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 《白色说书人》观后

楼主: cloudinair (陈小二)   2017-10-30 17:51:29
一直以来,对于布袋戏,总有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在盛行霹雳布袋戏的那段时间
里,我其实没有跟上流行,我小时候看的布袋戏,就是庙会时在庙埕搬演的那种。
当初,听小杰说他会在舞台剧中加入布袋戏,老实说我觉得有点惊喜,但想像呈现
在我面前的会是我陌生的那些素还真、一页书、傲笑红尘。
周日这天,下著大雨,早上先去国图看书,接着再赶到中正庙旁的实验剧场看《白
色说书人》。因为去得早,所以有机会坐在舞台正前方的第一排,戏偶一出来,居
然是廖添丁,我的眼泪马上就被勾了出来。小时候,在那个收音机比电视机还要普
及的年岁里,吴乐天“廖添丁与红龟”的故事占据了我的童年回忆。其实,我从来
就不记得廖添丁故事里的任何一个片段,但这样由道地台语讲唸出来的“廖添丁”
之名,却让我想起那位陪伴着我长大的阿嬷。阿嬷活过日本时代,受过几年小学教
育的她,很有生意头脑,也能飞快地拨打着六珠算盘。她在我小学三年级左右就过
世了,多年后,当我开始了解所谓戒严时期与白色恐怖之后,我也曾想像著那位失
去丈夫,必须独力扶养五个小孩长大的阿嬷是如何走过那一段日子的。
小杰的这出戏,是从一个刚刚失去父亲的男子独白开始的。他从独白中开始回忆过
往,回忆起小时候他父亲用布袋戏偶跟他说“义贼廖添丁”的故事。慢慢的,从戏
偶与回忆的欢愉对话中,观众看到了隐藏在这位父亲背后的一些故事。在剧情的前
段,编剧不断安排一些伏笔,“不是亲生的头七不会回来”、“你爸爸姓陈,你怎
么会姓王”,透过独脚戏演员与布袋戏偶的互动,终于铺陈出了这位刚过世的父亲
,其实是在白色恐怖时期,揭发主角亲生父亲“罪刑”的“抓耙仔”,而在亲生父
亲入狱后,他就以继父的身分接收了主角与主角的妈妈,也负起了照顾他们的责任

“妈妈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她不出门,也没有人可以进去。”编剧用布袋戏偶呈现
了妈妈在生父入狱后把自己囚禁起来的模样,之后,又透过主角的演绎,把妈妈看
到生父遗书后自杀的情境演述出来。“不要怪他。”生父在遗书里这么说著。生父
知道,该控诉的是这个陷人于罪的畸形体制,因此即便知道指认他“罪刑”的,就
是他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他依旧没有怪罪他。
“不要怪他。”但主角办不到。在他知道了原来自己一直以为的父亲,竟是害死他
亲生父亲的凶手时,这个疙瘩就一直存在他的心里。以至于在这位“抓耙仔”父亲
死前吐得满地都是时,主角只是眼睁睁地看着,而没有过去救他。身体过不去,心
里也是。
看戏时,我一直想到年初的那个台制小游戏《返校》。当网络上慢慢地把方芮欣笑
指为“抓耙仔”的代表,并且点出“抓耙仔”习性来自于她母亲的遗传的同时,我
总有一种很深很深的悲哀。方芮欣和她妈妈,只是因为爱,只是因为忌妒或者报复
的心态,而做出了检举,却没想到这样的检举带着血腥与消逝。之前曾有过这样的
新闻,一名国小老师,要全班投票选出那个把班费偷走的的小偷。戏中主角的养父
,在警总的威逼之下,做出了把主角生父定罪的伪证;游戏中的马教官利用方芮欣
的深情与忌妒,得到了读书会的名单。
为了纪念美丽岛事件而命名的美丽岛站,被中正和中山两条交叉的十字路给封印着
;为了控诉或描绘白色恐怖时期日常悲剧的《白色说书人》,在“中正纪念堂”的
园区里演出。当“转型正义”沦为政客的选票提款机时,很高兴看到小杰这出剧,
记录著,提醒著。除了它的历史性,我更喜欢它所描绘的人性与挣扎,那么痛,又
那么真实。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