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两厅院大数据》百花齐放?泡沫膨胀?

楼主: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2020-06-03 10:19:59
两厅院大数据》百花齐放?泡沫膨胀?观众人数追不上
学者忧:收入没增加硬扛场次,扛久会出事
https://www.storm.mg/article/2706769
你曾走进剧场,欣赏一出真人实地演出的节目吗?台湾如今终于逐渐培养出艺文消费环境
,光透过两厅院售票系统贩售的演出,2019年便有超过7000场,然而在看似蓬勃的背后,
却隐藏着观众增加速度,追不上表演团队增加速度的隐忧,负责分析两厅院数据的交大
统计所助理教授高竹岚,便对此忧心指出,如果观众人数没对应成长,却还是有那么多场
演出增加,消费者可能也有在成长,但分下来每个团队的票房却是减少,可说是需求端的
成长追不上供给端。
从供给角度而言,高竹岚说明,像是音乐剧在去年增加不少,因为它在2018年看起来前景
大好,所以到了2019年有许多团队都投入,看起来观众、表演者都大量增加,也造成如歌
剧院、新北艺文中心等场馆加入大力推动。
然而演出团队与场馆方的信心,仍须面对市场的挑战。戏剧类节目平均每场票房,双北
地区在去年度首度跌破20万,北部非双北地区,则跌破10万门槛,高竹岚对此指出,双北
地区之所以会下跌的最严重,是因为北部场馆跟档期多、团队也多,所以膨胀最明显,
场次增加的数量远远大过观众的增加,因此相对2018年落差很大。
https://tinyurl.com/ybnyryo9
20200531-SMG0034-E01-2020两厅院大数据完整版_01_各表演类别售票数据
百花齐放?中小型演出场次屡创新高
平均票房下跌,倒也不尽然是坏事,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或许代表表演艺术进入百花齐放
阶段。根据两厅院资料显示,单场观众数200至799人的中型表演,在2014年
以后,每年皆有超过2000场次的演出,2019年并达到2329场的新高,而观众数低于200人
的小型演出,就会让平均票房看起来呈现减少态势,一场演出是在水源剧场(座位约
500席)或在两厅院(戏剧院座位约1500席),产值上就会差很多,但她认为这不见得
是坏事,反倒代表某种形式的活络,是各种规模的场次都有变多。
https://tinyurl.com/y8wvxerg
20200531-SMG0034-E01-2020两厅院大数据完整版_03_各表演规模售票数据
刘怡汝谈到,过去大家觉得艺文难以推广,因为艺术常被认为是少数人的活动,如果演出
只在两厅院,就只能推广到两厅院能接触的人,目前演出总量变大、单价变少的情况可能
是好事,现在到处都能碰到中小型剧场,可能是只有200、300人的空间,甚至是像在
咖啡厅、酒吧这样非典型的空间演出,这样都会让艺术会变得好亲近。
刘怡汝并以水源剧场跟两厅院举例,一个不曾进过剧场的民众,可能觉得水源比较好亲近
,两厅院光空间就让他们很害怕,不只是在空间、建筑上让人有陌生感,“而且感觉里面
都在讲些听不懂的话、做看不懂的事”,如今的情况反倒是遍地开花,选择多样化、内容
多元,接触到的观众也不一样。
此外刘怡汝也表示,许多中小型团队的目标,不见得是做大戏,这其中也有有趣的面貌,
如明日和合制作所将“起乩”元素带入剧场的《半仙》,或者像小事制作将街舞battle带
入剧场,这些东西,中规中矩的大剧场反而做不到,而两厅院做为国家级场馆,如今该扮
演的角色,则是做为这些艺术团队的伙伴与陪伴。
高竹岚则认为,如果数据上能有这么多场次出现,至少代表现阶段的场地档期,包括各种
非典型场地、替代空间,确实可以支撑这么多中小型团队,不过他也提醒,中小型演出
次增多,不见得代表观众对艺术的接受度有打开,否则平均票房应该会成长,“是演出的
的门槛变低了,跟过去相比,想做演出的人可能一样多,而做演出的技术门槛变低,也
