可以吗?但感觉又不太
合题意,还是说一样是所得分配问题,资源被有钱人占据所以民众才感受不到。
该怎么写才恰当呢?
搜寻“无感成长”,今年中研院的杨子霆有一份论文也是讨论这个,可以去看
作者:
bcs (= ="frailty..gggg XD)
2018-09-13 11:43:00若分配是skew 均数就不够代表central tendency
国民所得分给四个部分 薪资的份额下降资本 跟 股东分得比例上升了Gdp还要先减折旧 折旧也上升
作者:
urban01 (签率~)
2018-09-15 02:16:00所得分配写太多很容易写成新闻嘴砲
国民所得含股票 也会分配给外资然后台积电股票外资占比重主要是薪资感受不到,但房价上扬
无就业复苏,违反奥肯法则。自从金融海啸后,各国央行皆以量化宽松政策刺激消费与投资,虽然货币政策短期降低名目利率,但市场宽松的资金并未流入到生产;反而流向股市、房市等投机市场,持续性的宽松货币政策无法刺激投资与消费增加,对实质经济没有贡献,难以增加就业机会,反而助长名目变量增加(物价、股价、房价),所以造成GDP上升,失业率并未明显下降。
作者: artemiscaper (耀耀) 2018-09-27 21:41:00
还有,未扣除折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