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xikless (成田空港盗撮怪物)
2021-08-03 17:54:00“我阁梦着先帝来捿我矣”(我又梦到先帝来找我了),是郑高瑷对仆侍所说的最后一句话
。
若守四十七年(1907年),在武宗郑高璃女皇驾崩后,因武宗身后无嗣,由高瑷的儿子郑守
泽登基为帝,年号望昌,是为东宁至宗。守丧结束后,郑高瑷放弃继位皇太后,选择出家(
18世纪后东宁皇室出现的一种仪式,指自除皇室成员身分,降为平民),在淡水河岸居住,
度过余生。
五年后,1912年10月3日,郑高瑷在睡梦中没有痛苦地离世。她人生中最后一场梦,梦到的
人是“先帝”--武宗大帝郑高璃,也就是她的姊姊。武宗在位五十二年,是东宁第一位女
君主、也是第一位皇帝,在位期间承先启后,大大加速东宁的现代化,推动海军建设,与西
荷清法俄等国接连交战,将东宁的国力推达顶峰。对东宁人来说,郑高璃无疑是可以与太祖
郑森并列的伟大君主。
在文治武功上,她带来了无数的辉煌,但在个人感情上却终身未婚。就当人们对此百思不得
其解之时,1945年,早年为女仆的曾巧英写下的《和玠亲王回忆录》出版,回答了众人的疑
问。
若要解答,则必须从《和》书出版前近一百年说起。
1845年,郑高璃出生于陪都淡水,是王太子郑勋治的长女。两年后,次女郑高瑷也出生。太
子连续生下两名女婴的消息令外界很是错愕,妻子更是在第三次怀孕期间感染天花而病逝,
胎儿流产。有士大夫大喊“东宁是中邪了吗?”,一时之间许多人纷纷认为国之将亡,还有
人将其与铁路建设挂勾,导致后来的“斩龙案”。所幸勋治的弟弟勋汮连续得嗣,才使外界
暂时安心。
也许是因为丧妻之痛,使勋治更加珍视自己的两位女儿,甚至为她们身为女孩、毋须肩负王
位继承与国家要事而庆幸。高璃、高瑷自小就在父亲保护下成长。高璃在儒学、文学、数学
与科学都有了不起的潜力,冰雪聪明的她很受勋治喜爱,也相当受妹妹高瑷的憧憬。
1855年,当时的大王成宗驾崩,勋治太子为此与高璃、高瑷一同前往安奔驰丧、处理继承事
务。然而,有篡国野心的总制刘承明早在大王驾崩之时便控制王都,在太子到来后更是将其
杀害。为了方便独揽大权,刘承明一开先例,将身为女性的高璃立为新君。
活在政治强人阴影下、贵为一国之君却被半软禁于安平王城里的高璃,在宫中四处被监视的
环境里生活。平时即使是其他王室成员也不能在“未经女王许可的情况下”与高璃见面,沦
为政治上的橡皮图章。生活在政治强人的阴影之下,与高璃相依为命的,除了尚宫长杨宓娘
之外,就只有妹妹高瑷一人。
刘承明在之后一直独揽大权,但他旧儒生员出身、过时的“反清复明”理想,以及基于此而
推行的菸酒专卖、恢复官田制、反对工业化、抑商重农、打压士族、强占铁路公司等行为,
得罪不少铁路业人士、商界巨头、军官与年轻知识份子等东宁新生代的中坚力量。
而刘承明的倒台,则必须从日本的两次黑船来袭开始说起。美方原打算逼迫日方签订开港条
约,但东宁担心此举会影响东宁在日本市场的领先地位,于是在1854年出面干预,暂时阻止
了日本的开港,但国内对幕府的质疑声浪不减反增。
幕府在刘承明开始执政后,派出遣宁使参观基隆港与大稻埕,并开出加强自由贸易、治外法
权等条件来希望换取东宁对幕府的支持,以及向东宁购买四艘蒸气军舰。刘希望透过与守住
日本得到的政治声望来弥补先前强占东宁铁路公司的恶评。
然而,结果就是列强不满,加强对日本施压;海军方面又不愿意随便交出船只,多次与内阁
洽谈都得不到下文。1858年11月,日本对列强宣布开港,刘承明的计画宣告两头空。自东宁
国民看来,刘承明以军舰交换微薄特权乃是丧权辱国;自幕府看来,刘承明更是背信忘义之
人。
宫外风风雨雨,宫内风平浪静。高璃与高瑷的王城生活步入第四冬,虽不自由,却因有彼此
陪伴而不害怕。两人时常一起读书、练习写字,到后来高瑷甚至不待在自己的寝宫,连睡觉
时间都要有姊姊在身边陪伴才满足。
