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报] 诗人的浪漫与孤寂-动见体《台北诗人》

楼主: home99888 (蓝天骄子)   2014-05-15 23:07:35
时间:2014.05.14 19:30
地点:找我剧场
演员:吴昆达、谢俊慧、王诗淳、梁允睿、高丞贤、洪健藏
编导:王靖惇
死亡,是伤感、是永别、是孤独、是遗憾。
面对伤感,我们需要幽默来释怀;
面对永别,我们珍惜著还可以道别的时候;
面对孤独,我们也许只要一罐啤酒陪伴;
面对遗憾,我们终得放下牵挂。
于是,在我们面对死亡同时,
我们也学习著幽默、珍惜、陪伴与放下。
在剧场中面对死亡课题,并不少见,
如近两年的演出当中,有《如梦之梦》的奇幻旅程,
也有《西出阳关》中的感怀篇章;有《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的幽默言语,
也有《人间条件》系列的草根印象。
但即便是看过这许许多多关于死亡的想像与辩证,
即便排练场中服妆未定、走位受限,灯光配乐只能试图有点氛围,
我却还是深深为《台北诗人》感动。
因为我看见了那一份诗人的浪漫与孤寂。
编导王靖惇从诗人叔叔的诗句出发,
透过打破时空限制的情节编排,
让已逝的叔叔不只再一次活在舞台上,
也有机会在不同的角色置换间,和自己的家人、挚友及爱妻对话。
我不禁想到《京戏启示录》和《女儿红》,
已逝的屏风创办人李国修先生透过剧场和自己的父母对话,
以半自传叙事满足曾有的缺憾。
但《台北诗人》的编导王靖惇无意以此为自己的半自传写作,
而是用旁观者的角度为叔叔写传,并藉著走入叔叔的残存记忆中,
继《屋簷下》之后,再一次深刻探讨“家”的定义,以及人际相处间的酸甜愁苦。
虽然乍看之下把“自己”的角色缩限至最小,几乎不出现在舞台上,
但经由剧本书写,悄步走过叔叔的心路历程,
戏里的台词、节奏、情节及画面,也都可说是编导和叔叔对话的一部份,
其中所蕴含的情感相当真诚、动人。
就文学传统而言,戏剧文本与诗一脉相承,
不管是古希腊悲剧中歌队吟唱的诗句,或是莎士比亚剧本里的无韵诗行,
在剧作家一职尚未“正名”,在小说及散文尚未走入普罗大众之前,
“诗人”便是文人雅士们最向往的文坛称别。
如今引诗入戏,为诗人作传演出,不单单呼应了文学脉络,
当诗句成为台词,当诗人思想成为角色功课,
我们不再只是阅读诗篇,不再只是单方面的接收,
而是能在舞台上看见字里行间所埋藏的情感,
在角色间的对话与肢体互动中,认识或重新认识了这位台北诗人。
最难的,莫过于在处理自己现实生活中所认识的人物时,
容易流于个人记叙,困在既有的框架中无法跳脱,
可是编导却运用了他特有的幽默及魔幻写实技法,
深挖但不致于让人难以承受,虽是个人传记但又能引起观众共鸣,
亲情、爱情、友情皆囊括在内,让戏的质感更加厚实,更加有温度。
编导用心,再加上演员功力扎实,丝毫不让人担心,
尽管天气已渐渐闷得让人难受,午后骤雨又不时扰人清静,
走进剧场能有这样一出好戏相伴,实为生活中难得的小确幸。
作者: Barcham (挪威)   2014-05-17 16:36:00
推~ 下礼拜高雄再看一次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