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ary14

楼主: KC90   2025-02-12 19:59:48
2025年2月12日,星期三,台北。
夜幕低垂,地铁车厢里弥漫着湿润的空气,窗户上浮现细密的水珠。今天气温18度,微微透著寒意,加上细雨绵绵,让人忍不住缩起脖子,把外套拉得更紧一些。捷运车厢内,乘客们或站或坐,大多低头盯着手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车厢内的灯光映照着每个人疲惫的面容,一天的辛劳即将结束,却也只是另一个循环的开始。
我和其他人一样,滑着手机,漫无目的地翻阅新闻,直到某条标题吸引了我的目光——“李宗瑞第4次夺奖!狱中养成‘花灯高手’曝心声 历年作品一次看”。
李宗瑞,这个名字曾经在社会新闻上掀起滔天巨浪。2012年,他的案件震惊全台,成为人人痛骂的罪犯,象征著权势与道德堕落的极端。他的罪行令人发指,那些受害者的痛苦,至今仍然难以想像。然而,现在,他的名字再次出现在新闻上,却是以“花灯高手”的形象登场。
我仔细阅读报导,才知道他从2022年开始参与监狱内的花灯制作学习班,接连四年参赛得奖,今年的作品“自在‧悠游”更夺下特优奖,即将于台湾灯会展出。他透过狱方表达自己的感想,说自己学到了团体荣誉、向心力,也希望家人能看到他的改变。
我的内心五味杂陈。
曾经,他是社会公敌,人人喊打;现在,他透过艺术创作获得成就,甚至有机会在台湾灯会上展出作品,成为某种意义上的“艺术家”。我不禁思考:人真的能改变吗?
艺术的救赎?
艺术有一种奇妙的力量,能让人找到内心的平静,甚至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许多犯人在监狱里透过绘画、雕塑、写作、音乐等艺术活动,重新建立自我认同,甚至在出狱后成为职业艺术家,改变了人生的方向。
我想起之前读过的一则报导,在美国,有一位名叫Jesse Krimes的艺术家,他因毒品罪入狱六年,却在狱中创作了一系列震撼人心的作品,用肥皂片与报纸拼贴成画,后来出狱后成为著名艺术家,作品甚至进入了博物馆展出。他的艺术不仅是自我救赎,更是对社会的控诉,提醒人们监狱制度的残酷与无情。
那么,李宗瑞的“艺术成就”呢?
他做的花灯无疑是精美的,连续四年获奖,也证明了他的技艺与努力。然而,艺术是否能为他的过去赎罪?他的受害者是否会因此感到慰藉?这些问题的答案,恐怕因人而异。
监狱的意义——惩罚、矫正,还是改造?
台湾的监狱制度近年来逐渐强调“矫正”与“更生”,试图让受刑人能在服刑期间学习新技能,为未来出狱后铺路。然而,社会对于这样的改造计画仍然存在很大争议。
以李宗瑞为例,当初他的罪行震惊社会,受害者众多,社会大众对他的愤怒与厌恶至今未消散。然而,他却在监狱里获得学习机会,甚至能够连年获奖,这对于受害者来说,是否公平?
这让我想到另一个案例——陈进兴,台湾历史上恶名昭彰的罪犯之一。他在被捕后,曾写过许多书信与诗文,表达对家庭的思念与悔悟,甚至在死刑执行前写下“愿用我的死,让社会更好”。然而,无论他写下多少悔过的字句,他的罪行无法抹灭,社会大众对他的评价也不会因此改变。
社会能够接受他的“改变”吗?
我闭上眼睛,想像李宗瑞出狱后的画面。
如果他未来选择继续从事艺术,甚至成为专业花灯师傅,这样的转变,社会能接受吗?
有些人会认为:“他已经服刑,他改过自新了,社会应该给他机会。”
但更多人可能会说:“不管他做多少花灯,都无法弥补那些受害者的伤害。”
救赎的标准是什么?
我们是否应该给予更生人重生的机会?还是认为某些罪行是无法原谅的,即使他们在监狱内表现良好,也不应该获得任何社会认可?
有些国家对于更生人的态度相对开放,愿意提供再就业机会,甚至有企业专门聘雇更生人,希望透过工作来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然而,台湾社会普遍对犯罪者仍存有高度戒心,更生人要真正回归社会,仍然是一条极为艰难的路。
当新闻报导著李宗瑞的花灯获奖时,也许有些人会觉得,这代表他正在改变,尝试重新做人。但对于那些受害者来说,这是否意味着公平正义已经实现?还是,只是另一种对伤害的忽视?
我的思绪混乱,捷运仍然前行
捷运到站了,我身旁的乘客陆续下车,空气中弥漫着雨水与潮湿衣物的气息。我仍然盯着手机上的新闻,看着李宗瑞的获奖作品照片——灿烂的灯光、绚丽的色彩,洋溢着艺术的生命力。
然而,在这光亮的背后,仍然有一片无法抹去的阴影。
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件事,也许时间会给出答案。但我确信,这个社会对于“改变”的接受度,仍然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捷运继续向前,我的思绪仍然在新闻与现实之间摆荡。
夜色渐深,细雨依旧。捷运到站,我收起手机,随着人潮走出车厢,空气中夹杂着湿润的冷意。肚子有些饿了,我决定去附近的牛肉面店吃碗热腾腾的面,暖暖身子,也顺便让自己从方才那篇新闻带来的沉重思绪中抽离。
转进巷弄,熟悉的红色招牌映入眼帘,门口飘来浓郁的中药汤头香气。我推门进入,店里人不算多,气氛安静而温暖。我点了一碗红烧半筋半肉牛肉面,外加一盘卤味拼盘。热气蒸腾的汤面端上桌,我轻轻吹散汤面上的油光,夹起一块炖得入味的牛筋放入口中,满满的胶质与酱香在舌尖化开,温热的汤顺着喉咙滑入,驱散了寒意,也让我整个人放松下来。
窗外的雨还在下,但这一刻,世界似乎没那么冷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