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KC90 2025-05-06 23:15:36【2025/05/06(二)夜,十一点半】
时间走到深夜十一点半,客厅的灯还没关,但亮度调到最低,整个空间沉在一种介于清醒与梦境之间的灰色。雷霆的输球已经过去半天,NBA的新闻、社群热议也逐渐冷却下来,只剩一个个碎片留在脑中,不时飘过。我坐在沙发角落,抱着膝盖,腿上压着刚从书柜拿下的那本《存在与时间》。不是第一次翻,也不是读得懂全部,但这书对我有种奇妙的吸引力,就像Jokic的比赛,有些片段永远理解不了他的逻辑,可还是会一看再看。
我翻到那一段:“人是一种‘向死而生’的存在。”黑体字映在纸面上,我的眼神停留许久。死,不是指生命的终止,而是一种绝对的边界,是我们活着时最终极的可能性。而我们之所以活着,不是因为逃避它,而是因为它的存在让我们不得不活得更真实。今天那场比赛、雷霆在终场前还试图控制节奏、拉慢节拍、犯规战术,其实本质上就像是一种“拖延终局”的试图。但拖延是有极限的,Chet罚球失手后,一切都被拉回命运之手──而Gordon投出那球时,那一刻也像是某种死亡的来临,一种预示某段过程已结束的警号。
想到这里,我阖上书本,倒了一杯温水,在微弱灯光下缓缓喝着,回想自己今天的状态──其实满狼狈的。一整天的情绪都被那场比赛牵动,工作虽然完成,但效率并不高,甚至可以说是机械式地交差了事。我开始思考这样的生活状态,是否也该像雷霆今晚那样,好好检讨一下节奏的掌握。
我们的人生会有很多“第4节的领先”,也会有很多“Gordon的绝杀”。我们不能每一次都靠策略活着,也不能每一次都寄望运气站在我们这边。我一直告诉自己,深夜读书不只是为了知识,而是为了从某个高度重新看自己的当下。就像今晚,我不是真的想成为哲学家,我只是想在书页之间找到一点“对今天的说明”。
我也突然理解,为什么我总喜欢在深夜写东西。因为这个时候的我,是最靠近真实的我。不需要装忙,不需要回讯息,不需要追战况。我可以安静地诚实,可以说些白天没空说、没勇气说的话。而今天这个夜晚,在一场震撼结局之后,我更觉得这份宁静的重量──无可取代。
接下来几天,我想调整作息、把工作步调理顺。也许还是会偷看比赛、还是会熬夜,但我不想每次都在深夜收拾自己。我想,在太阳升起之前,先学会照亮自己。
书还是被我放回书柜了。不是读不下去,而是感觉今晚的阅读已经足够,把我推到某个我不常面对的位置。我站起来,走到窗边看了一眼外面,整条巷子静得像没有人住。偶尔有摩托车声远远地穿过,或是电视里刚好有人笑了一声,但那笑声太远,也太虚假,听起来像一种背景音效,而非某个真实人的情绪。
这样的夜晚,其实我不陌生。从学生时代就习惯了晚睡,总说自己是夜行性动物,但其实我知道,那不是习惯,是一种逃避。白天有太多需要应对的角色与责任,而夜晚才是我不需要扮演任何人的时候。所以我把真正的我,藏在深夜里,只让自己知道。
我曾经一度很讨厌这样的自己,觉得太被动,太不主动生活。但现在回头看,好像也不是那么糟。这些深夜的沉思与低潮,其实也帮我撑过不少关口。就像今天,看似只是一场比赛的输赢,但其实勾出我对“控制感”这件事的执著。
雷霆输球,最让人难受的不是被Gordon绝杀,而是那种“明明做对了决定,却还是失败”的挫折。那种痛,比起“我们根本不够好”来得更尖锐。就像人生中我们常以为只要选对路、做足准备、掌握节奏,就能达到预期。但事实是,有时候我们会输在一些根本无法预测的点上。像是Chet的两罚不中、Gordon那球的出手角度、或者只是一个电光火石的判断失误。
我把这种感觉投射到自己身上,想到前阵子公司某个提案被否决,那时我也觉得自己明明准备得很周全,为什么还是不被认可?也许答案从来就不是“你做得不够好”,而是“这世界有太多变量”,而我们都太习惯想要有掌控感,太不习惯承认自己无能为力。
但也正因如此,我才更想学会那种不被结果击垮的心态。学会在输了以后,还能像SGA那样挺直腰杆走下场,还能在记者会上坦然说出:“我们会回来的。”学会理解失败不是一种例外,而是一种常态,而我们之所以继续努力,不是因为相信一定会赢,而是因为“我们值得一场胜利”。
我记得以前有个朋友说过一句话:“每一个真正成熟的人,都是被一场不公平击败过的人。”当时我不懂,现在好像有些明白了。不是要我们接受不公平,而是要我们在不公平中依然选择前进,这才是成熟的样子。
夜渐深,11点半也快走向午夜。我不急着睡,甚至还打开手机看了一眼明天的行程。没有什么特别要紧的会议,也许可以稍微早点出门,让自己去散个步,或者提早坐进公司附近那间我一直很喜欢却很少去的咖啡店。
我想让明天的自己轻一点。不是说轻忽,而是减轻那种总想掌控一切的重量。
我不知道雷霆下一场会不会赢,但我知道我明天要准时起床,然后用一种不急不躁的节奏活完一天。
我也许不能像Jokic一样在混乱中稳如巨石,但我可以在夜里把自己的心收好,迎接那个尚未到来、但充满可能性的清晨。
我关掉桌灯,只留下窗外那盏路灯洒进的光。这一天像是拉长的呼吸,终于要吐出最后一口气。我躺下时,脑海里还是浮现那球三分出手的画面——不是遗憾,而是一种提醒。提醒我,生活也会像那一球,毫无预警地改变方向。但我们仍要准备好迎接它,哪怕只是站在原地,不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