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连结:动区动趋
http://bit.ly/2LuU1AB
新闻本文:
【中本聪、比特币的灵感来源】密码庞克始祖 Timothy May 逝世,享寿67岁
一周前(12/15),密码庞克(cypherpunk)传奇人物、《加密无政府主义者宣言(Crypt
o Anarchist Manifesto)》作者提摩西・C・梅(Timothy C. May)去世,享寿67岁。没
有他,很可能就没有“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也就不会有现在的比特币(Bitc
oin)。(在美国,梅以“Tim May”为人所熟知。)
上周六(15),自称密码庞克一员、名为“幸运绿(Lucky Green)”的网友,在脸书(F
acebook)上宣布了梅的死讯。
“幸运绿”写到,梅似乎是因自然原因离开了这个世界,不过一切仍有待验尸报告出炉。
至少,梅没有如许多人预测那样,死在枪林弹雨下。(编按:梅过去的著作,得罪了很多
人,尤其是体制内的一些既得利益者。)
“密码庞克(cypherpunk)”一词,正是因梅对密码学的热情而生。1992年,美国克林顿
政府下令遏止密码学流于民间,在这样的背景下,梅与另外两位密码学先驱—艾瑞克・休
斯(Eric Hughes)和约翰・吉尔莫(John Gilmore),每个月固定聚会,交流各自对密
码学的新见解。不久后,一些人便开始以“密码庞克”,称呼上述三位前辈和其他与会者
。
“密码庞克”聚会,无形之中茁壮为一个组织,组织中有些成员的名号,可是名威四海,
如“维基解密(WikiLeaks)”的创始人阿桑奇(Julian Assange)、“BitTorrent(BT
下载)”的作者布莱姆・科亨(Bram Cohen)、“全球资讯网(WWW)”发明者提摩西・
柏内兹-李(Timothy Berners-Lee)爵士、提出智能合约概念的尼克・萨博(Nick Szab
o),和脸书共同创办人之一西恩・帕克(Sean Parker)等,都曾是“密码庞克”的一员
。除此之外,许多人相信名单之中,也有现在身世成谜的“中本聪”。
梅在当时的作为和言论,至今仍影响着所有密码庞克,如同“幸运绿”所说,梅创立的组
织/聚会,可能是支持密码学的团体当中,最“草根”的一个。
然而,梅走上“密码之路”,要比“密码庞克”来得早。1986年,梅从英特尔(Intel)
退休后,似乎是受到另一位密码学大师大卫・查姆(David Chaum)的作品影响,耗时两
年,于1988年写下《加密无政府主义者宣言》,宣言中,梅预见了比特币和区块链的诞生
:
电脑技术已经可以让个人和团体,以匿名形式沟通和互动。[…] 透过将封包反复加密,
并写入一个防篡改的“盒子”中,网络上的互动就无法被追踪。这些加密后的封包和“盒
子”,遵守加密协议,因而得以保证[互动资料]不会遭到篡改。
近日,在比特币10岁生日之际,梅还分享了他对比特币白皮书和加密货币产业的看法,除
了称赞中本聪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也提醒这个故事的剧情仍在持续进展,离完结还有好
长一段时间。
梅警醒众人:
我不能代表中本聪,告诉大家他(们)[创造比特币]的意图,但我可以肯定,[中本聪的
原意]不是让比特币交易所对KYC(了解你的客户)、反洗钱(AML)、护照、帐户冻结等
等制定严格规定,或是向秘密警察报告“可疑行为”。这些“治理”、“监管”,甚至是
“区块链”,都是些杂音,让“监控国家”、“档案化社会”可能成真的杂音。
为中本聪铺路:其他密码庞克们
虽然“密码庞克”一词,直到梅的“固定聚会”出现后才问世,许多元老级“庞克”,在
更早之前,就致力为社群打开加密技术之门,也正是这些元老级“庞克”,才有中本聪和
《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这一切,要从1970年说起。
1970年代的美国,早已出现用于现代电脑的加密技术,然当时处于冷战时期,政府担心加
密技术会危及到国家对资讯的控制权,因而允许军方垄断所有加密知识,所谓“密码学家
”,也全数收归政府底下,普通民众根本无法触及。
1976年,密码技术专家惠特菲尔德・迪菲(Whitfield Diffie)和马丁・赫尔曼(Martin
Hellman),提出了全新的“不对称加密”技术(即公钥加密),并发表论文《密码学的
新方向(New Directions in Cryptography)》,加密技术终获“解禁”。
迪菲(左)和 赫尔曼(右)
1980年代,影响梅的密码学家查姆,进一步发明了“盲签名(blind signature)” —
一种让讯息“盲化(disguised/blinded)”,直到签名者“签名”才得以见其内容的加
密技术。
发明“盲签名”的大卫・查姆
自此,比特币白皮书,或说是中本聪脑海里“去中心化”的蓝图,才有了着力之处。
当然,一路走来,为社群贡献的庞克们,不只以上提及这些人;堆叠比特币的元件,也不
只如此而已,像是杂凑算法、工作量证明(PoW)、P2P技术等等,但这些又是另外一个
故事了。
评论:相信 Cypherpunk 精神永存,R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