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佛教论藏阿毗达摩四念处和大乘第八识中阴身

楼主: hvariables (Speculative Male)   2023-09-21 21:26:03
https://i.imgur.com/Q8g4QP2.png
一神教和佛教的异端邪说窜改教义史:
正版一神教 正版佛教
犹太教(被山寨版一神教抹黑是旧约) 上座部佛教(被山寨版佛教抹黑是小乘)
↓ ↓
第一代山寨版一神教 第一代山寨版佛教
基督教新约 大乘
↓ ↓
第二代山寨版一神教 第二代山寨版佛教
伊斯兰教古兰经(更新约) 密乘(更大乘)
不管是谁想要发明假佛教窜改佛教教义都会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
想发明假佛经的人没办法消灭真正佛教经典,
了解真正佛教经典自然不会被违背真正佛教经典的假佛经误导。
既然假佛教大乘经典作者无法消灭真正佛教经典这样要如何发明假佛经窜改佛教教义?
想发明假佛经的人必须想一套歪理自吹假佛经比真正的佛经更伟大否定真正的佛经,
假佛教大乘经典作者典型的诈骗手法就是自吹自己是比佛教更伟大的“大乘”
抹黑真正佛教经典是“小乘”、“方便”、“不了义经”、“非实化城”。
例如
法华经、华严经、大般涅槃经、楞伽经、心经、金刚经、梵网经菩萨戒、圆觉经、楞严经
就是假佛教大乘经典。
阿弥陀佛、药师佛、大日如来是假佛教大乘经典瞎掰出来的大乘假佛。
观世音、文殊、普贤、维摩诘、龙树、地藏王是假佛教大乘经典瞎掰出来的大乘假菩萨。
真正的佛只会说真话不会说假话,真正的佛说法不会互相矛盾,
不可能会有违背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更伟大佛法(例如“大乘”、“密乘(更大乘)”)。
佛弟子必须亲近善知识、听正法、依照善知识教导的正法修四念处才能断除贪瞋痴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099_041
杂阿含经(一一二五)
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须陀洹道分,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
━━━━━━━━━━━━━━━━━━━━━━━━━━━━━━━━━━━━━━━
对佛弟子来说要想了解佛法重要的必要条件是亲近上座部佛教善知识、听正法,
如果只是自修佛教经典却不亲近上座部佛教善知识、听正法这是错误的修行方法。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100_005
别译杂阿含经(一〇二)
一时,佛在优楼频螺聚落,泥连河侧菩提树下,成佛未久。佛于树下,独坐思惟,而作是
念:“唯有一道,能净众生,使离苦恼,亦能除灭不善恶业,获正法利,所言法者,即四
念处。云何名为四念处耶?观身念处、观受念处、观心念处、观法念处。若人不修四念处
者,为远离贤圣之法,远离圣道。若离圣道,即远离甘露。若远离甘露,则不免生老病死
、忧悲苦恼。如是等人,我说终不能得离于一切诸苦。若修四念处,即亲近贤圣法者,若
亲近贤圣法,即亲近贤圣道。若亲近贤圣道,即亲近甘露法。若亲近甘露法,即能得免生
老病死、忧悲苦恼。若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等人,即说离苦。”
━━━━━━━━━━━━━━━━━━━━━━━━━━━━━━━━━━━━━━━
只有修四念处才能断除所有烦恼走向涅槃、
不修四念处就没办法断除所有烦恼走向涅槃、
因此佛弟子必须亲近上座部佛教善知识、听正法、依照善男子教导的正法修四念处
才能断除所有烦恼走向涅槃。
释迦牟尼佛把论藏阿毗达摩传给舍利弗然后舍利弗再传给其他弟子
http://www.budaedu.org/story/dp181.php
佛陀从忉利天返回世间
修习禅定(注1),欢喜涅槃寂静,
正念正觉的佛陀,诸天也敬爱。 (偈 181)
  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城时,接受外道的挑战,而展现了双料神通 。事后,佛陀到忉
利天讲授三个月的阿毗达摩(论),往生兜率天的摩耶夫人也来听佛陀说法。听完佛陀的
说法后,摩耶夫人、众多天神和婆罗门都证得初果。
  这时候,舍利弗尊者在舍卫城结夏安居,佛陀指示舍利弗向其他比丘讲解阿毗达摩。
舍利弗尊者就利用三个月结夏安居期间,讲完一整部的阿毗达摩。
  结夏安居即将结束时,大目犍连尊者到忉利天去面见佛陀。佛陀告诉他,预计于安居
结束后的月圆之日回到人间。并会降临舍利弗尊者安居的山卡沙市。
  十月至十一月之间的月圆之月,佛陀身上放出六道祥光,降临山卡沙市。许多天神和
婆罗门陪伴佛陀返回人间,舍利弗尊者则率领大众欢迎佛陀,大众懔然赞叹佛陀返回人间
的盛大辉煌。舍利弗尊者向佛陀顶礼问讯后说:
  “世尊,我们从未目睹或想像过如此壮观盛大的荣耀。事实上,世尊!你为天、人和
婆罗门所喜爱、礼敬!”
