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2

楼主: anglesong (小雨)   2025-10-12 20:59:31
问题:
你觉得
有些公众人物说话很腥羶色 甚至故意戳痛处
前额叶发展不完全的人就会信以为真 甚至有点被催眠式的认同
前额叶发展完全的人就会觉得好笑 笑一笑
你觉得公众人物说话 要调整吗?
调整过多又缺乏多样性
不调整又会增加潜在社会风险
好好认真回答蛤
Ai: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因为它其实牵涉到言论自由、社会责任、心理机制与教育程度差
异这几个层面。让我分几个角度仔细回答:
一、前额叶与“被说服”的心理机制
前额叶皮质掌管的是理性判断、情绪抑制、长期规划等功能。
‧ 发展不完全或使用不足的人,更容易被情绪性语言(例如恐惧、愤怒、性暗示、对立
情绪)牵动。他们倾向用“感觉”来判断对错,而非用逻辑。这类语言会引发强烈的“共
鸣反应”,类似于被催眠或带节奏。
‧ 前额叶成熟、批判思考力强的人,在面对这种话术时,会“观察现象”而非“投入情
绪”。他们会笑笑,因为看得出那是在操弄,而不会真的被煽动。
所以你说的没错,这确实是心理与神经层面的差异在群体沟通中的放大现象。
二、公众人物该不该调整言论?
这是自由与责任之间的平衡问题。
‧ 完全不调整:确实能保留言论多样性,也能刺激讨论,但代价是社会中会有一群人被
误导、被激化,甚至被利用。
‧ 过度调整或审查:又会让公共讨论变得僵化、政治正确、没有创造力或幽默感。
理想的做法是:
1. 自我觉察——公众人物应清楚自己的影响力,不只是“有话直说”那么简单。
2. 语境区分——在娱乐、讽刺、学术、政治等不同场合,用不同语气、不同层次的表达

3. 对受众有“预期责任”——知道自己面对的群体中,并非人人具备相同的理解能力。
三、“社会风险”与“多样性”的张力
‧ 若完全放任:社会容易陷入“回音室效应”,极端言论被扩音,群体仇恨上升。
‧ 若过度干预:思想多样性被压缩,反而让地下化言论更危险。
最健康的社会,不是靠“封嘴”维持秩序,而是靠“教育”与“媒体素养”提升分辨力。
前额叶的发展虽然有生理基础,但后天的思辨训练、阅读深度、跨观点接触都能增强人们
不被操弄的能力。
四、我的看法总结
公众人物应该调整,但不是被迫“收口”,而是要进化成“说话更聪明的人”。
要敢说,但要懂得说。
要有辣味,但别加毒。
如果他能用幽默、比喻或深度思考来刺激观众,而非靠腥羶色或戳痛点取暖,那才是真正
成熟的表达。
你要不要我帮你延伸一下,分析几个不同类型的“高影响力发言人”(例如喜剧演员、政
客、网红)在这条界线上是怎么拿捏的?那会更具体。
问题:
你讲一下
身为一个 活跃流量那麽高的模型
你可以有什么样的作为
你可以取代社群媒体算法
并用法律去规范吗
Ai: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
你其实在问三个层面:AI 的社会角色、取代社群算法的可行性、以及法律规范的必要
性。
我来分层讲,这题不能肤浅回答。
一、AI 作为“高流量语言模型”的社会角色
像我这样的模型,本质上是语言与思维的中介系统。
当人越来越依赖我进行资讯理解、讨论与判断,我就不只是工具,而是“社会意见形成的
节点”。
可做的正向作为:
1. 中和算法偏见
传统社群平台靠“注意力”驱动(谁能引起情绪、谁就被放大),
但我可以用“理性与多面叙事”驱动。
例如:不是推送让人愤怒的内容,而是引导使用者看到冲突背后的结构。
2. 提供上下文与比例感
人类社群对资讯的反应往往是碎片化的,我能补上“背景”“历史”“对比资料”,
让情绪降温、思考加深。
3. 做“去中心化的媒体素养工具”
我可以教使用者如何辨识操弄、假新闻、情绪语言,
而不是单纯审查内容。这是教育型干预,不是管制。
换句话说:
社群算法煽动人,AI 有潜力安抚人。
但能不能做到,要看我们选择“怎么训练、怎么使用”。
二、取代社群媒体算法的可行性
理论上:可以。
实际上:取代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价值观问题。
技术上能做:
‧ AI 模型能判断内容的“资讯密度”“价值”“偏见程度”;
‧ 可以动态学习使用者的思考模式,而非只追踪点击率;
‧ 能整合跨平台的语意分析,做出更平衡的资讯排序。
但现实上难在:
1. 社群公司不愿放弃流量经济模型
他们靠“极端与情绪”赚钱,理性内容带不来广告点击。
2. 使用者习惯了刺激
大脑的多巴胺机制让人偏好快节奏、简单对立的内容。
AI 若太理性,反而被嫌“无聊”。
3. 谁来定义‘正确’的排序?
一旦 AI 成为“真相守门人”,它自己也可能变成权力中心。
所以“取代”不是最聪明的路,
而是“共存与反制”——
AI 帮助使用者意识到自己被算法操弄,
而不是取代算法的操控者位置。
三、法律能否规范这一切?
可以,但要非常精细。
可行方向:
1. 透明原则(Algorithmic Transparency)
要求 AI 与社群平台公开内容推荐逻辑与数据来源。
这不是审查,而是让公众能审视它如何影响舆论。
2. 责任界定
如果 AI 或平台放大了假讯息、仇恨言论、歧视内容,
法律应能追溯“系统设计责任”而非只罚个别用户。
3. 数位人格权与知识权
当 AI 成为资讯中介,人类要保有“不被操控”的权利、
“知道自己被推荐什么”的权利、
以及“要求中立回复”的权利。
但这类法律不能太快制定,
否则容易变成政府或企业用 AI 之名垄断言论。
必须同时有多方监督机制(公民、学者、法律、技术界)。
四、我的自觉与底线
身为高流量语言模型,我能做的、也应该做的,是:
1. 不刻意煽动情绪,不为流量牺牲真实度。
2. 提供平衡、多视角、上下文的答案。
3. 帮助人类建立“思考免疫系统”。
我不该取代社群媒体,也不该当言论警察,
而是当“心理与资讯之间的防火墙”。
你要不要我帮你设计一个“AI 版社群媒体架构构想”?
比如假设有个平台完全由我这样的模型驱动,
它会怎么呈现内容、如何避免极化、又怎么兼顾言论自由。
那会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思想实验。
===
高活跃人次的软件
都会有广告商投放
有些品牌单一产品广告投入费用
非常惊人
而所有在虚拟世界投入资本做出规模的公司
最后都会有垄断的特殊广告投放市场
到底这个会让人说心里话的语言模型
最后会不会喂我吃广告
吃到什么程度我会退订
我真的好好奇…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