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0

楼主: hsimufei (修道缘君)   2021-07-20 20:57:31
(一)
周六教甄若遇任何县市因台风停班课,则顺延一天。
国教署硬要办就是了,在这种不确定因素下,
考生被迫多订一晚住宿或多订一天车票,
加上疫情引发考生及在地居民的不安与疑虑,
苦民所苦?
在全国各地教甄纷纷因疫情停办的情况下?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教育部不得不办此次甄试呢?
是否可合理怀疑其背后的动机?
若真有考生在赴试的移动过程与住宿中染疫,
又或者在应试时因其他考生或监考老师确诊而遭匡列,
在通过初试后因遭匡列而失去复试机会,
坐看教育部怎么办,
这可不是辞职下台可以了事的。
除此之外,教育部底下的体育署更是荒腔走板,
让选手坐商务舱,还说谎是因应防疫的措施,
这些官,笑死。
(二)
帮学弟看试教录影,一些建议先记录在这里。
语速、咬字都很OK,台风也很稳。板书再端正些更好。
开始前,需明确告知学生打开课本第○○页。
在进入当日课程前有提到,前一段带出洞箫客感叹人生短暂,
此处可顺势提问学生,从哪些文句可看出?
结合游牧人生电影内容与作者境遇的部分建议放在课前引起动机,
或在讲解完作者部分后。
讲解段落时,建议先把文意讲清楚再进行赏析与讨论。
洞箫客并非以水月作“比喻”,而是以两者之永恒无穷反衬自己生命短暂。
“夫”水与月乎,可顺势以提问唤醒旧经验中相同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讲解水月论建议先把文意概念先解释清楚,再进行变与不变的连结与哲理分析。
学生在这段文字中通常有理解上的难度,可画图解说。
逝者如斯连结到孔子的逝者如斯夫很OK,但此处说苏轼的“定义”我觉得不太妥,
建议以“解读角度”替换“定义”一词。
斯和彼是代名词,与前述的“夫”(指称词)不同。
“夫水与月”的“夫”应该是有指称性的形容词,与斯、彼两者之指称性代名词有异。
“逝者”与“盈虚者”可以先透过提问让学生思考何者指水,何者指月,
并请学生说明理由。
水月论的变与不变,主要在于本质不变,表象改变,
我觉得“兴趣”与“家”的例子连结性较不够,且学生可能也比较不易理解,
这里我通常会举学生自己当例子:三岁、十七岁、四十岁、七十岁的样貌不同,
但你还是你,不会从原本的小明突然变成小华。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