  “舍利弗啊!天人确实敬爱所有具足究竟智慧的诸佛。”佛陀如此回答舍利弗。
注1:此处的禅定指的是止观。
‧摘录自‧《法句经‧故事集》达摩难陀法师著
了解上座部佛教论藏阿毗达摩就会比较清楚怎么修四念处
释迦牟尼佛对物质和心理的分类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概要精解》3页 - 5页:
释迦牟尼佛将众生分成身(物质)、心(心理)两大部分,
释迦牟尼佛在经藏中把身(物质)称为色,心(心理)可分成受、想、行、识四大部分。
释迦牟尼佛还将识再细分成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至于第七识和第八识是假佛教大乘经典瞎掰不是佛教教义。
论藏阿毗达摩则是将识称为心,
行又可细分成五十心所加上受和想总共有五十二心所。
心是认知目标的过程认知完就会坏灭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概要精解》6页 - 7页:
对于心,其特相是识知目标。其作用是作
为诸心所的前导者,因为它领导诸心所,也
时常由它们陪伴。其现起是呈现于禅修者的体验里为一个
相续不断的过程。其近因是名色(
精神与物质),因为心不能毫不依靠心所与色法地单独生起。
━━━━━━━━━━━━━━━━━━━━━━━━━━━━━━━━━━━━━━━
一个有情生命同时间只会有一个心(识)一个心路,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不会同时出现。
举例来说眼识出现时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不会出现,
其余依此类推。
眼门心路出现时耳门心路、鼻门心路、舌门心路、身门心路、意门心路不会出现,
其余依此类推。
心路和心路之间是不断刹那生灭的有分心心流,
有分心是意识。
心和附属心所的关系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概要精解》55 - 56页:
一、心和附属的心所一定同时生(ekuppāda);
二、心和附属的心所一定同时灭(ekanirodha);
三、心和附属的心所一定缘取同一目标(ekālambana);
四、心和附属的心所一定拥有相同的心所依处色(ekavatthuka)。
(欲界众生和色界众生的心和附属的心所一定会依赖心所依处色,
无色界天人的心和附属的心所不会依赖心所依处色)。
身(物质)和心(心理)一定会不断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
1.将身心当成永恒不变是错误“常想”。
色、受、想、行、识(心、心所、色)一定会不断刹那生灭所以是“无常”,
了解“无常”就会破除错误“常想”。
2.将身心当成快乐是错误“乐想”。
由智慧了解身(物质)和心(心理)只会不断被刹那生灭逼迫所以是“苦”,
这种智慧和烦恼不相应不会有心理的苦受,
和这种智慧相应的感受是美好的感受,
了解“苦”会破除错误“乐想”。
3.误以为“我”可以控制“我的身心”是错误“我想”。
心、心所、色(物质)就只是依照自然律变化不会服从我的命令变成我想要的样子,
所以心、心所、色(物质)是“无我”,
了解“无我”会破除错误“我想”。
心无法认知自己和自己的附属心所不过可以认知过去和未来的其他心和附属心所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概要精解》118页:
虽然心能识知目标,但心本身亦能成为被识知的目标。
当知心不能成为自己的目标,因为心不能识知自己本身;
但在某个心流里的一个心,
则能够识知在同一个心流里的其他心,
亦能识知其他众生的心。
━━━━━━━━━━━━━━━━━━━━━━━━━━━━━━━━━━━━━━━
根据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心无法觉知自己(当下的心)不过心可以觉知过去已坏灭的心,
修四念处了解自己当下的心其实是当下的心和心所觉知过去前几刹那刚坏灭的心和心所。
修四念处时当下的智相应善心
会逐渐更清楚觉知自己最接近当下的身心自性、生灭、无常、苦、无我,
如此就会逐渐发展出出离智慧消除所有烦恼。
心和心所的图表
http://www.dhammarain.org.tw/canon/canon1.html
在法语道场的网站可以抓到明法比丘的《摄阿毘达摩义论》表解。
http://www.ss.ncu.edu.tw/~calin/textbook2008/3b.pdf
上面网页的第一张图表是《摄阿毘达摩义论》表解中的89心,
基本上心可以分为89心,
如果将89心中的8个出世间心依照5禅的不同再细分为40个心就会有121心。
