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暑修结束,即将拿到毕业证书了,时间过很快,回头看四年修了很多学分,双修、辅
系然后还有校内和校外暑修,应该把除了学程之外的所有修课方式都用遍了,和大家分享
一下修过的课,其实双修辅系四年毕业听起来很恐怖,但其实也还好,也是有他的缺点之
后再提,总之就回顾自己的大学上过的课,顺便分享~
(本篇适用的对象是想双修辅系、四年毕业、可能会出国所以很重GPA的人~)
暑假的时候可以先办理免修,那时候我好像是拿多益和全民英检中高级去办的(不知道现
在的规定)。免修可以让你六学分修自己想修的课。
大一上(20学分)
因为本来就有考虑要出国唸书的关系,需要成绩,大一上我没有选太多政治系国关组的必
修,就照学长姊的建议,把《中宪政》这堂课放到之后,主要是大一之后可以选择老师,
不需要照系上的分配。除此之外《国际关系一》修张亚中老师的,那时候我们一学期要隔
周照原文书上的问题写一篇报告,我觉得对后来的学习很有帮助,老师也是一个满风趣的
人,和系上其他老师的感觉不同。
我还修了医学院开的选修《精神医学、法律与社会》,上课方式是看电影、讲课、写心得
,对精神疾病有兴趣的人可以修看看,我觉得满推荐的,只是选修的话大一可能在评分上
相对其它年级的人比较没有优势,毕竟刚进大学啥都不懂,所以我觉得大一的通识/ 选修
可以修比较不需要写心得报告,单纯考试的,其它的到大三大四再修,这样分数会比较好
一点。
另一门通识是《两性关系》,还满庆幸大一就修了,有分组作业、可以认识满多同学,对
性别概念可以有粗浅认识而且分数也不错。
另外还有修《德文》,如果想修第二外语的话,建议从大一就开始修,因为大二开始修到
大四的话其实单靠学校教学,程度也到不了B1(虽然也不是从大一开始修就可以到b1,但
机率比较大),如果要申请交换之类的也才有真正帮助。
最后就是满后悔的部分,那时候修了通识《东北亚艺术概论》,这堂课本身其实还不错,
但那时候我是翘行政学的时间去修的,但那时候还没有好好看过课表,没有预计到之后社
会系的必修会冲堂,所以最后需要暑修行政学一,ㄏㄏ,总之如果可以的话,没有特殊原
因还是不要做这种蠢事。
大一下(24学分)
大一下为了要双修辅系,所以有意识地选大量通识来冲成绩(ㄏㄏ),我是选自己比较有
兴趣,然后也可以排进最多学分的课。
《世界经济导论》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开,但我觉得算是满轻松、也算有学到东西、也不
会让我想翘课的课。
《客家与台湾文化艺术发展》是因为我自己是客家人,而且他也是有名的甜课,的确上课
的时候会讲满多无关的东西,但小组报告我满认真做的,学到很多,最后的分数也很好
,不会翘课但需要高分的人可以修看看。
《建筑导论》在活大上课,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开,但我也觉得还不错,可以看很多建筑
和编在活大礼堂吹冷气边听老师讲风趣的故事,最后作业还硬用绘图软件画模型搞超久...
但这堂课打分是助教,所以要高分的话运气可能满重要的,我那时候的助教就满好的(
当然也是不能态度差爱翘课之类的)
最后还有三堂课:《创意思考》、《艺术与创作》、《电影艺术与当代议题》,第一堂课
我真的觉得没有学到什么,但最后分数也是不错;第二堂课推荐给喜欢画画的人,每个礼
拜都有作业,我那时候觉得满幸福的;第三堂课当时成绩是靠期末报告给分,但上课我也
觉得满舒服的,看老师放电影片段、有时候睡着,也有学到东西。
大一升大二的暑假申请了双修辅系,那时候想双外文、辅社会,其实现在忘记为什么会想
要修社会系的课了,反正纯粹是想要更了解这些东西,那时候没有什么功利的考量,总之
最后结果出来是双社会、辅外文。申请完有个很重要的事就是要排接下来三年的课表,其
实双修辅系的优点是可以修满多自己想修的系外课,尤其是外文系的,但如果有时间压力
,不想延毕的话,就必须要在课堂选择上加入时间考量,还要调配考试时间,我的话是尽
量一天排课最多让自己考两科期中或期末考,这样的话期中末比较不会成绩爆炸。
大二上(25学分。政治:12, 外文:6, 社会:3,还有德文和体育)
外文系文学组的辅系必须先修《西洋文学概论》和《文学作品读法》,上下总共12学分之
后才能够修其他文学课,总共要修30学分,会有一张表列出哪些课程包含在这30学分中,
所有有18学分的课可以自己选择,基本上分成美史、欧史、英史三部分,之后再详细说。
《西概》我觉得是非常棒的一门课,读希腊神话、圣经和两部荷马史诗,即使不是外文系
