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佛教论藏阿毗达摩论证AI(人工智能)没智慧

楼主: hvariables (Speculative Male)   2023-11-14 21:55:04
电脑程式是人类意识想像出来的概念
所谓的电脑程式其实就是人类意识想像出来的概念,
人类将身心体验抽象化之后产生了数字概念和数学概念,
然后科学家定义某种物理状态是“0”某种物理状态是“1”,
所谓的电脑程式就是“0”变成“1”、“1”变成“0”或是“0”“1”维持不变,
当然物质是按照物理定律变化不会按照人类规定的概念运作,
人类意识定义这种物质不按照人类意识规定概念运作的现象叫做错误“BUG”,
所以必须有很多工程师去处理各种电脑程式的错误“BUG”,
其实物质就只是按照物理定律变化而已并没有什么正确错误的问题,
因为物质的变化不合人类意识的期望所以才会被人类意识定义成错误“BUG”。
英国的数学家、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Roger Penrose
曾经提出一套论证说明只有意识才有可能有智慧电脑程式不可能有智慧,
这个论证跟哥德尔不完备定理(Gö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s)有关。
德国数学家 David Hilbert 曾经提出一个公理化的计画,
要用一套数学公理自动判断所有数学命题的真假,
如果 David Hilbert 的计画能够实现就能解决所有的数学问题,
不过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Gö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s)
证明
David Hilbert 的公理化计画是不可能实现的。
哥德尔第一不完全性定理(Gödel's First Incompleteness Theorems)
哥德尔提出一个数学命题这个数学命题的内容就是在描述自己无法被证明为真。
1.
哥德尔命题:
“哥德尔命题无法证明为真”。