在89心中除了无因不善果报心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总共5个心)以及
无因善果报心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总共5个心),
其他的79心全都是意识。
释迦牟尼佛只有将识再细分成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至于第七识和第八识是假佛教大乘经典瞎掰不是佛教教义。
http://www.ss.ncu.edu.tw/~calin/textbook2008/6a.pdf
上面网页的第一张图表是《摄阿毘达摩义论》表解的心与心所之关系图表,
心与心所之关系图表说明89心各有哪些附属心所同时生、同时灭、取同一个所缘。
7个遍一切心心所是触、受、想、思、心一境性、命根、作意,
除了7个遍一切心心所中的受和想其他的50心所都属于五蕴色、受、想、行、识中的行。
19个遍一切美心心所是信、念、惭、愧、无贪、无瞋、中舍性、
身轻安、心轻安、身轻快性、心轻快性、身柔软性、心柔软性、身适业性、心适业性
身练达性、心练达性、身正直性、心正直性。
上面网页的第二张图表是《摄阿毘达摩义论》表解的心与所缘之关系图表,
心与所缘之关系图表是说明89心能取什么所缘以及不能取什么所缘。
作用之概要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概要精解》108页:
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概要精解》108页的表格说明89心可以执行什么作用,
举例来说89心的哪些心可以执行结生、有分、死亡的作用?
2舍俱推度心、8欲界果报心、9广大果报心可以执行结生、有分、死亡的作用。
人类的结生心、有分心、死亡心是善果报舍俱推度心或8欲界果报心,
当善果报舍俱推度心或8欲界果报心执行结生的作用时就是结生心,
当善果报舍俱推度心或8欲界果报心执行有分的作用时就是有分心,
当善果报舍俱推度心或8欲界果报心执行死亡的作用时就是死亡心,
其余依此类推。
五门心路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概要精解》137页表 4-1:极大所缘的眼门心路过程:
1.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137页的表 4-1 是极大所缘的眼门心路过程,
其中的有分心、眼识、领受心、推度心、彼所缘是果报心源自过去的业,
五门转向心和确定心是唯作心,
果报心和唯作心不会造业只有中间的七个速行心会造业,
如果速行心是善心会造善业、速行心是不善心会造不善业。
2.
眼识之外的有分心、五门转向心、领受心、推度心、确定心、彼所缘全都是意识,
释迦牟尼佛只有将识再细分成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至于第七识和第八识是假佛教大乘经典瞎掰不是佛教教义。
3.
了解眼门心路之后同理可推就可以了解耳门心路、鼻门心路、舌门心路、身门心路,
眼门心路、耳门心路、鼻门心路、舌门心路、身门心路有同样的模式合称五门心路。
概念
根据上座部佛教的论藏阿毗达摩,
自然界真正存在的究竟法只有心、心所、色(物质)、涅槃,
不过在心、心所、色(物质)、涅槃之外意识还可以想像自然界不存在的“概念”,
例如意识可以想像有只机器猫叫做哆啦A梦,
哆啦A梦还能坐时光机回到过去改变过去发生的事,
不过自然界中不存在哆啦A梦和时光机,
哆啦A梦和时光机只存在意识的想像中。
心、心所、色(物质)、涅槃各有不同的自性,
不过“概念”不存在自然界中只存在意识的想像中,
“概念”没有自性也不会刹那生灭。
修四念处的心和心所是取最接近当下的心、心所、色(物质)为所缘
然后清楚觉知最接近当下的心、心所、色(物质)之
自性、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
修四念处的心和心所不取概念为所缘。
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概要精解》125页中有说明意识中的哪些心可以取概念为所缘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概要精解》125页:
要更了解什么是概念可以参考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概要精解》310页 - 314页。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概要精解》310页 - 314页:
佛教教义的因果业报
