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poly (齿轮)
2024-12-06 21:43:05https://i.imgur.com/aNqnX5b.jpg
以前在板上发了几篇智慧家庭的文章,后来也陆续将自己的房间、客厅与卧房升级
到可以交给IoT一键操控或自动控制,但毕竟那时的住处在采光、对外窗等环境因
素单纯许多,逻辑相对简单,而且离自己的理想还有一段落差,就没野人献曝。
搬到新居后,除前述的环境因素外,近期的产品也终于能接近我的理想,因此就先
以装设在我房间的本篇主角–BenQ Aora吸顶灯做为头阵。另外使用的IoT系统是米
家,因此以下内容主要适用米家,而比较对象是曾长时使用过的YeeLight月华与月
影550、Toshiba邀月、Philips智睿与Hitachi LEC-AHS 1010F,且最大前提是“在
台湾方便取得,同时无需克服太多水电安装上的疑难杂症”。因为文章颇长,先把
结论放最前面,一般使用感在中段,最后则是搭配米家做为IoT产品的心得。
就我的使用感而言,我会将Aora推荐给这三种受众:使用环境功能性多元、在意空
间光线弹性与舒适度、喜欢设定更细致光效的使用者。
同时我认为BenQ Aora在目前不可取代的最大优势有这四点:
.最高10000~12000流明,提供可应付各种条件的充足亮度。
.主要的2种模式会配合环境光调整照度强弱,亦可开启视时间而调整色温的昼夜
色温循环模式。
.光感应器颇为灵敏,而且调光调色的变化曲线调校得不错,使得Aora在自动改变
光源的过程非常自然。
.上下两种光源的输出方式弹性很高,增加使用上的舒适舒服,也确实避免发生暗
角。
其次也有以下可用于IoT的特色:
.摇控器是红外线(IR)系统,且能被多个设备(小爱音箱、万能摇控器等)完美复制
讯号。
.Aora本身可在离线环境下,透过语音做简单的操控;也能使用APP做更精细的控
制。
.即便实体摇控器设计的非常简约,不过内建的阅读模式与休闲模式尚算满足多数
场景。
.夜灯的十种亮度不论做为原本功能的夜灯,或触发无人自动关灯时要离开房间的
短暂照明,都已足够。
至于最大的缺点,大概就是它一颗可以打我家三颗灯的不亲民价格与无法直接接入
现今的IoT系统了,不过它有发挥价格上应有的价值,而IoT可以透过其他设备介接
;而外形部分见人见智,但仅可储存一组自定义设定,我觉得略有不足,希望往后
能借由APP更新方式处理;如果追求氛围感的使用者,则多一项不能提供RGB。
简短的结论摘要后,我先尽量以大多使用者,而非IoT玩家的角度来评论Aora。
我房间用途为读实体书、玩NS与使用电脑、滑手机、对着窗外放空,扣除有用萤幕
挂灯的电脑桌使用部分,其中最麻烦的是我有可能坐或趴在地板读书与打电动,这
时和灯体的夹角偏锐角外,若是直下型的光线更容易被自己挡住,所以空间内的照
明是否均匀是一个考量;较为休闲使用时我会把色温调到2700-3800的暖光至暖白
光,虽然暖黄的灯泡色很舒适,但大多的吸顶灯又是采用单一方向与平面的发光源
,即便上述提到的YeeLight月华或Hitachi LEC-AHS 1010F在灯体外围还提供了一
圈副光源,可效果仍然颇为单纯,只有单一灯体的情况下能最大提升操控性是另一
个考量;又虽然Hitachi LEC-AHS 1010F可以侦测环境光而微幅调整流明,不过一
方面实际使用体验不是很有感,再者即便在日本亚马逊寻找,这项功能似乎已经不
是大宗需求,可否配合环境调整流明又是一个考量;而现在吸顶灯的调节色温已经
是基本配备,但以往使用的体验也发现,流明不足时,暖色系的光源往往不太容易
有实用性,最后一点就是满足上述三者后,是否够亮。因此在规划室内灯光时,我
一直无法决定的就是客厅与自己的房间。
其后因缘际会下体验并认识到Aora,同时在网上做了一番功课后,确定它能满足上
述要求,就先行设定Aora做为房间灯,而客厅灯再从和它功能同质性较高,也多是
Ra95的Toshiba寻找,并决定客厅灯使用Toshiba邀月。
https://i.imgur.com/LT2iyD9.jpg
9月底安装时,住所还在木工准备退场刚粗清完的阶段,因此环境不到干净,地面
的保护层边缘或墙角亦有木屑。不过到场的两位师傅并不会因此就将废电线、铁件
或螺丝等物体随便抛置,或直接不避讳的触摸墙面,同时依然有注意灯体是否平贴
天花板、只会将Aora与相关设备放置于盒内的保丽龙盒上等措施,我对这些有被照
顾到的细节给予很高的评价。完成后除了将现场做简单的归位和整理外,亦会进行
简单的基本教学与签收,能感受到BenQ在此的SOP,而且整体的细腻度与给我的满
意度是所有过程中,和安装壁挂架与窗帘轨道的三种工班师傅并列第一的。
不得不说,至今2个多月以来,Aora的使用环境从初始装潢期的木作退场、油漆进
场、细清,到正式入住,除了安顿好一切的现在之外,它在工程验收与油漆选色上
更帮了我不少忙。
