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 声音与影像 陪伴 时间 ARC 梯度 双向沟通

楼主: silense (宁静的韧性)   2018-07-21 00:48:23
我发现弟弟是用声音记东西
我是用文字记东西
东方人的影片加字幕
应该也跟这个有关系
我们习惯“别人告诉我们讯息”
我们习惯“文字输入”
当使用声音输入的时候
声音会给你不一样的东西
我没有办法用声音记得英文人名
当弟弟的说明里面穿插许多人名
而我都不认识、缺乏实体物的时候
了解棒球和自由格斗对我来说
就充满了误字
会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我发现我和弟弟的对话里面
在他提及自己的兴趣的时候
我的理解里面有很大的一部分都是误字
这会有一个误区
弟弟的沟通不容易传达出真实性
即使他跟我花了很多时间讲了很久
也丝毫不会提升我和他的ARC
只要提及拳击和棒球
我们只是在浪费时间而已
弟弟的说明无异于喃喃自语
而我觉得既乏味又无聊
付出陪伴的时间没有得到既定效益
但是下一次他又会像录音机一样
播一次我听不懂的东西
如果他的诉求只是讲话,那是个问题,
因为讲个不停、喋喋不休是一种线路;
如果他的诉求是希望我理解他所说的话,
那也是个问题,因为我完全不知道他说什么。
说话是需要双向沟通等对方示意答复的,
就像Peter说话一样,叠层递进,
以前觉得Peter说话好慢,像把大家当智障,
现在才理解把大家都当成智障教,
才是一个老师的基本功力,
从基本真实性要素开始给,
对方示意之后再开始慢慢丢新东西,
一次给一个概念,
这也就是为什么梁老师常常说我没头没尾,
不知道在说什么,
说我太贪心,一次想告诉孩子太多东西,
并非Peter演讲的内容太简单,浓度太低,
相反的,是我说的太多,浓度太高,
说的多就对吗?
不对,因为他们全部有听没有懂,
一片空白,有讲等于没有讲。
Ken做人成功的关键
不在于一天24小时陪伴
在于“用心”
他很用心的去理解对方、了解对方的脉络
并且给予适当资源或示意
先带着亲和力建立沟通线
了解对方的近况、寻求与困境,
有了了解、提升ARC之后
鹰架媒合进入适当资源。
这才是我应该要做的事情。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