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轻老师花很多时间备课。备课老是备不完,怕漏东漏西,备完了以后,又觉得很琐
碎,讲起来没有底气。
有一个方法是,带着主题意识去备课。
也就是说,拿到一篇课文,先自己读一遍,先想一下,我要在哪一个脉络里谈它。这篇作
品里,我觉得最有价值的地方,大概是什么,然后从这里切进去。
备课是以它为主,讲课也是以它为主。用它引起动机,引发问题意识,也用它导向结论。
这当然跟读书的经验和眼光有关,但只要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不断往这个方向去关
注,就会一直进步,备课速度会越来越快,层面会越来越深。
比如说最近正在上“飞鱼季”,是一篇海洋文学的作品,也是原住民作品。那么我们要找
什么角度呢?海洋?原住民?那如果我们对海洋没兴趣,对原住民也没兴趣呢?而海洋文
学和原住民身分,对学生来说,意义和价值何在?讲不出来,讲课就会乾乾的。老师讲课
乾乾的,学生也就是忍着无聊感上课而已。
有一个大原则,是找上位概念。就是这篇文章“到底是要干嘛”。
夏曼蓝波安写这样的文章,其实是一个“找自己”的过程。我是谁?我愿意是谁?我应该
是谁?我如何诠释我是谁?是这个思路。
如果是这个思路,那么就不只是夏曼蓝波安,对我们每个人都有意义。是在这个意义底下
,才有家族书写、青春书写、族群书写、土地书写。所有的类别书写,都是在这个上位概
念底下展开,才会有根底。
这样一谈,就和学生有密切关系了。年轻的生命非常需要这样的思路引导,引起动机、深
究鉴赏,都可以从这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