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多重幻象建立与摧毁-The Forbidden Zone

楼主: lk2001415 (走!让我们去找天堂)   2015-04-09 08:37:08
http://jby0419.pixnet.net/blog/post/109976597
网志有图及三段影片 及附上于善禄老师 ‘从布雷希特的史诗到疏离’一文连结
这位女导演 和 她的诸多作品在欧洲已是十分知名,
其创作手法与特质更是十分独特,希望透过介绍能让大家认识这位导演
增加她在台湾的知名度,有朝一日她的作品到台湾了
要抢票也快些
Berlin Schaubühne (德国柏林)
The Forbidden Zone
导演:Katie Mitchell
舞台戏剧一开始借由建立第四道墙让扮演与造景成为仿若真实的存在,
而演出‘魅惑’的过程中致使观众产生认同、入迷与同情,
然布莱希特树立‘疏离剧场’(注一)概念意图使观众不再成为受人鱼歌声迷惑的水手,
而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对戏剧及其含义表达个人的感受与批判;
创作者意图使观众批判而疏离,希望观众进入而营造幻觉,
观众对表演更可展现是否买单的态度,
无论是对批判疏离的手法不予理会或深溺强烈的情感哧之以鼻,
创作者与观众借由作品思考角力正式开始;
而在‘禁区’(The Forbidden Zone)这部作品中,
女性导演Katie Mitchell透过她擅长的影像结合在剧院中呈现多重幻觉的建立与破坏。
故事叙述第一位获得布雷斯劳大学(Breslau)博士学位的女性克拉拉(Clara)
面对丈夫研发供世界第一次大战使用的毒气瓦斯的抗议,
与其孙女克莱儿(Claire)在美国实验室研发毒气解药遭到解散心路历程,
和中央战地医院受无名士兵爱慕的护士看着他遭受毒气毒害死亡;
整个演出以这三位女性故事来回交织、相互影响。
舞台后方有左至右分别是克莱儿工作的实验室、厕所,
一战期间的战地病房、克拉拉家的庭院、书房,
可以看到明确的时空场景配置;
前方则是克莱儿搭乘的电车场景,可左右分开,
也可向中间聚集成为一长列车,并在右方火车小房间中可以看到一个录音间;
舞台前方上方则是一巨大投影幕。
如同上述所提到这部作品中因为结合现场多部摄影机及时做分镜、拍摄,
于是观众在观赏时可选择观赏现场演出(但大多数时候摄影机是直接挡住表演者的)
或经分镜处理的影像;影像中的电车行进场景搭配演员晃动的表演与后方灯光处理下,
就像在真的火车上取景一般,
然看向现场又打破了影像制造的幻觉,
即便沈浸在现场极为写实的场景(如窗外随风摆动的婆娑树影)与演员表演,
摄影团队一丝不苟的顺线、换位、定位与拍摄的动作也将人再度抽离,
理解这是一个受到十分精密控制的演出;
于是观众的审美距离(aesthetic distance)也如同镜头般不断条焦、重新聚焦。
作品最后两位女主角,克拉拉选择写下遗书举枪自尽表达抗议,
但是最后刊载出来的新闻却写着自杀原因不明;
克莱儿读到奥斯维辛集中营依旧使用这种毒气,
以及实验室因为经费不足被解散,绝望之余偷取药物,
在厕所中服毒自杀;而舞台中场景战地医院则是被毒气影响发毒将要身亡的士兵;
三个死亡场景接连发生,共构成贯穿以戏中角色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死亡线条。
虽然可以看到克拉拉举枪自尽前由工作人员协助黏贴血袋与放置后倒的软垫,
中央无名士兵发毒时摄影机直接架在床上近距离拍摄,
和克莱儿在几个不同角度切换完美拍摄死亡瞬间后起身离开的现场,
但将曾经真正的历史与剧场的假象叠合,确实更在人心中打上重重一击。
这位女性导演完美具现了意识流与阴性书写理论,
大量的画面、故事、时空切换与细微情感、细碎的动作,
和似有若无的旁白,不被侧重的台词语言,
想起维吉尼雅.吴尔芙的‘戴洛维夫人’中
戴洛维夫人为策划晚会去花店买花及一路上飘摇、抽换。在等公共汽车回家时,
两位也是看戏的年轻女性观众正在讨论著,
讨论为何两位女性为何只能以死作结,
太被动也太没有意义(毕竟后来克拉拉所写下抗议自己丈夫行为的遗书并没有被公开),
让我想到戴洛维夫人说‘死亡是种反弹。死亡是当人们无法触及人心,
被孤立时一种沟通的企图’,
于是无论是在看过受瓦斯毒害死亡的无名士兵而写下所见的护士、
在盛大舞会当晚一个人在后院自杀的克拉拉或是在公厕服毒自杀的克莱儿,
皆是使用她们的生命开启沟通的企图,而那开启的沟通对象并非是她们自身与外界,
而是外界彼此之间沟通的企图,如同沈入水中的石头并不会说话,
但涟漪的扩散已然传递了讯息。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