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2015 TIFA 1927剧团:机器人科伦

楼主: Atica (吉米布兰卡)   2015-03-14 23:47:03
Blog版本: http://jimmyblanca.blogspot.tw/2015/03/2015-tifa-1927.html
时间:2015.03.14 7:30PM
名称:1927剧团 - 机器人科伦 Golem
地点:国家剧院实验剧场
你会怎么认识与了解一个人?透过见面聊天,可以知道一部分,但总是只有一部分,所以
在要到脸书或噗浪帐号后,我会上去看看这个人都发些什么讯息、去些什么地方,进而了
解他喜欢什么、对什么有兴趣。那...如果这个人不怎么更新社群资料该怎么办?又或者
是,这个人回LINE/WhatsApp的速度不如他面对面聊天来得健谈怎么办?是不是顿时没了
安全感?网络与科技让距离很远的两个人可以很方便的随时随地想说话就说话 (当然,还
是要考虑时差问题),但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得这么仰赖在云端上的资讯来形塑一个人
的样貌?甚至将“真实生活中的行为”与“网络世界里的行为”相互比较?
这是我看演出前,跟朋友聊天的内容。然后,将“科技来自人性”转为“科技控制人性”
的《Golem》就这样上演了...
《Golem》的故事充满想像与讽刺,但部分情节却又真实的不得了。主角Robert个性害羞
、不擅与人交际。在买了具人形机器“科伦 (Golem)”后,由于Golem帮忙打扫帮忙工作
帮忙把妹,让他的生活顿时变得好轻松;接着,功能更多、更轻薄短小的时尚Golem 2.0
上市了,丑丑的泥土状Golem一号机立马被扔在一旁。慢慢地,Golem渗入了Robert家的每
个角落,改变了每个人的习惯。等到3.0出来时,Golem成了一股新生力量,扩大改变了世
界,让人类一个个都成了Golem。
这个让人变得越来越相同、越来越机器的故事,特别是科伦三代的使用方式 (直接植入耳
朵),跟影集Black Mirror的惊悚如出一辙。我不禁在心里大笑,果然是系出同门,同样
都来自英国人的脑子 (注: Black Mirror为英国影集、1927剧团是英国剧团)。《Golem》
的视觉有如古老且充满手工粗糙感的旧时绘本,绘本里说的“无科技”时代,仿佛已经是
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现在观众所看到一切,都像是坐在博物馆里观看纪录短片一样。
戏里戏外的时间对比,令人不寒而栗。
演出是赏心悦目的:运用大量的动画与影像,加上演员逗趣古怪的肢体动作与脸部表情,
两者结合的天衣无缝。现场音乐与音效的适时介入,以及刻意带着声韵与节奏的说台词方
式,营造出说得唱得都好听的美妙体验。只是,科技反扑的议题,是否仅能回溯到人类的
欲望 (追求便利、金钱与权力),万佛朝宗般的归因于贪婪与资本主义?从自身出发的:
对资讯爆炸的不安感、从机器/科技获得的另一种与社会接触的,没有温度的温暖;或者
是外围群众的盲目从众性、媒体大张旗鼓的操作与操弄等,似乎都还有可以讨论的空间与
切入的角度。毕竟已有许多作品以这样的假设作为前提,若单纯的结案,好像太必然了些

是说,是刻意让这一家人红头发吗?因为拥有一头红发,常常容易引来歧视 (如哈利波特
里的荣恩):这家人的Robert有提到他常常被捉弄、Annie也只敢躲在地下室唱着她的革命
之歌等。不过,也有可能是我想太多啦~ 回到心得文的一开始,若科技真的在某部分掌
控人性,那么,我们又该怎么相信科技,或是要相信科技多少,好可以拿来形塑一个人的
样貌呢?
作者: auoi (蜉蝣)   2015-03-15 02:06:00
好剧!!!!
作者: Josina (乔喜拿)   2015-03-15 22:46:00
超好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