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清廷南征记—空缺的皇位
“Le roi est mort, vive le roi! ”(国王驾崩,国王万岁)是各国新君主登基或即位后
的传统宣言。这个看似矛盾的短语同时宣布了前任君主的逝世,并向新君主致意来确保政
权的稳定。
事变之后
当新任秦王郑武定抵达南京时,在他带来的幕僚团队与南京民兵的首领合作下,局势重获
稳定。而郑武定也顺利即秦王位,其父郑文远被上諡号秦怀王,正平帝为明悼宗。同时郑
武定也下令让福州太学内的学生前往南京,接替阵亡的众多大臣,另外各地民兵首领也可
以推举适合人选。就这样,前朝因大量阵亡将士而导致的乱局获得一定程度上的解决。
另外在这段时间中,清军并没有进一步南下的举动,主要还是因为福康安、海兰察在战役
中损失的部队人数相当多,清军还需要补充军队。另外一方面,由于当时夜袭时福康安与
海兰察本身也无法确认战果,因此当正平帝与秦王双双阵亡的消息传至清廷,清廷内部也
先展开了一轮政治斗争,斗争的原因是因为友达臣认为福康安与海兰察纵放明军,遗失良
机,为此这些大臣参了不少本。
为了调查此事,也为了让两位将领得以休息,乾隆从前线将福康安与海兰察暂时调任回到
北京述职。这让南明有时间得以重整,双方在江南一带的战事再次变得和缓。
谁是新皇帝
由于此时南明皇位空缺,因此秦王郑武定只能担当起摄政的职位,直到新皇确认。接着,
前派去前往确认鲁王系与辽王系的使者回来了,鉴于目前大难当头,鲁王系与辽王系的当
主都没有继承皇位的意愿。新任文渊阁大学士袁枚与其他的大臣们商议,认为国不可一日
无君。虽然保留自明太祖流传下来的血脉也相同重要,但是如今在满清的侵略压力下,保
卫中华的传统与思想已被放到了第一顺位。他们必须找出一条道路,让郑武定得以顺利地
自秦王继承皇位。
大臣们为了让郑武定即位,开始翻阅起中国长达千年的历史中,那些以异姓王入主正统的
前例。最终在参考多项案例后,大臣们决定援引明世宗与宋英宗的案例,为郑武定的即位
正统性打下基础。
但是在确定即位前,此时的南明除了秦王,还有另外一位势力强大的藩王,那就是周王刘
知宪。大臣们与郑武定商议,为了让刘知宪能够认同郑武定的即位,那么出让更多的利益
给予周王便在所难免。然而此时的周王已经是独立的藩王了,另外由于周藩此时也正与清
廷交战,就算给予领土恐怕也是无能力接管,秦廷这边就算想要出让利益也难以实践。再
三研拟后,大臣们向郑武定建议让周王也获得南明皇位的继承权,此继承权主要是在郑氏
家族绝嗣或是向清廷投降后,周王就能够继承南明皇位的权利。
郑武定对此建议刚开始有些排斥,然而此时郑武定的世子郑福梅与多位大臣联名上书,认
为在此危急时刻,南明已经无法再经得起一场分裂,如果这项条件有利于周藩认可新皇帝
的即位,那么就应当保留这项条件。
最终郑武定也认可了这项条件,当使臣冒着生命危险抵达重庆后,秦王即位的决定受到了
周王的支持,就这样南明势力暂时维持住团结。然而来自清廷的进攻压力并没有减少。
1772年,清廷再一次发起大规模攻势,这一次南明即将面临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