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碑] 台艺戏剧99级毕业制作《暴民时代》

楼主: PayKuo (柚子)   2014-05-06 23:17:33
网志好读版:
http://paykuo1986.pixnet.net/blog/post/364328237
这么一来,我的大学生活就真的告一段落了。
去看《暴民时代》时,心里不禁抱持着这种想法。从95年入学,到现在103年,已经八年了
,当初快毕业时进来的99级学弟妹也已经要毕业了。以后就不会再有人邀请我去看毕业制
作吧?想到这,真的觉得大学生活完全结束了。
只要能够熬得住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其实做表演是很幸福的。因为这世界上再没有一个
空间,可以让一群人集体沉浸在作梦的幻觉中,还能得到万千掌声。尤其是学生制作。
学生制作靠着大家每年凑出来的基金,由于没有仰赖他人金援,也不需要看人脸色,可以
完全按照着自己的理想创作。而观众呢?虽然他们也是买票进场的。但因为学生制作的观
众多半为亲朋好友,通常不会用太严厉的眼光来看待,所以也不造成压力。换句话说,学
生制作是个可以完全照着自己想法来创作的场合。
真的是这样吗?
我想,任何一个售票演出,都应该是要对观众负责。如果满足于自我陶醉,而把戏剧结构
拆得支离破碎,那毕业制作就仅仅是“成果发表会”而已。
这几年看了些外国的演出,甚至跟外国的创作者合作后,我对这个现象开始感到焦急。台
湾的舞台剧演出经常流于自溺,在小剧场中尤其如此。而追根究柢,这个自溺的源头,其
实是来自于学院派的习惯啊。
我能理解在毕业制作中想要做些不同以往的尝试,身为年轻学子,有胆量是个好事。但做
为剧场作品,无论是多么有趣的尝试,都应该是服膺于整体演出之需求,而不是为了尝试
而尝试。《暴民时代》试图将整体演出风格做得前卫、摇滚,这些想法我能够明白。但为
了做前卫、做摇滚而把戏本身破坏掉,就未免本末倒置了。
《暴民时代》这出戏,讲的是在希特勒执政的纳粹帝国下,受到媒体跟党国所扭曲、操弄
的人民。其实戏本身的主题很切合时事,正好可以搭上这波学运风潮。从演出中穿插的幻
灯片、或是对“马先生”的特别强调,都可以看出创作者也有意搭上这股风潮。但虽然踏
出了这一步,却因为胆量不够,这步变得要踏不踏的,反而显得相当尴尬。
 
摇滚化的戏剧绝对没有问题。如果什么东西都要照着时代做的话,现在的流行音乐剧场理
论也就完全崩溃了。更何况,不说流行音乐剧场,就连最硬的莎翁《马克白》不也有人做
出了摇滚版?要摇滚化一个作品并不是问题,问题是,导演有确实掌握住剧本的氛围了吗

