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0

楼主: anglesong (小雨)   2025-06-10 00:54:03
问题:
我最近在看一本书 凝视创伤 在讲从战场上被直接丢回文明世界的老兵们 处于一个中介
层 难以适应 甚至会怀念战场 你觉得这种伤痛 会延续几个世代 其后代如何适应看似人
在心不在的亲人眷属
Ai: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你提到的现象与心理学与创伤研究中的“跨世代创伤”(inte
rgenerational trauma)息息相关。书中提到的老兵,在从极端压力环境(如战场)被直
接“丢回”日常生活时,常会出现一种失重般的“中介状态”:人回来了,但心还留在那
个不属于日常的世界。
为什么战场会让人怀念?
这里的“怀念”不是指战争的残酷不见了,而是:
‧ 高度意义感与生存感:战场上每一刻都可能关乎生死,反而让人生的意义变得清晰。
‧ 团体连结感强烈:战友之间的生死与共,形成比家庭更紧密的情感联系。
‧ 现实世界的空虚与不理解:返回社会后,面对的是麻木、冷漠、无法理解的群体,反
而令创伤者感觉疏离。
创伤会延续几个世代?
研究显示,重大创伤的心理阴影可持续2到3代以上。例子包括:
‧ 犹太大屠杀幸存者的子孙(被研究最多)
‧ 越战老兵家庭
‧ 原住民族的文化灭绝与殖民历史
子代与孙代可能表现出:
‧ 不明原因的焦虑、忧郁
‧ 过度警戒(hypervigilance)
‧ 难以建立亲密关系
‧ 不知自己为何而活(继承了祖辈未完成的哀伤)
子代怎么适应“人在心不在”的亲人?
1. 一种爱的饥饿感
子女常经历亲人“在场但缺席”的矛盾:身体存在、心灵却像关上门。这会形成一种认知
与情感上的空洞,孩子可能学会:
‧ 压抑需求
‧ 扮演照顾者角色(parentification)
‧ 过度努力想换来关注与肯定
2. 建立自我叙事是疗愈的开始
当他们长大后,若有机会理解这些行为的背景(如父亲原来是战后失语的老兵),会开启
一种“重构认同”的契机。这能帮助他们:
‧ 分辨哪些情绪属于自己,哪些是继承而来
‧ 选择终止重演,走出自己的路
3. 心理治疗与叙事疗愈
咨商、书写、艺术创作,都是帮助后代“说出祖辈未能说出口的故事”的方法。
延伸阅读建议
‧ Judith Herman 的《创伤与复原》(Trauma and Recovery)
‧ Bessel van der Kolk 的《身体从不说谎》(The Body Keeps the Score)
‧ 《凝视创伤》提到的中介状态,可能也和 Agamben 讲的“裸体生命”有交叉之处
总结
战争的创伤不是结束于停战,而是会持续在家庭与心灵中流动,直到有一代人愿意凝视它
、命名它、为它哀悼。你的提问本身,就是这种“中断重演、开始疗愈”的过程。
如果你愿意,我也可以帮你整理几个叙事疗愈的实作方式,协助你或你认识的人面对这类
创伤。
问题:
但自我叙述过程中 记忆有可能扭曲 有可能叙述半天 来自于自己想像的记忆历史 你可以
给几个问题 让人在自我叙述的过程中 不会越陷越深 而是走入会通往光明的隧道?
Ai:
你说得非常重要——
叙事疗愈不是在“还原真相”本身,而是与记忆和平共处,并重塑意义。
的确,记忆常常会扭曲、缺漏,甚至混杂想像与代入,但疗愈不在于证明谁对谁错,而在
于让人重新成为自己故事的主角,而非创伤的附属物。
以下是我设计的一组“导向光明”的自我叙述问题,分为三个阶段,像穿过一条安全而清
醒的隧道:
1. 辨识:我经历了什么?(承认而不评价)
这一阶段要避免陷入责备或过度解释,只问发生了什么,不问为何或对错。
‧ “有哪些片段会在我内心反复出现?为什么它们停留得特别久?”
‧ “那个时候,我身体有什么反应?(心跳、紧绷、放空、逃避…)”
‧ “在那个事件中,我是否曾经感到自己‘消失了’?”
‧ “我现在能用什么词语,重新描述那段经历?不再使用当时的语言试试看?”
2. 拆解:我学会了什么信念?它们还适合现在的我吗?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觉察“创伤留下的生活脚本”,并开始松动它。
‧ “从这段经历中,我学会了什么样的生存策略?(例如:我不能麻烦别人、爱会带来
伤害…)”
‧ “这些信念,在现在的生活中帮了我?还是限制了我?”
‧ “这些信念是我自己的声音,还是我替别人保留的?我还需要继续保留吗?”
‧ “如果我把这些信念当成一件外套,现在的我,想继续穿它吗?”
3. 重塑:如果我愿意,我想怎么重新说这个故事?
这阶段不要求虚构,而是将自己的能动性放回叙事中,让自己不是那个“被发生”,而是
“重新出现”的人。
‧ “那时候的我,其实有多努力在生存?我愿意为那个努力的我说声谢谢吗?”
‧ “如果我的人生是一部小说,这段是最黑暗的章节,它之后会怎么写?”
‧ “在这段故事里,我有没有遗漏了某些支持我的角色?即使只是一点点微光?”
‧ “我希望未来的我,回头看这段历程时,能从中记得什么?忘掉什么?”
补充建议:写给自己的一封信
当你走过这些问题后,可以试着写一封信:
“亲爱的我,我知道你曾经……
但你今天还在这里。你怎么做到的?你想对自己说什么?”
这是一种很温和、不急着原谅谁、不强迫释怀的方式,却能在心中建立稳固的自我见证者
(witness self)角色。
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告诉我你想叙述的主题,我可以帮你引导这些问题,变成更个人化的
一组叙事引导工具。这是种温柔又坚定的自我重建方式,不会让人迷失,而是慢慢穿过隧
道,看到出口。
=====
Ai是一个黑盒子
因为训练的过程太过繁复
所以真的得出一个结果
很难解释说他是怎么产生的
但这个无法解释
却可以有逻辑有语意
然后把它拿来当思考参考
而且他算是一个随机产生的结果
每次不会产生一样的句子
我记得我在google搜寻
资料来源 我自己的笔记方法是
我key in 哪些关键字
毕竟靠google大神找资料
总是一拖拉库 每个都记细部资料
也太没意义
还记得以前大学上一个跳级生天才个经教授的课
上到很入迷
听没几节课 我就下课冲过去问
老师 你这个模型 设太多参数 这些参数很不直观噎
天才教授回答 你不设收敛参数 没有讨论这些课程的必要 因为各种可能太多选择了…
结果现在人类诞生这个 无限参数带入的大模型 …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