2.
假设哥德尔命题为假。

3.
哥德尔命题可以证明为真。

4.
哥德尔命题是真命题。

5.
“哥德尔命题无法证明为真”为真。

6.
由于假设哥德尔命题为假会得到哥德尔命题为真的结论,
假设和结论互相矛盾,
因此哥德尔命题只能是真命题。
Roger Penrose 的论证
由于哥德尔命题无法被证明为真,
所以 David Hilbert 的公理化计画是不可能实现的,
用电脑程式也无法判断哥德尔命题是否为真,
这就表示电脑程式没有理解力永远无法理解判断哥德尔命题是否为真,
不过有智慧的意识可以理解哥德尔命题为真“哥德尔命题真的无法被证明为真”。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Gö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s)
已经说明电脑程式没有智慧、没有理解力、没有判断力,
不过有智慧的意识可以理解哥德尔命题为真不过却无法被数学公理或电脑程式证明为真。
要更了解 Roger Penrose 的论证
可以参考他的书“皇帝新脑”(The Emperor's New Mind)。
按照佛教教义 AI(人工智能)不可能有智慧
https://i.imgur.com/Q8g4QP2.png
https://i.imgur.com/kVwhqrQ.png
https://i.imgur.com/n5IyX3J.png
大家应该可以想像按照佛教教义 AI(人工智能)不可能有智慧,
不过要了解为何 AI(人工智能)不可能有智慧必须了解上座部佛教论藏阿毗达摩。
释迦牟尼佛对物质和心理的分类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概要精解》3页 - 5页:
释迦牟尼佛将众生分成身(物质)、心(心理)两大部分,
释迦牟尼佛在经藏中把身(物质)称为色,心(心理)可分成受、想、行、识四大部分。
释迦牟尼佛还将识再细分成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至于第七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是假佛教大乘经典瞎掰不是佛教教义。
论藏阿毗达摩则是将识称为心,
行又可细分成五十心所加上受和想总共有五十二心所。
在上座部佛教论藏阿毗达摩有四个究竟法是心、心所、色、涅槃,
这四个究竟法是身心不需要概念化就可以直接体验到,
当然一般人无法体验涅槃只有佛教圣者才能体验涅槃,
至于数字、数学、电脑程式、AI(人工智能)是意识想像出来的概念不是究竟法。
心是认知目标的过程认知完就会坏灭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概要精解》6页 - 7页:
对于心,其特相是识知目标。其作用是作
为诸心所的前导者,因为它领导诸心所,也
时常由它们陪伴。其现起是呈现于禅修者的体验里为一个
相续不断的过程。其近因是名色(
精神与物质),因为心不能毫不依靠心所与色法地单独生起。
━━━━━━━━━━━━━━━━━━━━━━━━━━━━━━━━━━━━━━━
一个有情生命同时间只会有一个心(识)一个心路,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不会同时出现。
举例来说眼识出现时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不会出现,
其余依此类推。
眼门心路出现时耳门心路、鼻门心路、舌门心路、身门心路、意门心路不会出现,
其余依此类推。
心路和心路之间是不断刹那生灭的有分心心流,
有分心是意识。
心和附属心所的关系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概要精解》55 - 56页:
一、心和附属的心所一定同时生(ekuppāda);
二、心和附属的心所一定同时灭(ekanirodha);
三、心和附属的心所一定缘取同一目标(ekālambana);
四、心和附属的心所一定拥有相同的心所依处色(ekavatthuka)。
(欲界众生和色界众生的心和附属的心所一定会依赖心所依处色,
无色界天人的心和附属的心所不会依赖心所依处色)。
身(物质)和心(心理)一定会不断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
1.将身心当成永恒不变是错误“常想”。
色、受、想、行、识(心、心所、色)一定会不断刹那生灭所以是“无常”,
了解“无常”就会破除错误“常想”。
2.将身心当成快乐是错误“乐想”。
由智慧了解身(物质)和心(心理)只会不断被刹那生灭逼迫所以是“苦”,
这种智慧和烦恼不相应不会有心理的苦受,
和这种智慧相应的感受是美好的感受,
了解“苦”会破除错误“乐想”。
3.误以为“我”可以控制“我的身心”是错误“我想”。
心、心所、色(物质)就只是依照自然律变化不会服从我的命令变成我想要的样子,
所以心、心所、色(物质)是“无我”,
了解“无我”会破除错误“我想”。
心无法认知自己和自己的附属心所不过可以认知过去和未来的其他心和附属心所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概要精解》118页:
虽然心能识知目标,但心本身亦能成为被识知的目标。
当知心不能成为自己的目标,因为心不能识知自己本身;
但在某个心流里的一个心,
则能够识知在同一个心流里的其他心,
亦能识知其他众生的心。
━━━━━━━━━━━━━━━━━━━━━━━━━━━━━━━━━━━━━━━
根据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心无法觉知自己(当下的心)不过心可以觉知过去已坏灭的心,
修四念处了解自己当下的心其实是当下的心和心所觉知过去前几刹那刚坏灭的心和心所。
修四念处时当下的智相应善心
会逐渐更清楚觉知自己最接近当下的身心自性、生灭、无常、苦、无我,
如此就会逐渐发展出出离智慧消除所有烦恼。
作用之概要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概要精解》108页:
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概要精解》108页的表格说明89心可以执行什么作用,
举例来说89心的哪些心可以执行结生、有分、死亡的作用?
2舍俱推度心、8欲界果报心、9广大果报心可以执行结生、有分、死亡的作用。
人类的结生心、有分心、死亡心是善果报舍俱推度心或8欲界果报心,
当善果报舍俱推度心或8欲界果报心执行结生的作用时就是结生心,
当善果报舍俱推度心或8欲界果报心执行有分的作用时就是有分心,
当善果报舍俱推度心或8欲界果报心执行死亡的作用时就是死亡心,
其余依此类推。