http://www.budaedu.org/story/dp000.php
琉璃王报复释迦族
采集诸花卉,心生染著的人,沉沦生死,
一如洪水冲走沉睡的村落。
  憍萨弥罗国波斯匿王希望与释迦族缔造姻亲关系,就派遣使节到迦毘罗卫城,请求
与 释迦族的一位公主结婚。释迦族的王子们不想冒犯波斯匿王,就答应他的请求,但他
们 却送给他一位美丽的女孩,而不是公主,这女孩是摩诃男与一婢女所生的。不知情的
波 斯匿王立这位女孩为妾。后来,这女孩生下一位王子,并且命名为琉璃。王子年满十
六 岁时,被派去拜访外祖父摩诃男和释迦族的王子们。他受到某种程度的款待,但所有
比他年轻 的释迦族王子都事先被送到一个村落去,以避免向王子致敬。过了几天,王子
一行人折 返回国。王子刚动身没多久,一个女仆就被传唤来用牛乳清洗王子坐过的地方
。这女仆 一面工作一面呢喃道:“这是那个婢女的儿子坐过的地方。”这时候,一位被
王子派遣 回来拿东西的随从偷听到她的呢喃,就去向王子报告说,王子的母亲茉利夫人
事实上是 婢女的女儿。
  王子知道真相后,极端愤怒,发誓有一天要毁灭所有的释迦族人。后来他当了国王
,果真发兵攻打释迦族,并把除了摩诃男身边的人和少数一些人以外,其他人都格杀殆
尽。事后,他和军队在返国的途中驻扎在阿致罗筏底河床。当天晚上,河的上游地带暴
雨倾盆,暴涨的河水如万马奔腾地把他和军队一齐冲入大海。
  听到这两件悲惨的事故,佛陀向众比丘解释,他的亲人──释迦族的王子们在前 世
曾经在河中用药毒鱼,所以今生才会集体丧生。
  至于王子和他的军队,佛陀说:
  就像洪水冲走所有沉睡中的村民一样,死神带走 所有迷恋感官享乐的众生。
‧摘录自‧《法句经‧故事集》达摩难陀法师著
琉璃王因为屠杀释迦族造下重大恶业所以死后堕入地狱。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概要精解》154页:
于此,在一切情况之下,当所缘是不可喜时,(所生起
的)五识、领受、推度与彼所缘皆是不善果报心。当所缘
是可喜时,它们则是善果报心。若所缘是极可喜,推度与
彼所缘则是悦俱。
━━━━━━━━━━━━━━━━━━━━━━━━━━━━━━━━━━━━━━━
释迦族因过去的不善业产生不善果报心(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所以释迦族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接触到不可喜所缘(琉璃),
释迦族因为讨厌、看不起、排挤不可喜所缘(琉璃)所以为自己惹来更大麻烦。
琉璃因过去的不善业产生不善果报心(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所以琉璃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接触到不可喜所缘(释迦族),
琉璃因为讨厌不可喜所缘(释迦族)所以屠杀释迦族结果造下更大恶业。
当一个人遇到非常讨厌的人时得了解这是因为自己过去的恶业才会遇到这个讨厌的人,
如果去讲那个人的坏话采取行动害他就会造下更大恶业得到更大恶报。
众生临死前的心路过程
http://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概要精解》120页:
于离门心等等:离门心是在一世当中执行结生、有分
与死亡作用之心。它们有十九种,即:八欲界大果报心、
五色界果报心、四无色界果报心及两个舍俱无因推度心。
这种心的目标有六种:过去或现在的五所缘之一,或是法
所缘。在所有三种作用里,从结生至死亡,该心都只取同
一所缘。该所缘是投生时结生心的目标,在生命过程当中
是有分心的目标,以及在死亡时是死亡心的目标。
一世当中的离门心必定与前一世最后一个心路过程的
目标相同。当人临命终时,基于其过去业与当时的情况,
某个目标即会呈现于他的最后一个心路过程。这目标是以
下三种之一:
一、业(kamma):过去所造的善业或恶业。
二、业相(kammanimitta):是与即将成熟而导致下一
世投生至何处的善业或恶业有关的目标或影像,
或是造该业的工具。例如:虔诚的信徒可能会看
到比丘或寺院的影像;医生可能会看到病人的影
像;而屠夫则可能听到被宰杀的牛的哀号或看到
屠刀。
三、趣相(gatinimitta):这即是临终者下一世将投生的
去处。例如:即将投生至欲界天的人可能会看到
天界的宫殿;即将投生至畜生界的人可能会看到
森林或田野;即将投生至地狱的人可能会看到地
狱之火。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190页 - 191页:
临死业(āsannakamma):这是在临死之前所忆起或
所造之业,也就是在临死速行心路过程即将生起之前所忆
起或所造之业。若性格恶劣者在临终时忆起以前所造的善
