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noonee (身傍无所有 聊赠一枝春)》之铭言:
: 这是一个在历史板的讨论
: innominate大要我把更进一步的经济问题移到经济板讨论
: 其他相关历史和部份经济的讨论可以去看历史板
: "[疑问] 为什么抗战结束物价反而飙得更快?"
: 的讨论串
: 现在我的问题是这样的
: 在我的了解里 1946年到1949年二战结束光复初期
: 日本在知道战败交接之前
: 先是大量发行货币掏空台湾 然后又大量破坏基础建设
: 物资方面因为二战的关系早就出现严重无法供应民生需求的状况
: 国府接收以后 一方面以法币一比一承认日本货币 一方面尽快修复基础建设
: 但是毕竟民生物资严重不足 同时大陆方面的内战又很快的开打了
: 台湾的民生物资缺乏程度甚至还比大陆相对来得好
: 结果当时在台湾的国府执政者走向错误的方向 过度的发行货币
: 配合原本就恶化的经济环境变得恶性循环走向恶性通膨
你这段理解其实大致没有什么大错
不过既然在经济学版上
我们用词需要精确一点
Inflation这个词翻成"通货膨胀"后造成很多争议
还是用"物价膨胀"比较妥当
物价膨胀的种类很多
有需求拉动/成本拉动/停滞性/输入性/恶性
接下来我们先定义问题的发生,原因
下一段再来讨论方法
我引述Free to Choose by Milton Friedman的书中所述
物价膨胀主要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货币量比产量增加更快造成
货币量的作用为主,产量的作用为辅
产能的降低,或基础建设的破坏等等会产生暂时的波动
但货币增长才会产生持久的影响
纸币时代,因货币的过度增加而造成的物价膨胀,基本上是政府制造的
而从Cagan model提出之后
更进一步地指出恶性物价膨胀
几乎可以说是政府财政失灵+大量的增加货币供给量造成的
信用货币的来源在于信用
也可以说是人民的信心
政府带头破坏纸币的信用
人民为了自保,就会跟着一起破坏
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导致货币体系崩溃
先有这点共识
之后我们可以继续讨论台湾当时的状况
根据吴聪敏"台湾战后的恶性物价膨胀"论文中指出
台湾在二次大战末期到战后的物价膨胀有几个阶段
1. 日本投降后,物价大幅上升
这原因是因为物价从管制上升到市场均衡
也就是说在战争时期中物资的匮乏+战争的破坏
其实物价早该上涨,但日本用行政手段压制物价
在投降后放开管制,物价回到他该有的水准
但正如Friedman所说,这些变化都是短期
在两个月大幅的物价上升后,到10/11月物价膨胀率就下降至12%,8%
这时谈不上是恶性物价膨胀
2. 台湾银行对日本公债垫付款项/台银对日本国库提供垫款
此时产生货币发行的压力
1931年的M1是134(百万)
到1945的时候M1已经上涨到约3,644(百万)
此时的物价压力甚大
但到接近1949年M1已经到3,349,254(百万)
这已经是完全进入失控的恶性物价膨胀阶段了
3. 而从1946年之后,通货的发行压力主要来自哪里?
对公营企业的放款(主要是台糖)
之后是机关团体,包括省政府跟中央政府
接下来是热钱压力,原本在1948/8以前,台币对法币的汇率还有机动调整
但金圆券发行后,国府将汇率固定,结果造成热钱流入套利
到1948/11后台银又更担负对中央政府军政机关垫款的责任
: 而我的问题是
: 在面对民生物资缓慢恢复 但是同一个政府的对岸还爆发内战的史实情况下
: 台湾当局是否有其他更好的方案尽可能的喂饱所有人 尽快恢复民生需求供给
: 同时尽可能的稳定经济 甚至有可能在经济上支援大陆的内战
: 尤其是避开恶性通膨的状况?
: 谢谢
这要从两个方面来看
1. 从经济来看
当时行政长官公署的效能不彰
除了复耕的进度过慢,对当时台湾所缺的肥料也缺乏
另外中央政府对台糖的存糖收缴强制代为销售,进一步打击台糖的营运
之后又对台糖的营运多加干预,包括指导定价,汇兑干预
另外贸易管制也甚为严重,省贸易局的职能原本在于促进贸易恢复经济
但实际上是在弥补赤字,包含77.8%的税率,包括贸易定价
汇兑管制,国府直接干预台币对法币/外币的汇率,进一步打击台湾出口贸易
2. 从财政来看
台湾为了国府的赤字结构
在体质还没恢复前承担的过多的财政责任
因为财政赤字
导致通货发行压力不断上升
之后恶性物价膨胀
结果形成恶性循环
有没有更好的方案?
可能有
当时台湾没有发行法币,就是为了让旧台币成为防火墙不被中国的物价膨胀烧到
所以首先旧台币应该独立,避免中央干预,采浮动汇率
接下来是台湾的公营事业,能民营的就想办法民营
不能的话,也要尽可能地减少政府的干预
还有复耕/肥料进口事宜要列为优先项目尽快办理
把台湾的经济/财政环境想办法跟中国脱钩
简单的说,先在最短的时间把台湾的经济救起来
如果有余力,才能用台湾多余的盈余去补中国的洞
中国的洞是补不起来的
但至少可以避免台湾跟着陪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