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最扯的美剧惊人内幕:Netflix《纸牌屋》能红只因一位实习生
我身边有不少朋友跟我说,《纸牌屋》是 Netflix 用大数据制作出来的。上网搜了一下
,类似的论调还真不少,你会看到“你以为纸牌屋是创意?不,它是大数据和资料分析”
这种标题,也有像《壹周刊》这样的报导:
“Netflix 从大数据了解所有使用者的观看行为与习惯,发现有三大元素最受 Netflix
的观众喜爱:大卫芬奇导演、BBC 出品、凯文史贝西主演。Netflix 便根据这三个元素打
造自制节目《纸牌屋》,果真一推出就轰动市场。”
但,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我最近受邀去文化部主办的“编剧与大数据”工作坊演讲。在准备的过程中,我花一个下
午读完《纸牌屋》的创作史,发现真实的情况和许多人的想像可能大不相同。
《纸牌屋》原本是 1989 年在英国出版一部政治小说,作者 Michael Dobbs 曾经是柴契
尔夫人的幕僚长。小说在 1990 年代被 BBC 改编为迷你影集,旋即大受欢迎,还被评为
英国最经典的 100 部影集之一。而后陆续有好莱坞大公司想要翻拍,但 Dobbs 都不肯授
权。
时间来到 2008 年。美国有一家独立制片叫 Media Rights Capital(MRC),原本是拍电
影的,现在想开始做电视剧。在内部会议上,MRC 的实习生说:BBC《纸牌屋》好好看喔
,我们翻拍这个好不好?公司老板 Modi Wiczyk 不理他。
在 Wiczyk 出差上飞机前,实习生把 BBC《纸牌屋》的 DVD 塞给他,并且说:你就在飞
机上用笔电看一下吧。
Wiczyk 才看了 20 分钟,就立刻觉得《纸牌屋》做成美国影集会红,下飞机就开始接洽
版权。因为 MRC 是小公司,Wiczyk 一再向 Dobbs 强调他们没那么商业取向,一定会尊
重原作,最后终于取得授权 。
版权拿到之后,MRC 决定邀请《社群网战》的导演大卫芬奇来担任本片监制,大卫芬奇随
后又找来两位共同监制,其中之一是《阿甘正传》的编剧 Eric Roth。监制人选确定之后
,他们又找来 Beau Willimon 担任编剧统筹,负责创作第一集剧本以及行话叫“show
Bible”的影集设定集。
剧本开发的过程就像是一趟英雄旅程。一般来说, 影视公司在组好主创团队之后,不会
立刻开始写剧本,而是先去各地做提案,希望有电视台愿意投资取得首播权 。这样做的
好处是比较没有风险,先确定有电视台要播了再来创作。不过代价是,担任资方的电视台
往往会对整部影集的走向与剧本指手划脚,主创团队的自由度可能会因此受限。
在一番取舍之后,Wiczyk 和其他几位 MRC 的公司高层决定冒险。他们对《纸牌屋》很有
信心,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先把剧本做出来,再开始找电视台。他们花了九个月的时间,
花费超过 50 万美金的预算,终于完成了影集设定和第一集剧本。这次不再是迷你影集,
而是每季 13 集的标准规格。
剧本完成后,监制大卫芬奇说他愿意当导演。既然这部电视剧会由电影导演来拍,男主角
当然也要找电影明星来演囉。凯文史贝西就这样被提出来了,他也欣然答应。
现在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纸牌屋》的主创团队开始向 HBO、Starz、Showtime 等有线电
视台提案,希望他们能投资拿下首播权。然后大伙又跑去向 Netflix 提案,希望在有线
电视首播之后,Netflix 可以在网络上二轮重播。
一周后,Netflix 回复愿意,但他们要的是──首播权,范围包括美国和加拿大 。
一般来说,面对全新影集,再加上 MRC 又是电视剧新手,电视台往往会要求制作公司先
试拍一集当样本,一次只投资一季,之后且战且走。但是,面对《纸牌屋》,Netflix 愿
意无条件直接投资两季!除此之外,合约里的其他数字,包括首播期的长度与投资金额,
都和其他有限电视台能端出来的合约差不多。
不过,这份合约真正让 MRC 感动的地方,在于 Netflix 保证他们不会干涉创作,也不会
剪片,让《纸牌屋》的主创团队可以完全自由发挥。这种百分之百的信任与自由,应该是
所有制片与导演梦寐以求却往往求之不得的吧。Wiczyk 事后受访时表示:在美国,已经
几十年没有独立制片的影集不会被电视台乱剪片了!
但他们还是陷入了天人交战。到底该不该把《纸牌屋》如此有潜力的计画,交给毫无制作
经验的 Netflix 来投资与首播呢?他们在有线电视台得到的机会该不该放弃?
后来发生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Netflix 在 2011 年取得授权,美国影集版的《纸牌屋》
叫好又叫座。然后,所谓“《纸牌屋》是靠大数据制作出来”的新闻却在台湾和中国大陆
蔓延开来。
然而,从剧本开发到制作,到底哪里用到了大数据?
去年,《纸牌屋》的其中一位编剧 John Mankiewicz 参加上海电影节,面对各界关于“
大数据传闻”的好奇,他这样回:“至少在剧本创作的环节,《纸牌屋》并没有参考网络
数据。……一部电视剧的走红,关乎导演、演员,更关乎有创意有深度的故事与讲述故事
的手法,而市场本身充满了偶然性,并非数据能够算出。”
Netflix 的一位高阶主管也说:“我们不大会去管创作的事。我们只负责找到对的人,给
予充分的自由和预算,让他们把好故事拍出来。”
或许对 Netflix 来说,大数据分析帮他们相中了《纸牌屋》的团队。但是对《纸牌屋》
来说,无论有没有大数据,根据当年的情势,他们都会找到能发光的地方,就算不是
Netflix,也会是 HBO 或其他老字号的戏剧台。
对的人、自由、好故事。这才是一部影集成功的关键。
最后,如果说《纸牌屋》还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我会说:要经营一家成功的公司,推出
受人欢迎的产品,就要先聘到对的实习生!
https://goo.gl/S3Ncsr
感觉蛮戏剧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