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把潜水时会教导你的知识和技巧分成三个等级:
等级一:skill based (技巧)
等级二:rule based (规则)
等级三:knowledge based (知识)
也就是说,我们会先从基本技巧开始练习,然后学习辨识情境并套用规则,最后遇到复杂的任务或是情境,要尝试用知识和经验并善用身边的资源(人事物,也就是潜伴、时间环境、工具)去解决问题。
而潜水教学时的训练,也是按照这样的逻辑循序渐进地提高难度。
在泳池(平静水域)先练习的好处是,可以专心在技巧的训练,而不用太强调规则/知识等级的运用。例如可以专心在泳池练习面镜排水、调节器寻回、中性浮力控制等基本动作,而不用太担心5米3分钟安全停留、上升速率控制等需要遵守的规则。
但是当要下开放水域的时候,就得实际运用一些规则,例如从深到浅要记得泄 BCD 的气,不然就容易“放天灯”。还有其他规则,例如当耳朵痛,代表下太快就得控制下降速度然后往浅的深度移动等等,让学生可简单套用“遇到什么症状 => 代表遇到什么问题 => 然后可以怎么解决”。这部份包含了三个过程,察觉症状 => 判断是什么问题 => 实际处理问题。当你要套用“规则”前,基本功就是“技巧”。例如你的中性浮力控制不好,要套用5米3分钟停留的规则就会有困难。
但当实际情况比较复杂时,规则也会变的太复杂,如果硬是要设计一套规则去套用,可能会不好记忆或是不好套用。这时候就会升级成需要活用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然后你就会发现有了解课本的理论突然变得很重要,例如用干衣上 OW 课时,因为同时有 BCD 和干衣两个充气装置,要同时达到“中性浮力”+“干衣不要挤压”+“干衣内气体流动顺畅,不要让气体有集中在某一身体部位的倾向”,
又更复杂了。当然,比较有经验或是能活用知识的教练,可能会想办法把知识等级的难题化约成规则等级,例如干衣排气阀调整到某一格时,若同时可以维持中性浮力且上升一公尺会自动排气,不会被挤压也不会感到气体流动不顺畅,则就把排气阀的格数记下来。这样就等于是把问题化约到规则等级。等到学生很习惯上述规则也潜了很多潜,到最后可能会变成技巧等级,即使下不同的水温更换不同厚度的内衬和配重,也可以很快速找出“排气阀需要调到第几格”的规则,也就等于把规则等级的问题化约成技巧等级了。
所以我们训练和练习的目标就是,潜水基本功练到扎实(例如买一套自己的装备在泳池里练习,可以请人帮潜伴帮你拍照或是请教练帮你看动作),多多模拟和思考情境,例如在不同的深度发生气瓶没气究竟是要吸潜伴备二?紧急游泳上升?丢弃配重上升?或是不小心让电脑表进减压模式后,你是否能看懂参数的意义并做出正确反应?潜水后写日志反思自己能否做的更好,然后提高自己对于潜水的知识,做意象化训练(visualisation),尽量让知识等级化约为规则等级,
规则等级化约为技巧等级,这样会有助于自己成为一位不雷的潜水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