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KC90 2025-04-29 19:33:512025年4月29日(二)
天气:晴转阴
地点:台北,公司,家中
今天整体的节奏其实有点像是开在低速档的汽车,勉强前进,但引擎声却怎么都提不起来。或许是周末出游、接连熬夜追进度,又加上天气突然转阴,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有点像中空的马克杯,外表完整,里头却空空如也。早上闹钟响了三次我才挣扎着起身,刷牙的时候还不小心把牙膏挤到洗手台外头,一整个人迷迷糊糊的。洗完脸望着镜子里的自己,只觉得今天的脸比昨天还浮肿——难道真的是年纪到了,不能熬夜也不能吃宵夜?
出门时阳光还算明亮,街上的人流比昨天多了些,也许是因为周初的疲惫已经稍稍回神了些。捷运站里一如既往地拥挤,我手里拿着前几天买的小说,试图用阅读转移注意力,不过今天早高峰的晃动特别剧烈,连翻个页都觉得像是在参加训练营。最后还是认命地收起书,拿出耳机改听音乐,把音量稍微调高,与这个城市隔开一层薄薄的屏障。
到了公司,先照例泡了一杯热茶,然后打开电脑检查信箱。主管昨天临时交代的专案果然如我预料一样,经过开会又延了一周,这让我松了一口气,也多了一点空间去处理其他琐碎的事。今天主要是在改一份简报,有一半内容是前阵子的同事交接来的,格式乱七八糟,图片比例跑掉、字体五花八门,看得我头都大了。改到中午眼睛已经开始酸涩,我只好决定外出觅食顺便让脑袋透个气。
中午选了一家离公司不远的小饭馆,以前常来但最近很少光顾。老板还记得我,见我坐下便笑着说:“最近都没看到你,工作很忙喔?”我笑笑回:“嗯,有点小忙,不过还活着。”点了一碗牛肉汤面,加了一些酸菜和辣油,味道一如记忆中那样安定。吃完后我没立刻回公司,而是多绕了一圈,去公园的长椅坐了一会儿,滑手机,看看新闻,结果就看到那则让我心情一沉的体育报导——
“湖人陷入淘汰边缘!名宿Pierce:James与Doncic组合只是看起来比较优秀”
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我正坐在一株榕树下,阳光从树叶缝隙洒下来,地面上是一片斑驳光影。起初我还以为是某个记者的无脑标题党,点进去看,才发现这是名宿Paul Pierce亲口说的。他不只是批评,甚至已经下了定论:“这个系列赛不会打到第七场,一切都已经结束了。”
读到这里我心头其实有些闷。作为一个喜欢篮球的普通观众,我对这支今年重组的湖人队其实一直抱有某种希望。Lebron James,老将之尊,与年轻的Luka Doncic,欧洲球场出身的天才,在纸面上确实是足以让人血脉喷张的梦幻组合。特别是今年季中那笔震撼全联盟的交易,把Anthony Davis送走、换来Doncic,当时我甚至在朋友群组里喊话:“这下湖人又有戏了!”
但纸上的戏,走上现实的球场,却不总能演出预想的结局。
比数1比3,灰狼遥遥领先,甚至可以说,几乎已经关上一只门了。新闻里说教练Redick已经对替补席失去信心,只靠先发那几人硬撑。这样的语气,这样的分析,不禁让人觉得惋惜。是的,湖人这几年的确总给人“纸上谈兵”的印象。帐面上强、话题性足,但比赛一打,就像有个魔咒在,总在最关键的时候出问题。
我继续滑著评论区,看到一则留言写:“这样的结局,对Doncic来说也许太沉重了。”这句话特别触动我。Luka Doncic,不过才二十几岁,虽然早已是全明星级的实力,但背负整支球队,甚至是一整座城市的期待,那种压力,即便是超人也会喘不过气来。再怎么天才,他也不可能一个人撑起整个体系,尤其是当这体系里本就存在不少裂缝的时候。
我在公园多坐了几分钟才回公司,脑中一直在想着这则新闻。其实不只是湖人,这种“看起来很好但实际却不如预期”的状况,在很多人生阶段都曾出现过吧。不论是工作、感情、朋友关系,甚至是自己的目标与现实,表面上似乎一切就绪,但走着走着就会发现:原来少了最重要的“化学反应”。
回到公司后继续工作,时间一下子就到了六点半。我收拾桌面、关掉电脑,走出办公室的时候天色已经灰沉。捷运里人很多,我靠着墙站着,一边听音乐,一边又把那则新闻翻出来看了一遍。不知怎地,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Lebron还会再打多久?这位我从学生时代就一直在看的球星,如今已经40岁了。他还有力气承担多少失败?还愿意为什么拼下去?
也许我之所以会这么在意,是因为从这些球员身上,看到了某种“不甘”——对时间的不甘、对现实的不甘、对命运的挣扎。像是一种自我投射,当我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奔波劳碌,有时也会问自己:“我现在做的这一切,还有没有意义?”
晚上回到家,点了个简单的晚餐。吃饭时开着电视,转到体育新闻,果不其然,又重播了湖人与灰狼的比赛片段。Doncic投进三分的瞬间、James灌篮的画面、灰狼球员在场边兴奋庆祝……这些画面快速地切换,而我看着却有种复杂的情绪。
人生,有时就像一场球赛,打到最后你可能会发现,真正让人感动的,并不只是胜负,而是那个过程中不放弃、不逃避的自己。就像今天,我虽然只是个在台北上班的小人物,但当我在捷运里望向窗外的城市灯光时,内心还是默默对自己说:“再努力一下,说不定明天就不一样了。”
也许,这就是看球赛的意义——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相信某种“翻盘”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