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题] 如何评估冷气冷媒是否足够?

楼主: VWTF (╮(﹀_﹀")╭//)   2021-09-29 22:38:55
: 今年忽然发现房子沼气问题太严重,
: 室内机冷排(蒸发器)及铜管锈蚀,
: 冷媒(R410)漏光了,
: 因此找到厂商更换冷排并重灌冷媒。
: 灌冷媒时我询问师傅压力多少,
: 他说“130公斤”他觉得够了,
seafood说的是130 PSIG (G=表压力)
14.2 PSI = 1KG/CM^2
大约9KG/CM^2
: 后来我看室外机铭板的标示,
: https://i.imgur.com/Zv5RDhs.jpg
: 实在看不懂他说130公斤的依据是什么,
: 请问有无内行人能解达到底够不够?
: 我也做了维修后冷房能力实测,
: 设定“目标温度18度快速冷房”,
: 冷气开了1.5小时实际温度卡在24度下不去,
: https://i.imgur.com/OSPjk54.jpg
: 该怎么评估冷媒是否有补足?
冷媒系统是由开山鼻祖 开立博士 发明
不同的冷媒有其设计压力值对应需求温度
一样的室内空调因时空环境不同
使用不同的冷媒
早期的R22 后来的R410A 到现在的R410 R32
冷媒由压缩>冷凝>膨胀>蒸发完成一圈循环
压缩=加压冷媒,产生流动 高温高压气态 室外机压缩机
冷凝=将加压后高温冷媒冷却 常温高压气态 室外机热交换器(散热)
膨胀=降压使冷媒转变为低温 低温液气 室外机毛细管/膨胀阀
蒸发=低温液态冷媒接触到室内热源后蒸发成气态 低温低压气态 室内机热交换器(吸热)
师傅量测的区段就是
室内机热交换器回到室外机的地方
简称低压侧
为何以低压侧为参考点呢?
因为由系统压力可看出冷媒走完完整系统一圈后的状态来判定机子状态
而且是最便宜稳定的作法
假设室内机出风口最低温为10度C
R22 =98.7PSI
R410 =157.3PSI
R32 =160.5PSI
传统定频冷气是由以下判断冷媒是否足量
A压缩机电流
B使用冷媒设计蒸发压力
定频因为使用毛细管固定定流量
因此跑出来的值准确度很高
能简易判段是否足够
R22 的压力因外部环境的关系大约在50~70间 通常以60为主 PSIG
R410 100~150 120~130
变频冷气
早期的变频冷气只有压缩机变频 室外机散热风扇定频 毛细管固定定流量
后来演变为压缩机变频 室外机散热风扇定频 机械膨胀阀变流量
再演变为压缩机变频 室外机散热风扇变频 电子膨胀阀变流量
现今的变频冷气都是以
压缩机变频 室外机散热风扇变频 电子膨胀阀变流量 为成套系统
原因就是技术进步且稳定因此控制越加复杂精准
当四大元件中的3大都存在着变因时
冷媒压力就无法完整的由以前旧系统的判别方式处理
因此多数师傅是用定频值对应环境热源温度来判断冷媒填入量
最标准的方式是定量填充+追加管长冷媒
定量填充=出厂的填充量 这点日立做的最好,直接标示该机冷媒量在机体上
追加管长冷媒=现场因配管超长需补充的量
但定量必须要把冷媒完全放掉再完整抽真空一次才能填入冷媒
1.耗时
2.没有人会使用回收机将冷媒回收.都是直接排到大气中(臭氧层破坏)
3.填入冷媒量更多收费更贵
因此!
在确认冷媒是漏不多的状态下
大多都是补入部分冷媒靠经验判断是否足
没有电流表.冷媒表之下
家用1对1变频没有专用工具下的判断
1.用温度计 环境温度与出风口(离摆叶2CM)温差达8~12度
2.用温度计 以不促碰到风叶的状态量插入测出风口 最低温度应达12度C以下
要这样测请小心.只要碰到风叶基本上你的内机也毁了
低消3000起跳
3.关闭门窗 日间无大热源下1小时内必须由开机前的环境温度再降5度
正常坪数对应标准冷气能力=降5度
正常坪数对应大1级冷气能力=降6.5度
家用1对多变频没有专用工具下的判断
A先确认外机能力EX:10KW
B确认室内机能力EX:B1 2.2KW B2 3.6KW B3 7.1KW
C将外机能力*(EX:1.2) =EX:12KW 再把室内机能力相加EX:12.9KW
加成的能力为该品牌对压缩机及冷凝器超载的设计能力
各品牌不同
如果内机能力>加乘的外机能力 =超出设计全开时一定会有某台不凉情况
如果内机能力=加乘的外机能力 =外气温度超过34度时,全开时偶尔有部分不凉情况
如果内机能力<加乘的外机能力 =基本上怎摸吹怎摸凉
把每台内机设定在26度C
1.用温度计 环境温度与出风口(离摆叶2CM)温差达8~12度
2.用温度计 以不促碰到风叶的状态量插入测出风口 最低温度应达12度C以下
要这样测请小心.只要碰到风叶基本上你的内机也毁了
低消3000起跳
3.关闭门窗 日间无大热源下1小时内必须由开机前的环境温度再降5度
正常坪数对应标准冷气能力=降5度
正常坪数对应大1级冷气能力=降6.5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