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fakeone (暱称是什么?)
2022-06-19 02:07:54很多精神疾病患者的生理状况确实异于一般人
不管是大脑还是体内分泌物的分泌量与受体
这在遗传、同卵双胞胎实验也都验证到天生就会有差
后天就能改善吗?这种没有一定,后天环境的变异性太多
但是有没有病识感、有没有稳定就医与配合医嘱确实有差
药物状况很多,病人对药物的反应也有些微差异
所以回诊时本身或是密切接触者要跟医师说明服药状况与病人状况
只是,密切接触者本身的状况呢?
是否有排咨商呢?
台湾对精神病患有着既定的印象
确实,不了解对方状况就真的是躲远一点吧
个人是想保护自己,也不知道对方的状况,自以为的关心可能是对方的负担
也是一种相互尊重吧...
不了解就不要自以为的评论,他的人生与我无关
是啊..同样的事情他反应很大
我们不知道他的状况,也不知道他经历过什么
去探讨他为什么这样倒不如先让他情绪稳定下来
知道“为什么”又如何?又不是马上就能处理的
倒是情绪稳定后,他的状况就解除了,这样不是很好吗?
阿滴出了忧郁症心理历程,他有病识感也求助了,才能出这个心理历程吧...
有人分享说她看了以后受到的冲击
但要是我们,真的有办法走进身心科/心卫门诊或是精神科求助吗?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但是有多少人会觉察到自己的状况需要专业介入?
有些人的心理状态已经影响到生理了,不管是睡眠品质还是食欲
身体已经发出警讯,而主要的意识层面选择了什么?
如果是严重到需要药物治疗,医师开药确实是一个帮助
不过,多数人都只想要医师开药...
以前去过学校的学辅中心,认真的了解了流程跟差异
那次做了一次的咨商,也就一次,因为我的状况一次就解决了XD.
后来听说咨商跟复健一样,一个疗程都是6次
不过实际次数看咨商师/心里师评估
之前没有心卫中心,是要透过精神科转介
曾经一时好奇去玩,精神科医师想跟我会谈,可是我比较想要他排我跟心理师谈
毕竟....医师以开药为主,心理师比较能协助理清我的思绪吧
(而且门的另一边就是病人,谁知道会不会有人正侧耳倾听...)
跟心理师谈,可以在一个相对安全有隐私的空间
那次是工作压力太大,结果也是3次以内结束
在一个安全的小角落不计形象的大哭一场
调整了自己面对工作的态度
更为任性的过日子,确实就开心了一点
人生很难
活着很苦
没有其他人可以求助的时候,我觉得去处理一下自己的心理状态会有所帮助
不是每个人都有可靠的家人跟朋友的啊~
需要求助的时候就求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