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elieby ( )
2025-01-20 00:49:05这是进入2025年后,看现场的第一场戏。到了空总中正堂门口,看到了映入眼帘的两张大
海报。该怎么说呢?或许最近台湾正在激烈的讨论国家预算,看到海报下方的赞助单位Lo
go特别觉得有感。不是倚靠公家单位补助,努力经营的表演也是存在的。甚至觉得正因为
要把定目剧发展起来,更需要由下而上的民间力量。
一进场后看到舞台设置很漂亮,大图输出的设计和使用很不错,可以让布景多了很多真实
。整体画面很像以前在两厅院看到变身怪医来台湾演出时那种欧风庄园的场景。看戏的当
下,能发现舞台机关非常非常的多,我一度觉得这些机关就像是密室逃脱那样的设计,一
环扣一环。我真的非常喜欢这一出戏的舞台设计,可以说是我对这一场戏最大的印象。不
过,要做这样的舞台,就真的是要定目剧或是长期巡回的剧才敢这样花成本呀。
至于这一出戏,这是我第一次看,事前唯一有的概念就是一出剧中剧的样子,除此之外完
全没有任何对戏的认知。我无法知道在其它卡司的组合下有什么样的表现,但以我今天看
完的感受,我对这出戏应该不会去看第二次。
整出戏让我觉得最累的地方是:不断的谐音梗。谐音梗听第一次,第二次很好笑,但整出
戏不断的强调谐音梗,而且8成的谐音梗都是用一模一样的方式-语速减慢加上嘴型放大讲
清楚的模式来呈现,听到后来觉得超油腻。另外,我能理解观众绝大多数都是粉丝,也看
过了很多演员们不同的戏,所以一些演出中用一些其它戏的台词或互动来做彩蛋是很有趣
也无可厚非的。但是在这一出里,过度使用时就变成了很可怕的干扰。由于这出戏很多台
词细节对于后面的剧情都是有伏笔的存在,过多的彩蛋却会令人无法判断现在这个台词的
重要性。过多的谐音梗和彩蛋就似乎是为了搞笑而搞笑。这样刻意制造的“笑果”对于故
事的推进是阻力还是助力呢?正因为这出戏是喜剧,该让观众真的从演出中发现笑点,因
为惊喜而笑出来,非如同制约般让观众一听到语速改变的谐音就知道该笑了。
同时,喜剧比其他的剧种更重视逻辑性。看戏之前我唯一对于这出戏知道的是它是剧中剧
。是一个戏剧社去公演的过程。但我看完整出剧之后,我真的觉得有没有“戏剧社”的设
定似乎不是很重要。场上能够真的让我判断演员们在扮演着戏剧社成员,透过戏剧社成员
的身份再去演剧中剧的仅有两位女性角色。其它角色即使是在场上遇到出包的状况,我都
无法知道现在在处理状况的人是演员真实身份还是戏剧社成员身份。然后,这一出戏有个
让我最过不去的点,就是几乎贯穿整出戏的狗,似乎没有后续了。
仔细看这出戏的话,其实能觉察到剧本本身有许多别于谐音梗的喜剧模式,混乱的制造、
反差、重复、演员的恶梦...等有趣的呈现方法,再加上背景道具的搭配,演员的反应,
我觉得那个份量其实相当足够,谐音梗其实也有很多呈现方式,但是这出戏里我喜欢的谐
音梗反而是很平淡,看似随口讲出来,没有被刻意放大呈现的那种(是由一个女性角色发
起的,当下反而没有人笑)
还有一个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演员们在开场,中场等时间很积极的在协助宣传售卖周
边商品,的确也因此卖出了几份。这个举动我很喜欢,剧团收入还是得要靠大家的努力一
点一点积累建立起来的。
以上就是看完这出戏的心得,看完后心情真的很复杂。内心很支持这样子长期而且不是靠
公家机关补助的戏剧出现,看到有粉丝群以及十多刷以上的铁粉存在也很开心。但是舞台
剧的呈现有个很神奇的准则是:只有一次呈现给观众欣赏的机会。昨天的表现绝对和今天
不一样,观众也欧可能只看这么一次。制作团队该如何在每一次的呈现都尽可能让不论是
不是第一次欣赏的观众好好的享受这出戏,这真的是每一个剧团都要认真面对的大哉问。
我看的是0118午场,但我是为了谐音哏天团(?)嚎哮排演(黄建豪&萧东意),所以原本就抱持着会有大量谐音哏的期待,但整场看下来,我觉得他们在0118场次还是比较克制,没有完全放飞自我,我猜原PO看的是千秋场,所以他们就火力全开,剧团的限动也说千秋场的谐音哏讲好讲满,原PO满错场次了(拍拍)另外,根据敝人观赏活性界面制作和刺点作品的经验,这两个剧团蛮喜欢在新作品融入前作的“内哏”,这种现象在千秋场特别明显(感觉剧团默认千秋场的观众都是二刷以上,所以“玩”得特别开心),建议原PO以后想观赏这两个剧团的作品,首刷别选千秋场。
除了千秋场,其他场他们都超级收敛的好吗...讲一两句演后就会被剧组给笔记...好不容易千秋可以给点彩蛋...
