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 演摩莎剧团 - 凡尼亚舅舅 契诃夫

楼主: unknown (ya)   2017-05-26 10:59:06
凡尼亚舅舅,一个没有很懂的剧本。出发看表演前,剧本拿起来重读了一次。演出结束后,我回家又翻开来一次。想起了很多事。
当兵那一年,约莫是我人生最空旷荒诞的一年。跟很多人一样,拿了很多书来填补那片荒凉。契诃夫小说选是我在陪一个伤兵住院候诊时带的书。每天读一篇小说,从此爱上了他,不断找他的各种书来看。退伍后也开始看起别的俄国作家。
空旷荒诞,这既是我当兵一年的感受,也是读俄国小说时接收到的风景。
冷。
冰天雪地。
极冷。
没有火炉,耳朵会被冻到脆掉。
寒冷几乎决定一切。
邻居都住的很远,地很大。因为土地不肥沃、气温又只能一年一获,很多地
才能养上几口人,这意味着你想找朋友,就得比别的国家的人骑上几倍的路。
有村子?有城市?还是会有人口密集的地方?但城市是靠着物品流通建立起来的。低产量的腹地让俄罗斯的城市密度也寥寥可数,你想去别的地方还是很远很远很远。(俄国有美国两倍大的国土,但你所能知道的大城市名字通常十只手指数的完。)
我只是想说,在19世纪前的俄罗斯,你想要靠着土地活下去,很有难度,因为这里就是比别的国家冷上好几倍,农林渔牧都很难。交通不方便,牛马生病,兽医赶不到就死了;交易也不方便
,缺个细菌疫苗,换你死了。 寒冷决定一切。
如果只是生活艰苦也就算了,前面祖先不也活了几百年,照样好好的。但19世纪
的俄国,是个追上国际化、现代化的国家。或者说,19世纪的莫斯科跟圣彼得堡,是个追上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
阿其它城市呢?
不重要,你什么时候看过其它城市被小说家提到几次?小说里的主人公会到别的城市,通常就是避暑、经商、追女主角失败、从军、被流放,总之都是到一个外地,然后故事永远不会发生在那里。
除了气候,19世纪的俄国还有着发展到极致的沙皇贵族体系。模仿着法国的中央集权,将整片俄土的大半资源集中到莫斯科与圣彼得堡,花一两百年把这两个地方变成国际化的大都会──拉高知识份子的水平、提升军人商人的视野、给予贵族足够的财富、让市民们看
到欣欣向荣的俄国、开明开放的俄国、进步又有前途的俄国。
阿其它城市呢?
管它去死。
你读小说时有记得过吗?
你都不记得,就更不用说那些19世纪的乡下人有多么被人遗忘了。
除了最极端的气候,人们还要面对很极端的政治与知识。口语来说,就是吃一碗饭都吃不饱了,还有半碗要被收税的政府拿走。
然后从去大城市生活过的人回来还告诉你:这个世界是光明进步美丽、开明开放开心、民主科学又环保、值得我们去奋斗打造的!只想着填饱肚子是落后的思想!
明明是写看戏心得我却扯这么多,只是想告诉你:
19世纪的俄国,说他们有国民集体性的精神分裂症,一点都不过份。
契诃夫写凡尼亚舅舅这剧本(终于回到正题了),就是在探讨这个问题: “X!人他妈的活在这世界上,到底要怎样才不会疯掉?”
剧本里的城市份子对照组,是从大城市回来的教授与教授夫人。
教授是整个家的主人、即将退休的高级知识份子、长年浸淫于美学与艺术理论里。不过我们很快就看到,他在别人眼中是个过度自我中心、有知识而没有实践、有地位而对人缺乏关怀,除了写论文追求地位,连生活都无法自理的老家伙。
教授夫人是比他年轻两三轮的续弦妻子。学音乐出身,举止优雅、谈吐迷人,庄园的男士们都为他倾心。他喜欢文学、诗歌、音乐,但除此之外整日慵懒闲散,不事生产,也不懂得一般女主人管理仆役与事务之道,在乡下庄园里格格不入。
另一边的乡下人呢,是凡尼亚舅舅,跟姪女索菲亚。凡尼亚,简单说,是个47岁的鲁蛇。男,47岁,未婚,庄园管家兼工头兼领班兼帐务,从22岁开始就一手包办庄园的大小事务,简称工具人。把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钱都汇到在大城市的姐夫手上(也就是教授),供应他的学术与都会生活。父亲是参议员,凡尼亚本人年轻时似乎也受过不错的教育,能帮教授翻译文章、能读教授的许多出版物。但学业完成后几乎都在当庄园管家,文采与天赋无从发挥,有志难伸半辈子。
