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7 阅读

楼主: htx9 (蚂蚁)   2021-02-27 21:22:03
阅读完一本书“正面的解读,逆向的思考”,这本书原本叫《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2007年出版,后来在2016年新增订版,我看的是新增订版的版本。
这本书是吴若权访问圣严法师,针对许多问题,向圣严法师请教,
再将请教后的心得,用自己的话语来诠释,算是一本不错的好书。
吴若权是台湾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有很多书都很畅销。尽管有一些人诟病
他和戴晨志、吴淡如之流都是重量不重质的作家,但是书的好坏还是要看个人感受而定。
像我就觉得这本书写得不错,值得多读几次。
当然也有些人觉得励志心理的书籍大多是骗书,这些书不但卖得好,
而且作家也拥有很多忠实粉丝。
确实书中所述很多的道理都是人尽皆知,大部分的励志心理所阐述的理念差异性也不大。
但也不能因为如此,就否定一本书、一位作者或者一群读者。
一位风评不好的作者也可能偶有佳作,一位风评极佳的作者也可能写出烂书。
一本评价极高的好书不见得人人都有感觉,一本评价极差的烂书也许看完会有不同体会。
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因人而废言或者因书而废人都是过于偏颇。
像我之前认为《勇敢层级》是骗书,就否定该作者其它的著作,也是过于偏颇的想法。
励志心理常见的烂大街的书是类似小故事大启示这种,也就是前言-故事-结论这种结构。
会觉得这类的书大多的骗书,那是因为这些故事在其它很多书籍都会读到。
像是有一个老和尚跟小和尚的故事,什么随心、随时、随性、随缘、随喜,
这个故事我至少读过十次以上。另外像一些古今中外的伟人奋斗的故事,
或者著名的事件或感人的故事,在很多的书籍中都能读到重复的部分。
好一点的作者还能自己编故事、有在蒐集时事或者作者的亲身经历或听来的故事,
差一点的就是擅长从各个地方蒐集资讯,抄来抄去的。
这类的书籍文笔够好的话,通常卖得不会太差,每个章节前后再加个名言佳句,完美。
这种书写的人多,看的人也不少,个人觉得这种书长存市场的原因有几点:
(1) 容易撰写。只要作者擅长蒐集资料,文笔也不差,书就会一本接着一本写。
因为容易撰写,所以常常成为素人成为作家的处女作首选。
(2) 容易阅读。大部分的人都喜欢看故事,如果写的故事能够引人入胜,
自然会吸引人继续看下去,就像看小说一样。
(3) 不必一口气读完。每个章节都有自己的故事,彼此间大致上也独立,跳着读也可以。
对于不喜欢阅读的或者没时间阅读的人来说,这种书可以一次读一点,
不必急着读完。
当然对于喜欢阅读的人来说,一口气读完或者只挑自己有兴趣的地方阅读都可以。
(4) 小故事却能有大启示。小小的故事却能引发省思,人们需要时间不断地自我探索,
看励志心理的书籍,其实同时也是在面对自己,跟自己对话。
如果一则故事能够让你感动,自然会给你想要改变的欲望。
励志心理也有各个种类,有些是透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感动人心,
亲身经历比起捏造或抄来的故事要来得有说服力,因为人们可以看到作者的实际成就。
一位知名人士写自己达到目前成就的心路历程,或者一位伟人的传记,
比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素人大谈成功论,要来得有说服力。
另外就是介绍一些实践的方法,这些实践的方法可能不见得适用于所有人,
但是总比大谈一些理论要来得好很多。一个畅谈成功要具有勇气、自信、决心、坚持、
热情等等,然后举一大堆的例子,看起来煞有介事。
但是谈一些像训练勇气的方式,列一张平常不敢做的事情的清单,然后一一去实现。
训练自信的方式,先订定小目标,完成后再逐渐提升目标的难度。要完成一项作品,
先求有再求好,一开始就画大饼或完美主义,容易在一开始就受到挫折。
诸如此类谈实践的方式,而不是强调什么因素或人格特质对成功的重要性,
成功的因素本来就很复杂,有时候还得看机缘和运气。
就算少了一、两项因素也有可能成功。
励志心理的主题就更多啦,成功的因素和方法、放下烦恼的智慧、
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探寻、做人处事的道理、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心态、
面对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的转念、习惯的重要性…等等。
励志心理的书籍会畅销,主要还是人们对于自己存在的意义,本身就有很多疑问。
而不断地思考由“我”所衍生的许多问题,自然会从各个地方去寻找解答。
阅读就是其中一个方式。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想法和体悟,就算是相同的作者,在不同阶段也可能想法会转变。
每本书所提供的解答不尽相同,不同的人看了也会有不同的感触和领悟,
借由不断地看这类相似的书籍的行为,也许只是为了找到一个更满意的答案吧。
剩下明天再打╭(′▽`)╯
作者: srwcc (老马)   2021-02-27 21:45:00
感谢分享阅读心得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