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KC90 2025-05-27 14:34:08【2025/5/27(二)日记:在公司茶水间读到的那场令人震惊的新闻】
下午2点30分左右,刚从会议室回到座位,整个脑袋还有点昏沉。今天的会议又是老样子,主管开口就像开火车一样停不下来,说了很多感觉“听过但没听懂”的决策逻辑,等回到座位我甚至还不太确定刚刚自己到底是点头附和了什么内容。打开Outlook看到信件暂时没有新状况,我决定起身去茶水间装杯热水,让自己稍微清醒一点。
茶水间里没有其他人,只有热水壶咕噜咕噜地冒着蒸气。我把马克杯放好、压下按钮,在等待热水流下来的时候,不自觉地拿起手机滑起了新闻。打开的是某本地知名周刊的App,标题一目了然地映入眼帘:“台大学霸化身国际大毒枭!掌控22万会员的毒品帝国,在美遭逮,最重可判终身监禁”。
老实说,这样的标题乍看之下有点像剧本,又或者是哪位Youtuber的AI仿新闻恶搞,但当我点开新闻后,整整两篇内容却是密密麻麻地详述了一个我怎么也没想到会发生的故事:一位出身普通家庭、考上台大资管系的台湾年轻人,竟然在短短几年内变成了操控全球22万会员的毒品暗网市集“隐身(Incognito)”的幕后主脑,而且还是在海外当外交替代役的时候、准备要去新加坡唸研究所的转机途中,被美国FBI当场逮捕。
我手上的马克杯早已装满,水气已经烫到了指节,我却仍愣愣地盯着手机上的文字。这个人叫林睿庠,24岁,比我年轻不少。我脑海里不禁开始浮现一些画面:某个穿着朴素、可能还戴着眼镜的理工宅,坐在台大图书馆里的角落默默写着程式,或是在Dcard匿名分享他对区块链的见解,又或者在替代役期间独自守着远方的小国宿舍,对外自称正在“准备申请研究所”,却实则在经营著一个可以让全球各地的毒贩买家用虚拟货币匿名交易的地下平台。
这世界到底是怎么运作的?这样的反差、这样的剧情,为什么会在台湾人的身上发生?
我回到座位后没有立刻继续工作,而是偷偷用电脑再次搜寻“林睿庠”,马上就跳出第二篇跟进报导。内容更是惊人:他不但在台湾购置豪宅、花上数千万元卡费替母亲与弟弟过着极奢华生活,还把部分现金分散存入各银行户头,转汇到妈妈帐户,甚至在保险箱中藏有加密的冷钱包与USB随身碟,检调还怀疑里面存放著贩毒所得的虚拟币帐密。
看到这里,我感到一种说不出的震撼与复杂情绪。这个人,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在制度规范下成长、唸书、考试,甚至进入名校、在企业实习,看起来就是社会口中的“好学生”、“菁英青年”。他甚至还去做了外交替代役这种一向被视为“高门槛且体面”的服役方式。但最终,他走上的却是犯罪之路,还是规模之大、结构之精密、操作之高阶,让FBI与台湾检调都动员联手缉捕的大毒枭。
我不禁想,如果没有被逮,他的人生会怎么继续?他会继续扮演那个“孝顺的儿子”,不动声色地将非法所得转化为豪宅、名表、五十万一件的订制西装?还是终有一天,他会被内疚、罪恶感吞噬?
说实话,我其实不那么相信“他是恶魔”,也无法断言“他活该”。我反而想知道,究竟是什么让他从一个资管系学生、到企业实习生、再到暗网毒枭?是什么让他不愿意用正当才能走一条可长可久的路,而选择这么一条几乎一定会出事、只是迟早而已的高风险非法捷径?
更让我感到毛骨悚然的,是新闻中提到他19岁时就已经手写了暗网平台的架构图,扫描寄给自己的电子信箱。这不是冲动犯罪,而是一场早有计划的布局。他早就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也早就规划好了资金流向、逃避方式、风险分散,甚至还知道该怎么将虚拟货币藏进冷钱包里、怎么设置加密随身碟、怎么将帐密藏到保险箱底部外层。这不是偶然,是彻底的逻辑思考与工程能力的极限应用。
身为一个普通上班族,我感到一丝难堪。不是因为他比我有钱,而是他拿着和我们一样的资源——教育、技术、环境、脑袋——却完成了一个我们完全无法想像的“成就”,虽然是极度负面的。这其中让我最不能释怀的,是社会机制竟然完全无从察觉、甚至默许这样一个人如此“顺利地堕落”。
新闻后半段还提到他选择认罪的主因是母亲,说他无法接受自己一辈子在牢里、也还没好好孝顺母亲。这点我有些动容。很多犯罪者到最后其实都不是败给法律,而是败给内心的情感。也许他真的意识到,金钱和自由,换不来家人的凝视与关怀。
那我呢?我们这些活在“正规生活路线”上的人,是否该庆幸?是否该警惕?又或者,我们是否也该反思,为何这社会总让人觉得走“正道”总是这么辛苦,而走“邪道”却能一夜致富?
我终于收起了这些思绪,回过头打开简报档,开始准备主管要我做的那份业务报告。我知道这些新闻终究只是新闻,和我的生活看似没有直接关联。但它们确实在我心中留下一道难以忽视的裂痕:关于道德的边界、社会的制度、人性的动摇。
我在电脑前沉默了几分钟,望着萤幕上那些还空着的简报字段,脑中却仍是林睿庠的脸——虽然我根本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子。或许那个人和我擦身而过过,或许他曾在我搭捷运时站在隔壁车厢,或许我们还有共同朋友,谁知道?这就是所谓“你永远不知道你身边坐着的人是谁”,而当一切浮出台面,才发现那人竟牵动了这么庞大的、危险的世界网络。
我一边打简报,一边忍不住想:会不会在我们的生活里,也有一些人正在默默过著双重人生?白天坐在办公室乖乖打卡上班,晚上却是某个地下论坛的版主、骇客组织的联络人、又或者像林睿庠一样,是全世界毒品交易市场的背后操盘手。
而我们呢?我们继续过著九点上班、六点下班、周五等下班、周一忧郁症的生活,不敢越线、不想违法、不愿去想那些太黑暗的可能性。这样的我们,是平凡?是安全?还是,其实也只是活在一种由制度建构出的自我麻痺之中?
我没有答案。只是今天的茶水间、这段新闻,让我在日复一日的办公室日常里,多了一层无法忽视的颤动。我会记得这个名字,不是因为崇拜,而是因为警惕。也许最该问的,其实是——我们的社会,到底给了什么样的讯号,让这样的人选择用他最强大的才华,走上最危险的那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