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O 波希米亚狂想曲

楼主: picaju (我来玩)   2020-01-01 22:26:46
徘徊在孤单与寻求认同之间。
Freddie Mercury天生是一个异类,
某种程度他自豪是这样,
可是另一方面他又不安于此。
这样的矛盾构成了故事,
也是这些冲突提供了他创作音乐的养分。
没有归属感是Freddie一路走来颠簸的原因,
他害怕孤单,宁愿找不熟识的人来家里开派对。
最孤单的时候,
在家里每个房间每个角落都摆上一只猫。
演唱会上喜欢跟观众互动,
想证明某种层面自己不孤单。
一个人是无法当Queen的,
只有当我们在一起我才是。
他这么说。
没有人懂他,Mary可能是最接近的一个,
试装挑衣服选择了女生款式,
她没觉得有什么不可以,
还帮他画了妆,
这样的宽容被接纳让他以为是爱情。
最后还是掩不住天生的性向,向Mary告解了,
只是他还是不了解自己,或者无法坦白,
他宣称自己是双性恋,而不是同性恋。
其实
只是害怕失去Mary这个最可能了解他的人,
Mary相对上是他在孤单中溺水抓住的浮木,
所以他舍不得放掉,于是有那可笑的一幕,
两人隔着大楼遥遥相望打电话聊天敬酒。
乐团是他的第二家人,
或者说熟识而且接受他的人,
所以乐团曾经对他而言很重要,
毕竟他是那样孤单。
也正是孤单,带来觉得没人懂他的绝望感,
他还是出走单飞了。
单飞之后,
Paul的私心掌控让他的生活更绝缘封闭。
他迷了自我,变成了另一个人。
Mary找了他,
也让他想起自己应该要有的模样。
他承认自己是同志,得了爱滋病,
并且需要他的朋友、乐团、家人与歌迷。
一切来得很快很顺利,只因为他终于了解自己。
在演唱会前他说David是同志,
其实是在同理自己的过去,
坦诚面对自己,从此再无悬念。
了解自己之后,对别人坦白,
别人接受他,于是才能懂他。
当自己不了解自己,更没对别人坦白,
怎么会有人认同、了解他呢?
所以寻求认同的第一步应该是找回自己、
了解自己。
波希米亚狂想曲就是Freddie心境的写照,
融入了歌剧的形式比拟人生多舛富戏剧性。
其中的歌词,
"有时候我多希望我从未诞生在这世上"
控诉著自己的孤单。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