的人我觉得上了也非常有帮助,对于西洋文学的起源、西方文化的认识都会有更深的了解
。
政治系的课方面,我还满喜欢陈世民老师上的《中华民国对外关系》,是比较欧陆式的授
课方式,讲课学生要自己抄笔记这样。我没有看共笔,每堂课都坐摇滚区,虽然最后没有
拿A+ 但也觉得学到满多东西的。苏宏达老师的《国际关系史一》我也满喜欢的,虽然很
多人觉得苏老师的课有点废,但我觉得自己在看书和写摘要心得的时候都有新的收获,
有时候好像老师要上课讲很难,学生才会予以尊重,但其实大学的学习就看个人,自己
回家要下工夫也是很重要。
大二上只有上一堂社会系的课:陈东升老师的《社会学甲》,这门课也是我推荐所有人、
不只是社会系的人都可以修的课,一年就可以对打下社会学还不错的基础,有纵观了解。
上陈老师的课也非常愉快,不会想要翘课。但要挺认真就是了。
大二下(23学分,政治:6, 外文:6, 社会:3, 还有两门通识& 德文)
有点忘记这一年为什么修比较少的学分了,可能是上个学期修《西概》和《文读》有点被
吓傻了。因为老师都会上回家要先读下次上课要讲的东西,一个人修课的笨笨外系生如我
,就会真的去读,然候读到快往生,导致自己压力很大。但之后会越读越快,刚开始接触
会比较慢,所以不用太担心~
这学期本来还有修徐思勤老师的《中国大陆政治经济发展》,但在期中考前礼拜我停修了
;那时候也考虑满多,想说这样之后申请国外学校成绩单会不会不好看,但之后爬文决定
还是停修好了,因为之后还有机会可以修徐老师的外决,还有二选一的另一门课;那时候
我是觉得顾GPA比较重要这样。但如果真的情况不对,可以先找老师谈谈再做决定。
大三上(29学分,政治:12, 外文:3, 社会:9, 通识一门)
这大概是最爆炸的一个学期,刚结束一段很长的感情,开始一些很诡异的缘份,然后还有
大量的学分,但现在回想起来也是很有趣啦ㄏㄏ。
这学期把政治系的大一必修《中宪政》修了,我修黄锦堂老师的课,也算是颇有收获,比
较能够了解法律和所有人类规约与建制的崇高性,在听老师分享在德国求学经过时,那时
候还常常听到热泪迎筐,被他们追求学术的热情感动这样; D。然后还有《经乙》,我是
用外系的《经济学一》抵的。
印象很深刻的是上了外文系李鸿琼老师的《十六世纪英国文学》,老师讲课不只会讲文学
,哲学和美学也是常常会碰触到,也是常常听老师讲课就非常感动,记得那时候失恋,自
己一个人修课,都坐最后一排,不知道老师有没有被那个常常动不动就泪流满面的学生吓
到,ㄏㄏ。有次上课老师放苏格兰民谣给我们听,边讲爱情,还在网志里写“singularity
of love, 一种接近religious love的感情”,那时候应该在上The Faerie Queene,
总之,老师是我觉得很特别的人,也很荣幸可以上到他的课。虽然李老师的课满硬的,但
认真上课的话,要拿不错的分数也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可以不用担心,放胆去修~
社会系的课则是非常推荐刘华真老师的《发展社会学》,如果可以的话,我觉得先上曾
嬿芬老师的《经济社会学》再上《发社》会比较理想,但我那时候先上《发社》也是可以
的,只是要比较认真然后之后如果上《经社》会比较无聊一点。《发社》的课程很扎实,
上课有看电影,还有老师带我们讨论文本,每次上课前会有小考,老师还会点名问问题,
最后还有期末报告和期末考,我觉得很有收获,那时后同修这门课的同学都很优秀,讨论
的时候常常激荡出火花,这门课对我自己的人生观也影响满大的。
另外一门是林端老师的《中国大陆的宗教与社会》,也很荣幸可以上到林老师的课,以后
的学弟妹比较可惜没有这个机会了,很享受老师边自在地讲课、台下抄笔记的上课方式,
老师从马克思、韦伯、稌尔干开始讲宗教,也帮还没上过《社理》的我打了一点基础。
最后是通识课《食品与健康》,我也很推荐所有人去修这门课,修完之后会对自己的饮食
比较注重而且到现在我都还受这门课影响,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比较有意识。
大三下(26学分,外文:3, 政治:11, 社会:12)
这学期修的课中觉得吴嘉苓老师的《社会研究方法甲下》是最印象深刻的。第二学期上质
化,因为上学期没修过量化先修质化,所以要修之前要写信问一下老师能不能这样,老师
同意的话比较好加签。那时候我们要一个小组一起做田野,然后最后以个人名义写报告,
那时候觉得自己根本就是要走学术的啊,做田野的时候都很开心,虽然学分很多,但每个
礼拜周末常常花在田野上,最后写几万字的报告完成的时后也是挺过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