《马克白》一剧虽然是以历史为背景,但里面又有女巫、又有亡灵,多少增添了奇幻色彩
,所以跟摇滚的结合并不会太奇怪;就连台艺大97级以前推出的班展《卡里古拉》走摇滚
风格,也是多少结合一些奇幻的神秘感,才让那摇滚摇得合情合理。
然而《暴民时代》一剧,第一,描述的时代并没有那么久远,观众会对该时代有既定印象
;第二,该剧不停围绕着纳粹与社会等等相当写实的话题转。由于上述两点,导致该剧如
果要走前卫风格,一定要先想办法跟太“真实”的氛围拉开距离不可。
要怎么拉开距离?我的意思就是自行修本。要就把纳粹这些东西全部拿掉,直接替换到现
在的台湾;或者把原本就很有型的纳粹制服弄成摇滚版。用这两种方式都可以让导演所想
要使用的风格,跟剧本更没有隔阂地结合在一起。
然而导演没有这么做。对于一个外国来的历史剧本,既没有全盘推翻的勇气;也不愿花下
心思从原本的风格做尝试。反而是从两者之间,凭空跳出一个完全不相关的服化跟演出风
格。这个全新的风格跟原先剧本风格并不一致,导演也没有试图磨合,就硬生生在这样的
风格中插入相当富有历史感的剧情。对我来说,跟看到一群演员穿着太空服演大河剧一样
突兀。
这样的服装造型对本剧是有必要的吗?或者,这个服装跟表演风格对于演员进入角色有帮
助吗?如果以上皆非,那这个服装除了看起来很前卫之外,有什么意义吗?我不认为有。
尤其戏里面的盖世太保们,本身身体没有表演出纳粹军人的硬汉风格,服装又是穿粉红色
网状装,都让我感到角色混淆。纳粹在做威做福时,我只觉得纳粹好正好可爱啊。而我相
信这个好正好可爱的纳粹,应该不是原剧作家想传达的讯息。
导演对于这个风格可说是贯彻到底。有时我很难分清楚,到底导演想尝试的是前卫?还是
综艺?因为在戏中大约穿插了三首歌,都是由现场乐团所演唱。
没错,是“乐团”,不是“乐队”更不是“歌队”。有时演出剧情正在高潮,忽然就用轨
道拉进一群拿吉他、贝斯,还有女主唱的摇滚乐团,非常生硬地插入戏中。
如果这个演唱跟戏剧本身有关联,或是有助於戏剧的推展,那当然对演出大有裨益。但很
遗憾地,我不认为这个演唱跟戏剧有关联。满大一部份原因,是因为女主唱唱歌的方式,
让我几乎听不懂她在唱什么。做为乐团,歌词不那么清楚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可是做为戏
剧演出进场,让观众听不懂歌词就很严重了。而即使是少数我听得懂得那几句歌词,大约
听起来也只是在悲叹、抒怀,制造氛围而已。
甚至在演出将结束时,导演还意味不明地安插了全场演员合唱,原以为戏剧高潮会在这边
收掉,没想到在全场合唱结束后,竟然还有十几分钟的戏。那么把演员全部抽离角色合唱
的意义又何在呢?
整出戏从头到尾穿插了不少歌唱,但很显然并不是打算做音乐剧。导演抱持着我无法了解
的想法,将乐团演出插入戏剧之中,虽然有搭配演员的舞蹈,那舞蹈又跟剧情没有直接了
当的关联。导致的结果就是在每一段歌唱期间,我都感到跟演出充满著疏离感。
也因为这种状况,观众每次好不容易快要进入戏剧氛围,又马上被抽离,持续著抽离→投
入→抽离这种相当不舒服的状态。原本细腻的剧情,因而变得松散。而导演过度抒情舍弃
叙事的情况,也让演出显得滥情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过多的情绪投入对演出并
不是好事——至少在导演这方面,要有足够冷静的理性思考空间才行。
再加上剧本台词修润不足,观众有时必须想两秒才会知道上句台词再说什么,更加深了距
离感。
至于配合演出所搭建的投影布幕,我也不清楚这个东西是否有必要使用。无论对于剧情、
舞台画面,这个投影都没有加分的效果。用摄影机现场拍现场投影是不错的点子,可是这
个点子到底发挥了多少威力呢?借由摄影机拍出来的画面既没有试图抹黑、误导,也无法
展现出现场的混乱状况。既然如此,那这个摄影机就是多余的。
整场演出之中,唯一让人觉得有必要用到投影幕的,就是当小女孩大独白时,背景放出纳
粹时代人民的各种疯狂画面。至少这个画面让人深刻体会到“那个疯狂的时代真的存在过
”。
主持人现场弄政论节目是个亮点,但摄影机本身发挥的功用,除了让观众更清楚看到他的
脸之外,并没有发挥什么额外的效用。这也是我认为相当可惜的地方。
帮主持人上发条的这个概念不错。简单,表达又清楚,观众很轻易就可以接收到背后的讽
意。我相信导演在这个主持人角色上是投入了不少努力,也的确展现出了成果。
其他演员呢?
这可能是学生制作的极限。全班三、四十人,上舞台的有十几人,不可能每个人都具备最
基本专业演员的能力。在本次演出中,除了少数几位主要角色外,大部分的演员都口齿不
清。
而且在身体条件上,也不是每个人都完全开发了。
比如说前面提到的盖世太保,除了服装可爱之外,身体也没有显示出秘密警察的强度。即
使不模仿历史上的动作,为了增强盖世太保的恐怖感,还是需要有些机器化、过度僵硬的
军人体态。很遗憾,本剧中没有让我有这种感觉的盖世太保。
而许多演员在角色跟角色之间转换,要更加注意身体形象。因为在角色开始讲话前,观众
会凭著身体形象去理解你现在演的是什么角色。如果每个角色都用一样的身体形象,观众
自然就要等到演员开口,才能勉强猜到是什么角色。这点对於戏剧幻觉的建立也相当不利

导演在这方面有努力了,他有安排每个演员到什么地方摆出什么动作。然而演员本身也要
超出导演的要求,在各种小地方下功夫设计,才能展现出最完美的体态。
我很喜欢这个剧本,它跟我们现在的时代氛围非常接近。
可惜的是,导演方面的逻辑思考陷入纠结,导致成品效果不佳。
作者: afroSunny (圈圈)   2014-05-10 01:07:00
大致同意,但是撇除设定的问题,导演掌握呼吸上瑕不掩瑜,灯光影像音乐的配合抓的相当准确,也因此演员的表演沦为功能性的只是同等的元素,这点可惜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