导致很多新兴团队出现,但观众的成长没有追上来。”
高竹岚提到,每个世代都会有人想做演出,如今门槛变低,所以整体场次爆发性成长,
但之后的问题是:“活不活得下来?”如果目标是能长期持续演出,这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如果观众人数没对应成长,大家还想要那么多场演出,就是在收入没增加的情况下硬扛,扛久了总是会出事。”
无语言障碍、可容纳较多观众 音乐节目稳定成长
另一个呈现欣欣向荣姿态的,则是音乐类节目。不论大中小规模,音乐类节目在票房、场
次、售票数方面,7年来皆稳定攀升,而2019年度平均票房也创下新高。
刘怡汝便指出,这跟演出样态有关,如两厅院的场地,国家音乐厅能容纳2000人,国家
戏剧院有时1500人都还嫌太大,因为理论上,音乐可以容许比较多观众同时观看,只要
场馆设计好,像国家级场馆不管坐哪个位置,听到的都是原音重现,所以音乐演出本来就
可以吸纳较多观众。
高竹岚表示,音乐类节目确实,各方面都有增加趋势,且在南部地区尤其如此,卫武营对
此的影响很明显,有可能是卫武营场馆经营政策的影响。
他也以年度销售排行榜前10名指出,戏剧类前10名都是本土剧团,但音乐类排行里面,除
了朱宗庆打击乐团之外,几乎都是外来乐团,这反映出两种消费族群的差异,“音乐比较
没有国产、非国产的差别,只有听不听得懂的差别,但戏剧有语言差异。”
供给、需求都在减少 舞蹈节目连观众都面临“后继无人”困境
舞蹈类节目方面,高竹岚则表示整体有在成长,但就统计上来说,7年来没有显著结果,
长期以来的状况,是需求跟供给都在减少,这是长期隐忧,他也有听舞团感叹过,观众后
继无人。
对此他认为,舞蹈节目的困难恐怕是观赏门槛,戏剧、舞蹈节目的票价通常在同一区间,
但舞蹈是比较抽象的语言,相对具有门槛,而从数据也可以看出,舞蹈节目的消费族群
比较年长,不过对此由于舞蹈表演,许多是由舞蹈班老师帮学生一起买团体票,只能够
读取到购票老师的资料,无法界定学生们的身份,所以不一定能界定实际看戏的人是谁。
儿童节目永远有市场 两厅院艺术总监:现代父母把剧场当教育
亲子节目2019年度票房达到1.3亿高峰,而尽管演出次由2018年的904场,略减为815场,
每场次平均票房却从上年度12.09万,在2019年度成长为15.54万,成长看似速度惊人
,但刘怡汝则解释,平均票房提高确实是因为票价提高,但这跟成本增加有关,包括
人员的酬劳等都在增加,因此票价提高,不代表团队有赚到钱,是成本增加下的
不得不然。
刘怡汝指出,大家投资下一代不会手软,儿童节目永远有一定市场,但重点是持之以恒,
回到基本面就是节目好不好看、能不能达到现代父母的要求?现在年轻人对小孩的教育,
已经和过去的想法不一样,会把进剧场当成教育,不会只是想看欢乐的唱歌跳舞,她并举
例,像两厅院最卖座的儿童节目,是全英文的歌剧工作坊,永远都是开卖当天完售,现场
反映超级热烈,父母会一直鼓励小朋友跟演员对话。
88%观众口味单一、只跟着某一大团
然而,去年两厅院公布售票数据,呈现65%观众每年只买一次票,84%只购买单一类型节
目,当中还有大量一次性消费者,6年来只购票一次,来到今年结果,同样65%观众只买一
次票,购买单一类型节目的观众,更升高到88%,高竹岚便就此指出,65%人只买一次票,
所以只买单一类型是必然,以台湾来说,绝大多数观众都只买单一类型节目。
高竹岚认为,背后问题是消费习惯的养成,台湾很大一部分消费族群,是只盯着某个团队
,如国光剧团、绿光剧团、果陀剧场、表演工作坊等,都会有死忠粉丝,这些人自然只会
购买单一类型表演,台湾观众会挑节目看的人,并没有想像中多,“我怀疑有多少人会以
任何形式,浏览现在有什么演出,当他没浏览时就没有选项,就会跟随原本的选项。”
作者: benbon (benbon)   2020-06-06 19:20:00
有趣的分析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