对于5坪、层高3米,且采光充足的房间而言,Aora破万的流明算是绰绰有余,因此
不论要观察柜体收边的平整度或墙面油漆是否均匀,而且对于深柜内部也提供了一
定的照明,算是蛮容易就能发现有无瑕疵;透过不同色温与流明控制光效后,也成
为我油漆最后选择i白而非一开始挑选的玫瑰白与常见百合白的关键,对我来说,
暖白光与黄光下的i白提供的氛围感较为适中,同时随着灯光角度的颜色变化也很
有感。
在没使用Aora前,可能天气很好时还需要靠窗帘或遥控器去降低亮度,有时太集中
或懒得找遥控器时就只能靠瞳孔自力适应,若是用眼过久,休息时都会觉得眼睛酸
涩。但受惠于Aora灵敏的光感应器,且与整体环境亮度的量测逻辑与变化曲线相辅
相成,不论是光线的恒定或使用昼夜色温循环,都不会有大晴天飘来一片乌云的突
兀。
我的电脑桌左右分别是Aora与2公尺见方左右的窗户,距离约1~1.2公尺,最神奇的
就是不论什么时间与天气,不开挂灯的同一位置亮度大多是在稳定的480-520Lux之
间,现在除非我窝在看书的角落,否则基本上不会去控制亮度,而是选择阅读或休
闲模式,直接把亮度交给Aora去自动决定,光是这一点,我就认为它带给我的价值
对得起它的价格了。
另外我通常也会打开昼夜色温循环,随着时间渐晚,它的色温会趋于暖色,而且是
基于当下的色温与亮度去调整,在NS大作连发的近日,这让我不会像以往的旧环境
,快到凌晨还持续处在暖白灯光而全无睡意。不过没有萤幕挂灯补助的话,还是要
谨慎使用,以避免光源不够又专注用眼的疲劳。
https://i.imgur.com/fUipv6C.jpg
上方的组图是手机使用专业模式固定光圈、快门、白平衡与ISO,并在同一天更改
模式五分钟后连续拍摄的情况,以求尽量减少环境光的干扰。左右分别对应Aora的
阅读与休闲模式,下方为自定义的最爱模式(上下亮度都为100%,色温4000K),可
发现对比固定亮度与色温的最爱模式,不同起始值的阅读与休闲模式在经过自动调
光后,墙面与角落的亮度不太会有很大的变化,目前使用至今,Aora在调光调色的
信任度颇高,还没有需要手动介入的情况。
不论是Hitachi LEC-AHS 1010F、易来的月华与月影或Philips智睿,毕竟生产的时
间与价格就摆在那里,都很难与Aora比拼,所以真的能PK的也只剩Toshiba的邀月
。
https://i.imgur.com/WYNAY1c.jpg
Aora和邀月同样都是RA95,以一盏灯的基本角度而言,功能性相差无几,两者也都
缴出了漂亮的成绩单。但使用上的细致感受还是有所落差,邀月整体就是中规中矩
的模范生,就连遥控器都是常见的风格,而Aora额外的照明方式、自动控制亮度、
离线语音或连网借由APP控制,则是它与传统灯具不同的附加价值,这部分和BenQ
的ScreenBar很像,许多设计上的特有巧思着实不容易单从文案或影片感受,若说
是信仰,也只能借由实际体验论证了。
https://i.imgur.com/ppEbgzf.jpg
不过以调光调色的便利而言,采用滚轮式摇控或APP横条百分比的Aora都方便和直
观许多,响应速度也快上不少,可也由于滚轮太过顺滑,拿遥控时可能会误触;外
形部分我是比较喜欢更具设计感的Aora,小巧容易收纳以外,对已经看了快十年的
类似灯具遥控器也比较有新鲜感。
我很重视的昼夜色温循环(Toshiba邀月为晨昏循环)表现上,由于只有官方的曲线
图而缺少详细参数,仅以主观意见去评论。对比Aora,邀月的色温在逐渐达到峰值
时,整体感偏冷,维持在高色温冷光的时间也略长,可曲线两端的早晚却又显黄;
Aora即便是正午的5200K色温,由于采上下两个方式发光,漫射后打在空间的光线
容易受到墙面油漆或材质的影响,如果又有挂灯、台灯,或其他间接照明,灯光表
现的自由度极高。
两相比较下,放在客厅的邀月就是一般常见的吸顶灯,表现稳定,但稳定到没有惊
喜或意外感;Aora若选择会弹性调光的阅读或休息模式,兼而开启自动调色的昼夜
色温循环,感觉会像天花板上出现了一盏小小的太阳,不知不觉提供变化之余,又
却不失适合当下的光照强度。周末窝在房间看书、打电动或喝咖啡,休息时抬个头
,看到的是配合当下时间与亮度的不同灯光,相同的灯与不同的感受,这是我喜欢
Aora的最大原因。
在不需要太高的流明,也不追求色温与亮度自动变化的情况下,或许还有更多比
Aora还具性价比的选择,不过对于长时间停留的空间,或可能用于工作、阅读与打
电玩等多功的环境,我完全没后悔使用Aora。
不过若有下一代的Aora,除了能原生支援主流IoT系统与增加更多组自定义的喜爱
模式外,也会希望可以开放阅读与休闲模式时,自动调整亮度的强度与方式,在到
过我家的多数亲友觉得很够用的同时,还是有仍然觉得可以再亮一些的少数意见,
同时会选Aora的使用者应该也有不少是专业的玩家,更多的操控性也就代表了有更
高的可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