作者:
antiasus (41华诞,生日快乐!!)
2025-01-21 20:40:00因为最末周嚎哮排演的两位同场的关系吧,我看过三组不同卡司,前面场次满克制的,同意楼上戏友所说可能是千秋场谐音哏火力放送一下XD
觉得在既有剧本框架下玩出这么多谐音梗很厉害欸 觉得千秋场看得很开心
作者:
hmt17 (Popo:(b゚▽゚)b)
2025-01-23 08:48:00作者:
crassa (crassa)
2025-01-26 20:11:00不是不能拍照@@不是看千秋场,一度也觉得腻、不好笑,但整体来说还是蛮开心的,舒压
我不是这种戏的受众,看完好疑惑为什么这剧情能在百老汇一直演出呢
楼主:
lelieby ( )
2025-02-01 18:57:00这个问题很庞大,可以从几个面向来说。首先,定幕剧的成形才会是现场表演产业的健康发展。团队可以好好的制作精致舞台、导演好好的调整内容、编剧可以好好的修本、演员可以好好的揣摩角色和练功,真正一出好戏、所谓的神剧本、强演员、厉害的团队才能因此被磨炼出来。然而,台湾目前的发展是不太健康的。往往一个剧团三个月就要有一出新戏,一出戏只有演两周共八场。道具布景只能便宜做(因为到一个新的场馆,场馆的不同还是得要重做)编剧还无法因为观众反应逐步修剧本、导演也还无法很确定某些桥段设计实际效果如何、演员没时间好好准备角色就要上台表演了....。但!大家毕竟都还是要工作赚钱得有收入养家,先前已经投下去的成本时间还是得要有回收,于是只能把有时候刚好及格的作品硬著头皮上架,这样久而久之观众就不会买单,然后剧场工作者们更没收入,更无法好好的有成本做一出戏....等,形成了负向循环。于是整个产业就更加糟糕了。我真心的佩服和喜欢“戏呀出包了”能够朝定幕剧的方向在前进,而且还没有政府公家资源的挹注,超厉害的。第二:一出戏能长久原因很多。就好比是日本料理和意大利料理都各有各的喜好者。有观众是演员、导演的粉丝,有的是剧本故事很棒,有的人钟情于某些剧种...等。而且更重要的是,观众的支持足以化成最实质的金钱让这一出戏持续经营下去。现场舞台剧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表演,“即便目标是每一次演出都尽可能不要差异太大,但是事实上就算是同一个剧本,同一批团队,今天看到的呈现绝对和昨天、明天的都不相同”,每一次看一定都会有不同的心得感受,也会看到不太一样的地方。我的确因为千秋场对这出戏有觉得我不适应的地方,但同时也知道很多观众喜欢那样的呈现方式。我觉得我们这些互动都是对这一出戏,以及整个表演艺术产业都是很棒的事情,大家因为关心才有讨论,整体才会越来越好。在讨论过后,之后某天,再次看到了呈现,一定会对这一出戏有不同的心得。我喜欢让自己保持弹性,多去接触不同的视野以及对话。换个角度说,能够因此增加不同的知识,认识自己的喜好,这些都是很棒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