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htx9 (蚂蚁)
2022-06-29 20:30:39傍晚下大雨,差点要淋成落汤鸡,好心的帅哥借我雨具,我的小心跳稍微加速了一下。
= = = =
看完一本书《40岁开始预防失智症》,其实书名应该改成20岁开始。在年轻之时就要
懂得养生之道,20岁以前还可以说年轻不懂事有健康资本可以挥霍一下,
30岁开始又有点晚,好吧也是很多人很健康可以继续挥霍。
预防失智症首先就是要先预防生活习惯病,已知高血压和糖尿病会增加罹患失智症的
机率,其它像忧郁症、长期压力大或睡眠不足、脑中风或其它因素都有可能增加罹患失
智症的机率。也许失智症也算是生活习惯病的一种,也许只是单纯老化所产生的大脑病
变。不管如何,预防生活习惯病或者在亚健康状态积极地治疗都有可能降低罹患失智症
、癌症、糖尿病或者其它疾病的机会。当然凡事都有例外,也有一辈子过著不健康的
生活模式还能够很长寿的,只是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找出疾病和某项因素的相关性,
虽然统计数据并不能表示所有的情况,但是可以当作参考。
一般人大都晓得哪些生活习惯对健康可能有益,哪些对健康可能有害。
只是知道跟有没有去实践是两回事,尽管相关政府机关、医疗院所、社群网站、
专业人士不断地呼吁该怎么做,不过很多人都没有把它当作一回事。
一旦遇到了生病,他们的态度多半也很消极,“就遇到了,不然怎么办?”“生病就去找
医生拿药吃就好了。”“医生说怎么做就怎么做。”甚至有些人把自己当作药罐子,
一吃就十来颗,殊不知他们正在慢性自杀。
这个社会如何培养一股健康的风气,让大部分的人都能够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呢?
也许因为健保制度让看病变得太便宜、太方便,让我们误以为有什么问题直接看医生就好
,自己不需要改变生活习惯,把身体的决定权交给医疗专业就好。
这其实是相当地危险的,因为这表示我们不用太在意自己的健康,等到有病时再找医师就
好。但其实如果能够在未病或欲病状态就能够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并积极地做应对,
也许可以延缓疾病发作的时程,让自己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想做的事物上面。
如果3、40岁开始就要面对慢性疾病的折磨,我想很少人会真正地快乐起来。
当然每个人的乐观程度不同,有些人视生病为改变自我的机会,反而更加地珍惜现在、
珍惜身边所有。当然除了一些罕见疾病、遗传疾病或意外等情况,如果我们能够延缓或预
防一些生活习惯病,让我们的生命能够延长或者品质提升,为什么不早一点那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