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 空巢期与家庭药师计画

楼主: jonathan8907 (Skrillaxs)   2022-04-12 00:18:15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验
爸妈打电话给你的时候,总是会问说:
“你什么时候要回家?”
或是,当你要搭车回外县市读书或工作的时候
爸妈又会问:“那你什么时候要再回来啊?”
为什么爸爸妈妈,总是在等子女回家呢?
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空巢期”吧!
很多人在长大离开家里去读书、或工作之后
常常都会有一个感想,那就是“好自由啊!”
什么时间吃饭、什么时间睡觉、什么时候读书
通通都是可以自己决定的事情
就连要跟朋友出去夜冲
或跟伴侣来一场两天一夜的旅行
也不会有人阻止或碎念
因此很多小孩子,在离开家里之后
就很难再回家跟父母长住了
只不过随着大家离开家里的时间,越来越久
大家也渐渐发现,以前总是在照顾自己的父母
却反而变成需要被人照顾的角色
不只是每次回家的时候
都会发现父母好像又更老了一点
就连他们桌上的瓶瓶罐罐也越来越多
但要是身体出现不舒服的情形,又觉得是小问题
不会告诉小孩也不愿意去就医
然后每次讲电话的时候,也总是在问:
“什么时候才要回家”
似乎他们的生活重心,只剩下等待子女回来
如果你的父母也有类似的状况,很可能是因为
他们还没办法好好面对“空巢期”的冲击!
【什么是空巢期?】
“空巢期”指的就是在成人的“生命周期”中
小孩长大后,不再继续住在家里的阶段
通常会发生在小孩开始外出读书、工作的时候
但实际上这个“空巢期”要到什么时候才会结束
却是不一定的
人类学家格里克,曾经指出
在“家庭”里面有七个重要的时间点
依序是结婚、第一个子女出生、最后一个子女出生
第一个子女离家、最后一个子女离家
最后则是伴侣死亡,以及自己死亡
也就是说这些事件,都会让家庭出现剧烈的改变
那如何去面对,或调适新的阶段所带来的问题
就是每一个人生命中的课题
而我们今天讲的这个“空巢期”
指的就是从最后一个小孩离家
到伴侣或自己过世的这个期间
那如果父母对于子女离家的这件事,一直都没办法适应的话
“空巢期”所带来的不适感就可能会一直存在
但如果更具体来说的
这个阶段的父母到底是会面临到哪些冲击跟挑战呢?
【空巢期父母可能会面临的问题?】
首先,父母要面对的第一个改变
就是他长期担任的“角色”,突然没有用了。
举例来说,从小孩子出生之后
大部分的父母就会转换成“照顾者”的角色
而且一当可能就是十几年、或二十几年
但当小孩离家之后,家里面就没有“需要被照护的人”了
整个家庭的运作模式也会出现改变
例如没有小孩需要吃饭,父母也不一定会想要煮饭
或没有小孩的事情可以讨论
父母之间也突然不知道该如何跟彼此相处
另外,许多父母也会因为
不知道自己除了“照顾者”的角色以外,还能干嘛
就因此对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到怀疑
所以当他好不容易跟孩子相聚的时候
就很容易变得更唠叨,甚至情绪勒索
但他的孩子已经长大,想法和很多事情都改变了
甚至渐渐习惯独立的生活,所以这样的相处模式
就会导致亲子关系恶化
那这些状况造成的心理压力,也都可能会影响到生理
再加上年纪到了,也常常会碰上身体退化而带来的病痛
例如视力退化、消化系统出问题、头痛、失眠、心悸等等
只不过,父母在面对这些问题时
常常会不知道自己正处于这样的困境中
因此可能会自行服用偏方
或听从非专业的饮食建议,让状况越来越糟
那这时身为小孩的我们,可以怎么办呢?
身为小孩,可以怎么办?—— 心理层面
这个部分我们可以分为
“心理”跟“生理”两个层面来讲
在“心理”的部分
我们会建议大家可以朝“建立陪伴感”
以及协助父母找到“新的生活目标”的方向试试看
首先,以“陪伴感”来说
小孩因为读书或工作的安排
没办法常回家陪父母,是很普遍的状况
但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可以跟父母
一起培养出其他的陪伴形式
例如说每天花五分钟跟父母视讯
或是每天跟父母分享自己午餐吃了什么
甚至是“一起养宠物”
都有可能让他们感受到的冲击变小
再来,建立父母自己的“生活目标”也很重要
那这个部分,小孩可以先观察父母的喜好
像是如果他们喜欢从事静态活动的话
或许就可以教他们看 Netflix 影集
透过每周追剧来建立目标感
那如果他们比较喜欢户外活动
也可以介绍他们爬山、或路跑社团
让爸妈在运动的同时,还可以认识新朋友
拓展社交圈,一旦他们的时间逐渐被这些活动占据
或许就可以慢慢适应,“不再是照顾者”的生活
【身为小孩,可以怎么办?—— 生理层面】
在“生理”层面,我们则是可以协助父母
筛选获得“正确保健资讯”的管道
例如可以推荐他们
比较有公信力的医师或营养师的 YouTube 频道
让他们先吸收一些正确的保健知识,增加判断力
或是也可以介绍他们使用
能帮忙辨别假消息的 Line 工具
降低他们误信“不实健康资讯”的机会
但如果需要更专业的协助的话
其实也有不少政府资源可以利用
像是如果你的父母有三高
或是同时有多种处方笺需要吃药的话
就可以问问看药师该怎么办
那像是台北市政府卫生局所推出的“家庭药师计画”
其实就是针对这样的需求而生的
【怎么找专业药师教吃药?】
台北市政府卫生局,从 105 年开始
就有在推行“家庭药师计画”
主要就是希望可以提供给有需要的人
在用药上的照护服务
像是“这些药该怎么吃?”