1859年时,高璃因需前往基隆与第三批遣宁使会面,一整个春天都不在王城,独留高瑷一人
。对高璃来说,这是长久以来难得的自由;但对高瑷而言,却是艰苦难熬的孤单时间。与高
璃的再会,已经是夏天了。据《和》书所述,先帝回来时“若笑若哭,手指惧惧颤未停,我
赶紧走过去加伊稠稠揽着。”(边笑边哭,手指颤抖个不停,我赶紧跑过去把她紧紧抱住)
日夜相伴的两人,此时才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彼此心意,与最初柔弱却又刚强的冰山美人形
象不同,之后高瑷所描述的高璃,无时无刻不对自己百般疼爱。
此时的宫外,威望尽失的刘承明,很快便把头脑动到海峡对岸清国身上,想要出动军队驰援
太平天国、参与英法联军粉碎清国、完成“反清复明”理想。但北部王室分家中最有威望的
稻江君,却趁机开始行动,比刘承明更先一步命令驻厦门的东宁军向福建的太平军发动突袭
。太平军不敌东军的火砲火枪,1859年12月,东宁军宣布占领福建省全境,并将福建这块新
领土作为给女王的献礼。军方的行动彻底打坏了刘的计画,但军方对国民而言是英雄,刘虽
愤怒也无可为。
而军方的打算不仅于此,1860年1月8日,趁稻江君上京,在军方的一连串政治操作下,一群
新生代知识份子串联学生发动倒刘运动,于赤崁楼前示威。
刘承明希望利用高瑷,将她推出去与民众对话。高瑷与高璃又再次分开,但她们都明白,而
且相信彼此,这次一定很快就能见面了。一出王城,高瑷便利用时间差摆脱监视人马,前去
与稻江君见面,一到赤崁楼都还来不及喘息,就立刻对广场民众发表演说,列出刘承明的十
大罪状、揭露他杀害太子之事,亲自命令王都警备队倒戈,与民众站到同一侧,以把握住这
得来不易能够除去国贼的时机。
最后,警备队、军队与民众一同进攻王城,禁卫队在一小时后倒戈,反过头捉拿刘承明,史
称“庚申反正”。安平街头充满了胜利的欢呼声。保皇派部队高唱军歌,高瑷在大家的守望
下与高璃见面。对于这次的见面,《和》书中描述高瑷因为太过感动而记忆模糊,但王都警
备队军官戴冬英的日记中详细地记录著:
“……(高瑷)命兵送贼下,与上相拥而泣,不称陛下,称姊,上亦触情而哭……时稻江君
、杨尚宫、陆海众武将及吾人警备队士卒散列在旁,见手足情之丽深,不泪下者无矣。”(
高瑷命令士兵将贼人送下后,与圣上互相拥抱而流泪,不称其为陛下,而是称为姊姊,圣上
也因有所感触而哭泣……当时,稻江君、杨尚宫、陆海军军官和我们警备队的士卒们散列在
旁,见到她们手足感情的美丽与深切,没有不落下眼泪的。)
刘承明最后遭到五马分尸,其党羽近百人则被斩首处死,照片被刊登在报纸上,百姓听闻了
,没有不赞美高璃用刑公正的。武宗复权后,罢黜旧时代的士大夫,重用年轻知识份子与军
官,新政府重新开始经营建国起即重视的海洋体系。1861年,武宗更为了完成父亲遗志,宣
布废除王政,改立帝制,改国号为“东宁帝国”,年号若守。
在帝制建立后,武宗经常巡访各地,树立明主形象,并经常受到民众的欢迎。但1862年的帝
都大地震后,有流言传出地震原因是“歹年冬,鸡母踏鸡公”,北部开山贵族也拜访稻江君
请其取代武宗成为皇帝,却遭到稻江君痛斥,事后还写了文章以科学驳斥邪妄之说。而流言
也触怒了武宗,她采纳军官的建议,罢黜儒术,独尊科学。
虽然推动西学在年轻人支持下成功,但武宗却因为这次危机而越来越多疑,开始利用民主政
治制约贵族与皇室分家,同时,忌惮西方国家强大而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她曾被高瑷问到为
何要一改不过问政事的作风,只得到“这朗是为着汝,若这个国家灭亡,汝合我着会像细汉
时阵仝款。想欲守护汝,着爱先守护伊”的回答。
高璃的目的只有守护高瑷一个人,守护东宁、守护自己的皇位只不过是必要的手段。这也代
表日后东宁参与的所有战争,与帝国的霸业、治世的维新、国家的荣光等全部都无关,若不
保护的郑朝的统治与大员的安全,等著东宁的就只有沦为殖民地的命运--若是那样子,高
