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brighthead (brighthead)》之铭言:
: 这部戏最大缺点一样是没有字幕
: 唱歌时除了一再重复的片段没问题外
: 其余会有听不懂在唱什么的状况
: 不过跟之前木兰少女音量问题不同
: 饮食男女蛮多对唱合唱互飙
: 强强对抗之下,变成歌词被模糊
: 虽然手册有歌词,但于事无补
(底下文长)
虽然我还没看《饮食男女》,但想来谈谈关于音乐剧字幕这件事情。
底下是我自己的想法,也欢迎大家讨论。
关于字幕,可以从两方面的看:
1. 为什么会听不懂歌词?
对我来说,音乐剧的歌词必须在没有字幕的情况下被听懂,这样才对。
至于观众为什么会听不懂歌词,有三种可能:
- 演员没唱好
- 词曲搭配没写好
- 观众看到睡着了搞不清楚唱到哪了
然而,不同语系的音乐剧歌词写法与唱法一定不同。
印象中疯戏乐的王希文说过,中文难在有四声与轻声,
所以当唱到二声字时,如果音乐是往下沉的,那绝对会让观众误解。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原谅 = ㄩㄢˊ ㄌㄧㄤˋ
如果音乐此时重音往下,就会变成ㄩㄢˋㄌㄧㄤˋ了,自然就不知道是哪个词儿了。
2. 为什么要听懂歌词?
这句似乎是废话,毕竟音乐剧的歌词就是文本的一部分,
很多时候它承载着剧情的行进,提供脚色的动机与接下来的动作。
扣除掉完全听不懂的情形,观众是否会需要完全听懂歌词才有办法看懂戏?
其实并不必然。
音乐剧是歌舞戏三者并存与互相融合的剧场艺术,
即便是在国外看演出,我可能只知道大纲,也可能仅能听懂约莫6~8成的英文,
对我来说依旧不影响剧情理解,更何况,有时候字幕反而会影响演出。
(遥想我2018年底到首尔看新戏《玛丽居礼》,
虽然完全不懂韩文,也大抵能猜出他在演什么)
在这里说一个不是音乐剧的例子,是舞蹈的例子:
2018 TIFA 的舞蹈节目《爱与痛的练习曲》,因为作品里有不少代表舞者内心的声音,
当时有针对这些声音打上字幕。
虽然这些台词的英文并不困难,详细内容我忘了,但大抵像是底下的喃喃自语:
(影像: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YlYdVh6PE8)
...Why am I here? 我为什么在这里?
...I feel sad and... 我感觉难过
...Is it true? 这是真的吗?
我自己百分之百用听的可以听懂这些英文,但人的习惯就是会情不自禁地往字幕区跑。
后来有同样看过这档演出的朋友问,为什么这档演出的评论多半着重在这些台词故事,
而非舞蹈本身呢?(当然评论的方向没有ㄧ定跟对错)
这就回到台湾人的观赏习惯了,像是电影有字幕、电视剧有字幕,
所以我们很自然而然的在“观赏”这件事情上需要字幕。
又大家有所谓的资讯恐慌 (其实我也是),深怕漏掉了些什么蛛丝马迹而让自己看不懂。
后来想想,应该鲜少有剧组会把重要的东西藏得又深又隐晦,还觉得自己很厉害的?
因为这只会搞死自己跟搞死观众。
剧场是台上台下需要共同完成的,
观众能不能get到演出,虽然很多时候取决于观众的人生经验,
但剧组说故事的能力与铺陈的方式也很重要。
要是真的无法得到它,那就let it be吧~
最后是关于有位推文的朋友提到听损,这就不是单纯音乐剧上不上字幕的问题,
而是文化平权议题了!
除了相对上比较常见的口述影像与手语解说外,
其实国外演出有所谓的 Relaxed Performance。
以英国国家剧院为例:
演出时观众席内灯光不会太暗,也允许在演出中有部分声音发出等等。
https://www.nationaltheatre.org.uk/your-visit/access/relaxed-performances
这里有段舞台剧哈利波特做的文化平权场,因为观众是孤独症(俗称自闭症)的孩童,
对于外在刺激比较敏感,所以演出直接将观众席人数减少,也特别降低灯光音效的刺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cT03dYWZpM
文化平权这件事情一直以来都很困难,到底是要照顾到那些少数族群也很困难,
但至少持续有在做,大伙儿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所有观众都能享受到高品质的演出。
相较于电视电影音乐画作雕刻文学等,剧场是少数人可以直接接触到人的艺术形式,
也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直接碰触与彼此激荡的温度,才让剧场如此让人爱不释手。
如何在保持剧场初衷与精神的情况下,又可以透过不同的通用设计来完成平权观赏,
的确考验著大家的智慧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