“不同医师开的药可以一起吃吗?”
以及“吃了药不舒服怎么办?”等等
都是药师可以提供协助的部份
那这个“家庭药师计画”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
分别有老人福利机构药事照护、社区药事照护
以及居家药事照护
但大家比较有可能寻求协助的应该是
“社区药事照护”的部分
举例来说,如果你的父母有三高
或是有两种以上的慢性病的话
就可以到有家庭药师标章的社区药局寻求协助
那如果药师判断民众属于这个计画服务的对象
而当事人也同意参与计画的话
药师就可以从很多面向来进行药事照护
像是询问及统整目前的用药和疾病状况
提供药品使用和保存上的建议,或回答各种疑问
同时也会了解服务对象
是否有使用营养补充品、保健食品
以及他的饮食习惯如何,那如果民众都能据实以告的话
药师就能够提供给他,最适合
以及最完整的用药建议
避免药品与食品间可能会发生的交互作用
另外还有一些药局有担任废弃药物检收站
可以让民众到药局丢弃废弃药物、针具针头等等
因此如果大家发现,爸爸妈妈有很多过期的药的话
也都可以拿去检收站丢弃,避免他们误吃
那这样的服务,对于想要协助空巢期父母的我们
以及常常搞不清楚该怎么吃药的父母
或阿公阿嬷来说,真的是很有用的资源
【我们的观点】
不管是爸妈还是小孩,在空巢期这段时间
彼此的身心都同时经历剧烈的改变
父母可能蜕变成全新角色
小孩也可能成为更为成熟的人
那关系当然也会随之改变
那在这个阶段,可能有很多人会对
父母的情绪勒索感到很不耐烦
或是对于他们常常乱吃偏方感到不解
但如果我们能意识到,他们其实正面临一个很大的冲击
需要调适的话,或许我们心中的不耐烦就会比较降低
也比较有办法“找到方法”跟他们相处
或协助他们面对问题
而且我觉得,我们在跟这个时期的父母相处的时候
也像是在认识不一样面貌的父母
因此我们或许可以试试看用“认识新朋友”的心态
重新建立跟父母的互动
说不定在父母跟子女的关系之外
还能建立全新的友谊关系
聊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用过
网络上流传的“亲情计算器”
它可以从爸妈目前的年纪、男女平均寿命
以及每月相处的小时数
来推算你跟父母大概还有多少的相处时间
比如说小孩每个月从外县市回家一次
且爸妈年纪是 60 岁左右的话
实际上精算下来,跟爸妈的相处时间
很可能就只剩下“一百多天”而已
我自己在发现这件事情的当下,真的是很震撼
因此我们会认为,如果你们彼此都很爱对方
但却因为“空巢期”的影响
而让你们的相处时间常常都在吵架和误会的话
那真的很可惜,不如试试看
一起跟父母克服“空巢期”吧!
内文来源:https://youtu.be/Ev8NxZdebL8
参考资料:
→家庭生命周期之探讨:https://bit.ly/3lJkRIK
→孩子离家时,我们都是“新手空巢父母”:https://bit.ly/3y5DjQO
→父母面对“空巢期”该做的七件事:https://bit.ly/300Qoy2
→不只更年期,子女离家后更要面对“空巢期” 50岁后这样护巢,心不再空虚:
https://bit.ly/3ovOUW8
→“孩子都离家了,好寂寞…”迎接空巢期,你应该让自己过得更好!:
https://bit.ly/3owom70
→家庭药师计画:https://bit.ly/3lIw3VN
→面对空巢期的夫妻:找回自我、重新爱自己有多不容易?:https://bit.ly/3GkO3xn
→孙宗凰,〈空巢期父母的生活型态与辅助工具设计〉
作者: jlv1013 (环评没有意义)   2022-04-12 00:56:00
我妈65独居,我回家住才知道她对食物保存以及烹煮的习惯变的不一样,会在意的子女真的要回家看看,而且可能有父母还未察觉的退化状况
作者: merpheus (Ender)   2022-04-12 11:51:00
我父母是没办法面对小孩会长大的事实,把我29岁的妹妹继续当小朋友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