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自然而然剧团《沙地》

楼主: chiuma (小两)   2014-11-06 16:57:22
《沙地》是波兰女演员卡霞 Kate Stanislawski 带来台湾的作品,
剧本曾在波兰获得最佳编剧奖,
也被翻译为多国语言到各地搬演。
这次来台湾的搬演,卡霞成为导演,演员则是她在台湾的学生。
每次看见卡霞老师都有一种光芒四射的感觉
即使是导演,也还是散发女神的光采 (是说台湾导演大多都不修边幅这样XD)。
《沙地》在叙述男孩与女孩的故事。
场景原剧本是设定在波兰华沙,但到台湾搬演则简化了华沙历史文化的部分,
试图用比较general的方式谈爱情。
男孩全剧都在场上,女孩则是上上下下,
场景只有一个沙坑,
沙坑是男孩的游乐区,也象征是男孩的一切,
他唯一拥有的一切。
男孩不断地在沙坑里和自己玩耍,甚至可以说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这个部份我想大部分的男生都很有共鸣,
我弟弟小时候就是这样拿着车子自言自语、撞来撞去,
自己就可以玩得很爽。
女孩想加入男孩,男孩不想要女孩加入,
沙坑是男孩的所有,他不想要跟别人分享。
女孩落话说要去找其他人玩,可是其实女孩想跟男孩玩,
男孩只给女孩一点点沙坑,又跑去玩自己的了。
后来男孩终于让女孩玩了,结果女孩自己玩得好开心,
男孩觉得好奇怪,为什么女孩玩到都不理男孩了。
女孩长大了,她不想再跟男孩玩,她妈妈不准她跟男孩玩,
男孩生气了,男孩把女孩唯一的娃娃折断,女孩吓跑了。
男孩后悔了,想把自己唯一的车车送给女孩,
可是那车车是男孩的唯一,不是女孩的唯一。
女孩的唯一被男孩伤害了,也伤了女孩的心。
这个剧本,在写爱情,或者关系。
理、不理;
期待、恐惧;
快乐、伤害;
自我与他人。
全剧里男孩直到最后一幕前始终没有长大,可是女孩却无情地长大了,
这种爱情关系在生活里一再上演,
幼稚的男朋友、没有见过世面的幼齿女友;
我们都在心里保有的一个最珍贵的东西,那东西曾经被伤害过。
《沙地》用孩童的方式刻划爱情,虽然看起来像儿戏,
仔细品味却都发生在我们的生命里。
这部戏一直让我想到台北文学奖的剧本《Play Games》,
这个剧本我看过台南人剧团搬演的《游戏边缘》和娩娩工作室《Play Games》,
也是用扮小孩的方式诠释“关系”,也同样是2个角色,
同样全剧都在同一个场景、同样的服装,
但《沙地》让我觉得少了一点张力,
或许是《沙地》里角色一直用小孩的方式呈现,
虽然女孩有“长大”,但我看见的比较是从角色口中说出的“我长大了”,
而不是真正看见一个“大人”突然出现,
看满60分钟的小孩扮演其实满累的...,毕竟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扮演。
然后剧名“沙地”,但剧中男孩与女孩比较多用“沙坑”来称呼,
“沙坑”确实比较符合台湾人会说的方式,
但中间有一度突然又变成“沙地”,那部份让人有点出戏。
两名演员的丢接满好的,有时候会让人有屏息的感觉,
但一直觉得整出戏少了一些什么,
就是有种“好像一直在等一个高潮”但最后没等到的感觉,
最后一句台词“我一定要找到他”,我个人觉得不够有力量,
灯暗的时候我几乎是觉得“时间差不多了应该是结束”而不是感觉到一个强而有力的结束

我一直试图在台词中寻找剧本想给的的东西,
总是希望一直听到的台词可能会有带有一些象征,
毕竟每一句台词都应该要有意义,
但这部分演后座谈时似乎比较没有听见导演和演员对剧本分析后的想法,
当然我内心有我自己的看法,不过还是很希望听见剧作家对写出这些台词的想法。
满希望可以看见波兰当初的版本,虽然有不熟悉的历史文化,
但是我觉得历史文化也是剧本很重要的元素。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