五门心路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概要精解》137页表 4-1:极大所缘的眼门心路过程:
1.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137页的表 4-1 是极大所缘的眼门心路过程,
其中的有分心、眼识、领受心、推度心、彼所缘是果报心源自过去的业,
五门转向心和确定心是唯作心,
果报心和唯作心不会造业只有中间的七个速行心会造业,
如果速行心是善心会造善业、速行心是不善心会造不善业。
2.
眼识之外的有分心、五门转向心、领受心、推度心、确定心、彼所缘全都是意识,
释迦牟尼佛只有将识再细分成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至于第七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是假佛教大乘经典瞎掰不是佛教教义。
3.
了解眼门心路之后同理可推就可以了解耳门心路、鼻门心路、舌门心路、身门心路,
眼门心路、耳门心路、鼻门心路、舌门心路、身门心路有同样的模式合称五门心路。
4.
眼门心路、耳门心路、鼻门心路、舌门心路、身门心路、意门心路合称六门心路,
同一个时间最多只有一个心路这六个心路不会同时出现,
六门心路之间是刹那生灭的有分心心流。
概念
根据上座部佛教的论藏阿毗达摩,
自然界真正存在的究竟法只有心、心所、色(物质)、涅槃,
不过在心、心所、色(物质)、涅槃之外意识还可以想像自然界不存在的“概念”,
例如意识可以想像有只机器猫叫做哆啦A梦,
哆啦A梦还能坐时光机回到过去改变过去发生的事,
不过自然界中不存在哆啦A梦和时光机,
哆啦A梦和时光机只存在意识的想像中。
心、心所、色(物质)、涅槃各有不同的自性,
不过“概念”不存在自然界中只存在意识的想像中,
“概念”没有自性也不会刹那生灭。
修四念处的心和心所是取最接近当下的心、心所、色(物质)为所缘
然后清楚觉知最接近当下的心、心所、色(物质)之
自性、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
修四念处的心和心所不取概念为所缘。
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概要精解》125页中有说明意识中的哪些心可以取概念为所缘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概要精解》125页:
要更了解什么是概念可以参考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概要精解》310页 - 314页。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概要精解》310页 - 314页:
意识思考概念的过程
1.
人的眼睛看到很多不同颜色的光。
2.
意识定义这些颜色的光是“桌子”、
这些颜色的光是“椅子”、
这些颜色的光是“电脑”、
这些颜色的光是“我”。
3.
意识将概念更进一步抽象化定义出了“数字”“0”“1”“数学”“电脑程式”概念,
不过基本上人的眼睛只会看到各种颜色的光这个才是身心的直接体验,
人的眼睛不会看到“桌子”“椅子”“电脑”“我”“0”“1”“数学”“电脑程式”,
这些东西只是意识想像出来的概念不是自然界真正存在的东西。
4.
如果没有意识去想像去定义人的眼睛只会看到各种颜色的光,
人的眼睛不会看到“桌子”“椅子”“电脑”“我”“0”“1”“数学”“电脑程式”。
如果没有意识去想像去定义
就不会有“桌子”“椅子”“电脑”“我”“0”“1”“数学”“电脑程式”概念,
“桌子”“椅子”“电脑”“我”“0”“1”“数学”“电脑程式”概念
实际上并不存在就只存在意识的想像思考中。
什么是智慧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概要精解》74页:
根据上座部佛教论藏阿毗达摩所谓的智慧就是“无痴”心所,
要了解“无痴”心所可以参考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概要精解》74页,
“无痴”这个心所有自己的自性会不断刹那生灭,
“桌子”“椅子”“电脑”“我”“0”“1”“数学”“电脑程式”概念
没有自性也不会刹那生灭。
上座部佛教《南传菩萨道》才是真正释迦牟尼佛的菩萨成佛之道 大乘是假菩萨道
为了说明真正的菩萨成佛之道拆穿“大乘假菩萨道”的“骗局”,
明昆长老特别把
上座部佛教巴利三藏和注释中释迦牟尼佛的菩萨成佛之道整理成《南传菩萨道》,
要了解真正的菩萨成佛之道必须熟悉《南传菩萨道》。
上座部佛教明昆长老开示:迷信假佛或假法是邪胜解
http://www.dhammarain.org.tw/books/sou/sou-all.htm
上座部佛教明昆长老在《南传菩萨道》开示:
慧的另一个相是能够分辨所觉知的事物,就好像明医能够分辨什么食物适合病人,以及什
么食物不适合病人;同样地,当慧生起时,它令人能够分辨善恶。
慧有透入地如实知见的相,它就好像高明的射手所射出的箭,毫无差误地射进目标里。
智者尤为称赞的是平衡信与慧,以及平衡定与精进。若某人信强慧弱时,他就会盲信不值
得信之人。(由于慧弱,他分辨不出谁值得恭敬,把假的佛法僧当作是真的,令到他的虔
诚白费了。)对假佛或假法的信仰并非真正的信,而只是邪胜解。
━━━━━━━━━━━━━━━━━━━━━━━━━━━━━━━━━━━━━━━
智慧的特性就是能够清楚了解真相、了解真理、分辨是非对错,
要了解佛教必须了解什么是佛教、什么不是佛教,
要了解佛教必须了解什么是真佛教、什么是假佛教,
真正释迦牟尼佛亲口传下来的经典会清楚说明什么是佛教、什么不是佛教,
真正释迦牟尼佛亲口传下来的经典会清楚说明什么是真佛教、什么是假佛教。
不过假佛教大乘经典为了要窜改佛教教义反而会发明各种歪理歪曲真相混淆是非对错,
就像是卖仿冒品的人发明歪理想要阻止别人了解真品和仿冒品有什么不同。
真正的佛教经典希望帮助众生了解真相、了解真理、分辨是非对错,
假佛教大乘经典想要阻止众生了解真相、了解真理、分辨是非对错。
仔细了解“无痴”(智慧)这个心所和“概念”有何不同
就能知道
AI(人工智能)只是意识想像出来的“概念”实际上并没有智慧,
AI(人工智能)并没有认知了解真理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
要更了解上座部佛教论藏阿毗达摩、四念处和假佛教大乘的第八识、中阴身可以参考:
https://www.ptt.cc/bbs/Diary/M.1695302766.A.99A.html
上座部佛教论藏阿毗达摩四念处和大乘第八识中阴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