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创剧团:日常之歌

楼主: Atica (吉米布兰卡)   2015-04-18 22:59:27
Blog版本: http://jimmyblanca.blogspot.tw/2015/04/blog-post_18.html
很难说这场演出是好看还不好看 (形容词用法),但他不是很好看的 (功能上的) 就是。
时间:2015.04.18 2:30PM
名称:创剧团 日常之歌
地点:牯岭街小剧场
因为是下午看戏,上午就先把剧本读过一次 (《日常之歌》是第十六届台北文学奖剧本组
首奖,网络上可以下载全本)。看戏是很私密的个人体验,也是绝无仅有的独家旅程。只
要能找得到本的,我都会尽量在演出前先看过,因为我觉得这样对我最好,几次实验下来
的结果我也很喜欢,便成了一种习惯。
《日常之歌》的本很好入口,对话一般,人物一般,场景一般,没花费我多少时间。阅读
时,即便故事再怎么普通,仍旧有些事件与场景是明显摆在那儿,等著读者去捡拾,如:
没有癌症病患会全身包得像木乃伊,只剩下眼睛;一直被叮咛要去作检查的母亲;要是那
件事情没有发生,你们早就结婚了等。慢慢地,我拼凑出核电事故、剧中母女一直谈论到
的父亲样貌 (进电厂处理核电危机,因辐射曝露过量而慢性死亡),以及该如何看待这一
整个故事的立场与态度。当故事走到最后,虽然不是用大鸣大放的方式揭露解答,但也算
是一路读本过来,无意间帮读者验证了自行架构的过程。
这样的拼凑感,一直到下午看戏的时候,都还持续进行着,也正巧跟演后座谈提到的“拼
图感”相吻合 (虽然好像不是导演提出“拼图感”这词儿的)。正是因为我知道了拼图的
全貌,我更能专心的再一次去检视故事里是否有被我忽略的细节:清扫掉在地上的头发、
不经意提到的小孩很多的家庭聚会、人究竟能不能选择何时死亡的安乐死议题,还有那一
扇 (双) 望进另一个房间 (心里) 的窗户 (眼睛) 等。
《日常之歌》本就是缓慢的、几乎不带起伏波动的。导演忠实地服膺剧本的氛围,但在为
数众多的沉默中,又多利用光影跟音乐的变化,协助铺陈看似空白,却又复杂的难言之隐
。放大的最明显的,莫过于第四场结束前的时芬。剧本里写着的是“不带情绪地”的刷洗
/剪破裤子,演出却采用了另一种方式进行:时芬慢慢地从烦躁、厌恶、愤恨张狂,一直
到脱下裤子,用一种近乎要磨破皮的歇斯底里,用力的摩擦自己光裸的脚。照在演员身上
那旋转复杂的灯光,也说明了角色的挣扎与对自己的无能为力。
时间的流动在《日常之歌》里不甚明显,除了知道事故是两年前发生的,其余的人物对话
与行为,都仅维持在一种仍然行进,却很幽微存在的步调,很少有完全的暗场来区分不同
的场景。我相信这样的惯性是刻意追求的,为的是要凸显无波的表面下,其实一直有翻滚
搅动的情绪在沸腾与被压抑。然而,阅读文本时,读者可以随着自己的速度调整爬梳;转
换成剧场演出时,观众能否与剧组有相同的频率与脉动?又或者说,该用什么方式抓住观
众,让观众能够耐著性子,在没什么特别重点的情节里,跟着演出逐渐厘清起源的线头?
俗气一点的说法,120分钟无中场,又是这种气氛不高不低的调性,真的很考验观众的毅
力啊!
“过去是未来的预言”,剧作家在演后座谈里,以这句话说明了他写本的缘起与目的。所
以,再怎么絮叨的心得也就此停笔吧!
作者: skylooker (史盖)   2015-04-19 14:12:00
看原PO看同一场~^^在牯岭街小剧场看两个小时的戏 屁股满痛的 >"<尤其这部戏并非高潮迭起到可以令人忽略身体的不适被原PO的文章推坑 期待下周的金控迷雾~^^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