瑷是不可能幸福地生活着的。当然,听到回答的高瑷并未感到欣喜,反而心疼高璃将一切都
背负在自己身上,却也无法多说什么。尽管依然维持着亲密的同床共枕,但两人间的关系却
宛如隔了一层薄雾。
一天深夜,高瑷向高璃提到了皇嗣的话题,参照早年父亲的教训,若身后无嗣则无法受民众
信赖,统治则无法长久,最后会被其他皇室分家取代。高璃却罕见地闹起别扭,不由分说地
亲吻了高瑷,使高瑷彻底明白,高璃是不可能有办法招募皇赘、产下皇嗣的。而高瑷既想和
姊姊待在一起,却又不希望皇家无后,使本家的统治权动摇、甚至爆发皇位继承战争。
高璃只考虑高瑷一人,高瑷也希望能待在高璃身边,却更为民众与国家的利益考量,两人心
系彼此,却又无法互相理解。1869年,25岁的军官赵铭廉入赘皇室,与高瑷成婚。高璃并没
有动用皇权出手阻止。赵铭廉父亲为参谋总长赵长龙,母亲为土耳其贵族女子,家世显赫,
这场婚礼被视为国家的大喜事,满座宾客,皇帝却因病缺席。事实上,武宗的确因为忧郁而
生了一场重病,痊愈后也以“今国政,以议会全行”为由,废除了原本的象征性朝政仪式。
高瑷婚后依然生活在皇城中,每天都可与高璃见面,但两人关系却相比之前疏远许多。隔年
,高瑷产下儿子守泽,也就是日后的至宗。高璃之夫赵铭廉虽被册封为亲王,但依然维持军
官身分,平时仍需受训。高瑷的空闲时间几乎都用来照顾守泽,高璃则在日本崛起后再次开
始忧心国家前途,励精图治,两人的关系在这十几年间,几乎要降到冰点。
1881年,东宁和西班牙开战,老旧的西班牙舰队遭到奇袭并全歼,东宁军乘胜追击,冲进马
尼拉湾并登陆作战,随后陷入了陆战的泥沼。东宁虽在战争中胜利,菲律宾取得独立,但前
往菲律宾作战的赵铭廉却在当地死于风土病,他的死在东、菲两地都被盛大地吊唁。高瑷治
丧完回国后的某一天晚上,高璃站在窗边,望着东南。高瑷恰巧路过高璃房门,于是走到了
高璃身后。高璃听闻高瑷走来,劈头就问高瑷是否恨她,高瑷并没有回答,而是说起了自己
几年前访日时的事情。
1876年,高瑷访日期间恰逢日本七夕,她得知当地人有在纸签上写下愿望、挂在树上的习俗
,便写下了“愿常保予姊,愿常保予御国”。讲完后,高瑷从背后抱住高璃,说自己不论何
时都心系著高璃,与赵铭廉婚后互动甚少,只是政治上的联姻,并没有爱的成分。高璃这才
安下心来--原来高瑷自始至终都没有背叛自己。
自那之后,两人一直都紧密地绊著彼此。不管是什么行程,几乎没有不是两人同行的。当时
还出现了年轻男女组成、名为“龙玉会”的团体,总是能得到皇帝姊妹出外的风声,即使是
东部或菲律宾,都能举著“东宁龙玉会在此谨守御尊”的旗帜跟在队伍旁,非常明目张胆地
以欣赏两人的关系为乐,两人却不曾介意。
1907年,年已62岁的武宗因心脏病而驾崩,举国哀悼不已,刚过六十大寿的高瑷更为此--
正史记载--恸哭了三天三夜。服完丧后,守泽登基,是为至宗。守泽从小就受良好教养,
高瑷为此感到放心,便决定“出家”退隐,回到出生地淡水隐居。政府依照惯例为出家的皇
室成员提供起居并聘佣,服侍高瑷的女佣曾巧英在中学时期曾参与龙玉会。
有一次,高瑷若有所思地望着两人早年的照片时,巧英向高瑷表达出自己对两人关系的好奇
,高瑷便从自己有记忆时起娓娓道来,并同意巧英做成纪录。巧英逝世后,她的儿子找到了
这些旧纪录手稿,将巧英服侍高瑷这五年所作的纪录汇编成书,并于1945年出版《和玠亲王
回忆录》。讽刺的是,虽然书中几乎都是高瑷亲口所述的内容,但依然在1950年代的反共肃
杀气氛之下,被以“将先皇写作同性恋,涉嫌不敬”为由查禁,直到1990年代才又重新公开
出版,高璃与高瑷的故事也始广为人知。
书中纪载,高瑷在逝世前几分钟,告诉了巧英自己又梦到先帝来到身边、想照高璃的指示去
遥远的世界中找寻高璃的身影,之后便陷入了永久的长眠。
曾巧英在最后写道,想必那两个人已经在遥远的世界里见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