教授的女儿,索菲亚,跟在舅舅身旁打理庄园大小事,年纪轻轻却俨然是半个管家。受的教育不深,相当崇拜富有理想又救助世人的医生。对自己的外貌没有自信,但对宗教有着深厚的信仰。又或者说,对人性本善或人所具有的真善美,有着虽不太了解但强而深厚的信念。可以说是:“希望身边的人都过的好,且必然会过的好,所以我们努力完成这个必然”
在城市与乡村的两个对照组之间的,则是医生,阿斯托夫。他务实,奔波救人;他勤奋,一个月几乎只休息一天;他富有理想,工作之余还植树种树、打点森林保护区、绘制绿化地图;他受过高等教育,见过世面、谈吐斯文。可以说是品德高尚、理想与实践兼具的好人。
可从他第一幕出场我们就可以看到,同时兼顾理想和实践的医生,在长达二十多年的奋斗里疲惫了,渐渐染上了嗜喝伏特加的坏习惯,无论工作与否都需要一小杯来放松身心。一边埋怨乡下群众的落后与低俗,一边在酒醉酣笑时讲著跟农民听来的三流黄色笑话。
理想
与实践平衡起来最好的榜样,应该非医生莫属吧?契诃夫偏偏一边让你看医生的“好”,一边让你看这个好被“生活”所侵蚀萎靡的那一面。一个人无论灌注多少意志力在真善美的追求上,终究还是难以抵挡恶劣环境腐蚀一个人的力道。
那,人他妈的活在这世界上,到底要怎样才不会疯掉? 契诃夫问了这问题,但没有给答案。
在教授夫妻还没来庄园以前,这里的人们勤奋工作,按时吃饭,生活波动不大。
教授夫妻出现以后,整个庄园的作息被日夜颠倒的教授弄的颠三倒四:六点吃午餐、半夜吃晚餐,凌晨他还会摇铃叫醒全部人,煮茶水递给他,或安抚他的痛风老毛病。舅舅跟医生原本也是勤奋工作的人,教授夫人一出现,他们就魂不守舍,迷恋着夫人,工作也荒废
了。索菲亚也整天追着这四个人产生的混乱跑。
是呀,工作,工作。
整出戏里最常提到的就是这两个字,“工‧作”。
教授是个生产知识的大学者,但被嫌弃说写的不过是虚假的纸上谈兵。夫人也被嫌弃不事生产,整天高贵优雅但两手空空。凡尼亚在教授回来的这一个月里,混乱最高点时,喃喃自语着“我需要工作、我需要工作”。医生一生都在勤奋工作,除了追求夫人而荒废诊所与林务的这一个月。索菲亚维持着庄园的事务与管理,比较晚被卷入无所事事的混乱里。
在凡尼亚最难过与无助的时刻,索菲亚告诉凡尼亚:舅舅,我们此生就是要辛劳、辛苦,为他人工作付出,但不要因此气馁,黑夜会过去、信仰会给我们平静、我们终将在付出里得到安宁平静。这类赞颂工作付出的话。
所以,只要我们辛勤工作,活在这世界上就可以他妈的不疯掉吗?
可凡尼亚辛辛苦苦工作二十五年,换来的只有他无法再忍受的卑微。医生为医疗与森林辛苦工作半辈子,渐渐开始酗酒、讲黄色笑话、追着女人跑,跟那些他所鄙视的农民一样。索菲亚,年轻到让人难以相信他所赞颂的信仰
与工作实际上是在说什么。
刚接触这个故事时,我以为契诃夫是要赞颂工作与劳动的价值。是要对观众说,只有实作与实践才能跨越知识份子的空谈,才能抚平活在这个北国大地上的虚无飘渺感,才能安我们自己的心。
看完表演后,我才了解到,没有,契诃夫就连他所提出来的答案都有所质疑──“工作”真的能抚平人心吗?
能的话,那为何凡尼亚、医生与索菲亚面对教授夫妻所引起的混乱,如此不堪、不耐?为何二十多年的奋斗,没能给凡尼亚跟医生更多平静安宁?为何面对索菲亚在结局时对勤奋工作的礼赞,凡尼亚除了落泪难过,没能回上任何一句话?
我原本以为,契诃夫是要透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想要不疯掉,就工作吧。
看完表演后我才懂,他想说的其实是:
实践与实作不一定能带给你意义,但如果你不做,就连寻找意义的机会都没有了。
很悲哀吗?是呀,活在这么极端的世界里,本身就是一种悲哀。
超越悲哀是要付出努力的。付出了努力就能超越悲哀吗?不一定。但你要放弃吗?
现在放弃,你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喔。
索菲亚在故事结尾安慰凡尼亚的那番工作礼赞,也许背后所讲的是这层意思吧。
工作不一定能安抚你的伤痛,舅舅。但不工作,我们要置身何处呢?
工作不一定能带给你平静安宁,舅舅。但你不工作,就什么都没有了呀。
凡尼亚舅舅。
作者: chiasuichen (acting oncamera)   2017-05-26 22:49:00
谢谢你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