业,或在当时造了一件善业,他即可能投生至善趣;反之,
若有个善人在临终时忆起以前所造的恶业,或在当时造了
一件恶业,他即可能投生至恶趣。这是为何在佛教国家里,
提醒临终者以前所造的善业,或劝他激起善念已成为一种
传统。
在没有重业之下,一般上所造的临死业即会决定下一
世的投生至那里。这并不意谓该人能够免除以往所造的善
业或恶业。在诸缘具足时,这些业也能够产生它们的果报。
《阿毗达摩要义》举出了锡兰苏纳尊者的父亲作为例子来说明临
死业:
“苏纳尊者的父亲以打猎为生。当老得不能再打猎时,他即
去他儿子的寺院里出家为比丘。不久之后他即患了重病,而看到地
狱的狗上山来咬他的影像。他感到很害怕,所以要他的儿子赶走牠
们。
他的儿子苏纳尊者是一位阿罗汉,他知道其父亲是见到了趣
相,即将投生到地狱里去。因此他即赶快叫其弟子们拿了一些鲜
花,把它们散置于寺院里的佛塔四周。之后他们再连床把他的父亲
抬到该佛塔前。其时,苏纳尊者即提醒他父亲顶礼佛塔及对以他名
誉供花给佛塔感到欢喜。
该老比丘的心即时获得平静,他顶礼佛塔,且对以他名誉供
花给佛塔感到欢喜。其时他的趣相即时改变。他告诉儿子道:‘你
那美丽的后母从天界下来迎接我上去。’他儿子也就对自己的努力
感到满意。
这是子女们报答双亲的一个好办法。”
━━━━━━━━━━━━━━━━━━━━━━━━━━━━━━━━━━━━━━━
如果没有特别强大的善业和恶业临死业会决定众生轮回到哪里,
如果临死业是不强的恶业
对佛教教义比较熟的众生临死前看到影像不对劲
就知道自己即将轮回到四恶趣(地狱、畜生、鬼、阿修罗),
不过还是有机会可以翻盘改成善的临死业,
有些佛教修行者会回忆这辈子造过的善业、功德,例如布施、持戒等等
或是复习自己学过的修行方法像是归依佛法僧、慈心、佛随念、出入息念、四念处等等。
看到影像变化成轮回到人、天的影像就知道翻盘成功了,
不过对佛教教义不熟的众生很难翻盘。
释迦牟尼佛说过修四念处的功德是最重大的功德!
至于中阴身是假佛教大乘经典瞎掰不是佛教教义!
投生天界者的临死心路
https://pic.pimg.tw/amitaba48/1601010904-732700190-g_wn.jpg
这张图是一个投生天界者的临死心路图表,
要注意到莲花(业相)是那个施主前世善业的业相让他这辈子可以轮回成人,
因此那个施主那一世的结生心、有分心、死心都会认知相同的莲花(业相)为所缘。
那个施主这辈子曾经布施给佛教出家人,
他临死意门心路的五个速行心再度回忆起之前布施给佛教出家人的影像(业),
这个善业让他下辈子可以轮回成欲界天人(神)。
吸毒者临死前看到地狱?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90809
毛毛的!吸毒暴毙 两男死前颤抖猛喊“地狱我不甘愿”
2015/08/19 16:01:00 新闻台
曾经有个社会新闻记载有两个吸毒者在暴毙前说:“十八层地狱,我很不甘愿!”
那两个吸毒者有可能在临死前看到地狱的趣相。
上座部佛教马哈希尊者宣扬释迦牟尼佛所说正法律拆穿假佛教大乘经典的骗局
上座部佛教马哈希尊者是近代最有影响力的阿罗汉也是假佛教大乘经典的克星,
上座部佛教马哈希尊者和其传人是现代世界上难得的善知识,
想要学习释迦牟尼佛所传正法律的人应该把握机会学习马哈希四念处禅法。
上座部佛教马哈希尊者四念处禅法资讯
https://mbscnn.org/NewsList.aspx MBSC网站
https://mbscnn.org/NewsList.aspx?CLASS=221
马哈希尊者《毗婆舍那讲记(含法的医疗)》说明如何修四念处增加智慧断除所有烦恼。
https://www.facebook.com/MBSC.org/ MBSC脸书
https://www.facebook.com/minshantemple/ 明善寺 - MBSC国姓禅修中心
https://santi4u.blogspot.com/ PTMC有台北分部 彰化分部
https://www.slideshare.net/ssuser8af767/ss-56227770
《正念禅修方法》简短说明如何修马哈希四念处禅法。
http://www.houstonmeditationc.com/?q=zh-hant 休斯顿禅修中心
http://www.nanchuanfofa.com/ 四念处内观禅法 南传上座部马哈希禅法
http://www.houstonmeditationc.com/?q=zh-hant/node/5 禅修资源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meditationmacau/posts/2307215469298007/
全球马哈希传承禅修中心资料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