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最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他所举的商业行销广告范例,
例如以前美国人不爱刷牙,士兵很容易蛀牙,
牙膏也一直都卖不好,
有个品牌后来在牙膏里加入一种刷完后会凉凉的配方,
然后改变广告标语,
于是让消费者形成一种习惯:
要刷牙后觉得凉凉的、舔起来好像没有齿垢,
这样才是有刷牙刷干净的感觉,
一旦养成了之后,
就会习惯买那个品牌的牙膏,
让该品牌销量大增。
同里也适用于洗发精的泡沫,
所以人们以为的习惯,不过是商人行销时所推广的一种手法。
这本书第一个想要说的重点在于,
每个人的每一天,
从睁开眼睛开始到晚上回家睡觉,
其实大部分事情仰仗的都是他的习惯,而非经由思考得来的选择。
第二个想要说的重点则是,
如果习惯这么重要,
要如何去培养新习惯、或是改掉坏习惯,从而去改变生活上的决策。
人的习惯模式很简单,就是:
提示→惯性行为→奖励
例如下午三点半(提示)→去咖啡馆买下午茶(惯性行为)→感到放松开心(奖励)
但常常吃下午茶,久了会变胖,如果想改正这个习惯,
提示跟奖励是不能够更改的,
必须先观察提示从何而生,
思考寻求奖励的目的是什么、跟惯性行为的关连性,
接着,最重要的一步就是,
把惯性行为替换成另一种无害的行为。
例如上面例子,感到放松开心其实也可以借由跟同事聊天达成,
所以就直接把去咖啡馆买下午茶、改成去找同事,
久了,就能够重塑习惯。
但最初找出提示需要靠观察跟笔记,
可以透过五个方法来记录跟统整:
你人在何处?
那时是几点?
你当时的情绪状态?
谁在旁边?
冲动发生前的行为?
通常连续记录三天,便可以找出共同点的规律。
“一旦找出自己的习惯回路,也就是已经找出驱使行为的奖励、触发行为的提示,
以及惯性行为本身之后,就可以开始改变这个行为。”
只是作者更提出,如果要让新的习惯长远,
人必须相信有改变的可能,但这改变往往得靠团体与社群的协助,
靠大家帮忙,才有相信的力量。
“若想减肥,先分析自己的习惯与行为模式,
搞清楚每天到底为什么得离开办公桌出去吃点零食才会开心。
然后找个人跟你一起散散步,在办公室(而非咖啡馆)聊八卦谈是非,
或参加以减重为主的互助团体,或多亲近重视养生的人。”
“想要改变习惯,必须找到替代旧习的行为模式或习惯。
加入某个互助团体,跟着大家一起全新努力改掉旧习,成功的机率会大增。
再者,必须相信人会改变;而相信得靠他人帮忙,即便只是两人的团体也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